“孩子这两周总喊肚子疼,一到周一早上就无精打采,连早饭都吃不下”“整理房间时发现他把书包塞在衣柜最里面,问起时还说‘宁愿在家发呆,也不想去学校’”…… 当这些情况发生在自家孩子身上,很多家长的第一反应往往是贴上 “青春期叛逆”“偷懒装病” 的标签,甚至忍不住批评孩子 “不懂事”“不珍惜上学机会”。可家长们或许没意识到,在这些看似 “不听话” 的行为背后,可能藏着孩子难以言说的心理困境 —— 那些被误解为 “厌学” 的表现,其实是孩子在向我们发出的 “求救信号”。
![]()
在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厌学”和“抑郁”就像一对经常结伴出现的“情绪双胞胎”,让家长分不清:到底是孩子“不想学”,还是“病了学不了”?今天,西安康宁心理医院党京会主任以青少年心理干预的经验,结合真实案例和心理学视角,帮你读懂孩子行为背后的情绪信号,避开干预中的那些“坑”。
需要明确的是,厌学本身并非精神疾病,但它很可能是孩子心理状态亮起 “黄灯” 的突出表现 —— 当厌学行为与一些异常状态相伴出现时,往往意味着孩子可能正遭遇超出自身承受能力的心理困扰,此时家长绝不能掉以轻心,更要考虑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1.持续的情绪低落:几乎每天大部分时间都情绪沮丧、爱哭、易怒。
2.兴趣丧失:不仅对学习,对以前热爱的活动、游戏、社交也完全失去兴趣。
3.生理变化:睡眠出现巨大问题(失眠或过度嗜睡)、食欲体重显著变化、总是抱怨疲惫。
4.认知功能下降: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减退、思维迟缓。
5.极端行为或言论:流露出无价值感、自责自罪,甚至有自伤、自杀的念头或行为。
如果出现最后一点,请务必立即寻求专业心理危机干预!
![]()
记住这个简单的判断原则: 如果孩子嘴里说的 “肚子疼”“没力气”,或者表现出的情绪低落、不想动,总是很有 “规律”—— 周一到周五上学日一到就出现,可一到周末不用上学,这些 “不舒服” 就像 “神奇消失” 了一样,能正常玩耍、吃饭、和家人互动,那大概率是孩子把对上学的抵触情绪,转化成了身体或情绪上的 “不舒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厌学 “躯体化表达”。这种情况的核心,往往是孩子面对上学有压力却不知如何表达,只能通过 “身体不舒服” 的方式传递信号。如果症状持续存在,甚至影响正常生活(比如吃不下饭、起不了床),一定要先就医排查抑郁或焦虑障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