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国务资政李显龙,他在伦敦查塔姆研究所的一场对话会上,引发了国际舆论的广泛讨论。面对英国参会者,他直言:“中国已经开始老了,而印度还很年轻,对印度有自信,早晚会追上中国,甚至赶超也不是梦”。
他还补充称“印度经济未来涨势向好,赶上并反超中国并非不可能”,核心依据是印度的年轻人口结构与中国的老龄化趋势。
![]()
言论背后的人口数据支撑
李显龙提及的人口结构差异,确实能从最新统计数据中找到对应依据。根据联合国人口司 2025 年发布的《世界人口展望报告》,中国 65 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已达到 15.8%,进入 “深度老龄化社会”,而印度 65 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仅为 6.2%,仍处于 “成年型人口结构” 阶段。
从劳动年龄人口(15-64 岁)数量来看,中国 2025 年劳动年龄人口约为 8.9 亿,较 2010 年的峰值减少 1.2 亿;印度同期劳动年龄人口则达到 8.6 亿,且预计将在 2030 年前超过中国,成为全球劳动年龄人口最多的国家。
![]()
除人口年龄结构外,两国的生育率差异也成为关注焦点。中国 2024 年总和生育率为 1.09,连续 8 年低于 1.3 的 “极低生育率” 警戒线,而印度 2024 年总和生育率为 2.0,虽较此前有所下降,但仍处于维持人口世代更替的水平(2.1)附近。
联合国人口司预测,若当前趋势持续,印度人口总量将在 2050 年达到 16.6 亿,而中国人口总量可能降至 12.8 亿,人口规模的差距将进一步扩大。这些数据不仅是李显龙观点的重要支撑,也成为近年来国际社会讨论中印发展潜力时频繁引用的论据。
![]()
印度舆论的积极反应与国内动态
李显龙的言论在印度国内引发强烈反响,除媒体广泛报道外,印度政府官员也公开回应了这一观点。
印度财政部部长尼尔马拉・西塔拉曼在 10 月 28 日的内阁会议后对记者表示,国际社会对印度人口优势与经济潜力的认可,印证了印度政府 “印度制造”“数字印度” 等政策的有效性,印度正通过完善基础设施、优化营商环境等举措,将年轻人口优势转化为经济增长动力。
![]()
印度工商界也迅速跟进,印度工业联合会,简称 CII随即发布《2025 印度经济展望报告》,预测印度 2025-2026 财年 GDP 增长率将达到 7.3%,继续保持全球主要经济体中的领先水平,报告特别强调,年轻劳动力对信息技术、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的支撑,是印度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力。
与此同时,印度多地高校与研究机构举办专题研讨会,讨论如何进一步提升劳动力素质,以更好地承接全球产业转移,抓住人口红利窗口。
![]()
中国的老龄化应对与发展韧性
面对老龄化趋势,中国已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应对。
2025 年 1 月,中国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若干意见》,提出完善生育支持政策、发展银发经济、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等 15 项具体举措,其中包括将 3 岁以下婴幼儿照护费用纳入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大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等内容。
在劳动力素质提升方面,中国持续推进职业教育改革,2025 年职业院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到 1100 万人,高技能人才总量将突破 3 亿人,通过提升劳动力质量弥补数量下降的影响。
![]()
经济发展层面,中国虽面临老龄化挑战,但仍展现出较强韧性。
2025 年上半年,中国 GDP 同比增长 5.2%,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8.7%,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等高技术产品出口同比增长 21.3%,显示出产业升级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此外,中国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新兴领域的投入持续加大,2025 年研发经费投入占 GDP 比重预计达到 2.8%,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超过 60%,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中国应对老龄化、维持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支撑。
![]()
国际社会的多元解读
除印度国内的积极反应外,国际社会对李显龙的观点呈现多元解读。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 10 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指出,印度凭借人口优势与政策支持,未来 5 年经济增长潜力显著,但要实现对中国的赶超,还需解决基础设施不足、失业率高企、贫富差距扩大等问题,2024 年印度青年失业率(15-24 岁)仍高达 23.7%,远高于中国的 11.2%,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可能制约人口红利的释放。
![]()
世界银行则在相关分析中强调,中国的老龄化应对措施已初见成效,通过产业升级与技术创新,中国正逐步从 “人口红利” 向 “人才红利” 转型,2024 年中国每万人研发人员数量达到 65 人,是印度的 3.2 倍,这种人力资本质量的优势,可能在长期发展中抵消部分人口数量下降的影响。
部分国际经济学者认为,中印两国发展路径不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各异,简单以人口结构判断经济赶超趋势,可能忽略了制度环境、产业基础、科技创新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
升华总结
人口结构作为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始终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李显龙关于中印人口与经济发展的观点,不仅反映了两国当前的人口现状,也引发了对发展潜力与路径的深度思考。
印度的年轻人口优势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广阔空间,但要将潜力转化为实际增长,还需解决劳动力素质、基础设施、社会公平等一系列问题;中国虽面临老龄化挑战,但通过政策调整、产业升级与科技创新,正积极培育新的增长动能,展现出应对挑战的韧性与能力。
![]()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印两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发展中国家,各自的发展道路既具有独特性,也存在相互借鉴的空间。
人口优势并非经济增长的唯一决定因素,制度环境的完善、创新能力的提升、社会资源的均衡分配,同样是实现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
这场关于人口与经济的讨论,更应成为两国优化发展策略的契机,而非简单的优劣对比,唯有立足自身国情、持续深化改革,才能在全球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为世界经济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