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上为广告信息
铁牛轰鸣,黄土翻滚,丰收时节的威宁机械化马铃薯种植基地上一片繁忙。金黄的马铃薯破土而出,映照着农户的笑脸。
“以前种洋芋,靠的是一把锄头一身汗。”站在双龙镇红光村的田埂上,毕节市农投机械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马欢, 还记得父辈们弯腰刨土的日子。
![]()
如今,得益于机械化种植的推广,威宁马铃薯产业正在焕发新的生机。
“我们威宁人离不得洋芋,小时候读书一天三顿都要吃。”这份刻在味蕾记忆里的深情,成了马欢创业的最初动力。
![]()
曾经办过汽修厂、当过村党支部书记的他,心中始终藏着一份对乡土的牵挂。“我们威宁有种植高质量马铃薯的自然优势,我想提高产量,让大家离不开的美食也成为致富果。”
怀着这样的愿景,2021年,马欢牵头创办毕节市农投机械服务有限公司,开启了农业现代化的探索之路。
![]()
然而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三座大山”横在面前。
“在最困难的时候,多亏了人社部门的帮助。”马欢回忆,人社部门不仅带来了一次性创业补贴、创业贷款,还在人才培训上给予了很大的支持,解决了公司的燃眉之急。
![]()
随后,马欢开始着手解决技术难题。威宁山多坡陡,大型农用拖拉机(简称农机)在这里“水土不服”。
他带领团队走遍全县41个乡镇调研,首批引进178台套适合山地的农机设备,创建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种植示范基地,从耕、种、管、收四个环节实现全程机械化。“我们要让乡亲们看到,‘铁牛’比耕牛强在哪里。”马欢说。
三年来,马欢的企业在双龙、观风海、麻乍等乡镇成功创建了1500亩试验示范基地,有效带动了当地农机现代化的应用推广。
![]()
“现在走在我们双龙镇的山上,看不到一头耕牛。”双龙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锁华美介绍,耕牛变“铁牛”的转变得益于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全面推广,目前全镇服务推广率达到90%以上,每亩种植成本从原来的2500多元降到1300多元,平均亩产从3000斤提升到5000斤左右,亩均增收40%以上。
为了让机械化变革持续深入,马欢创新性推出“农机+农技”服务模式,创办了农机农艺培训中心,与科研院所合作,培养既会开车又懂种植的“新农人”。
![]()
目前,企业已累计培训300余名农机手,在10个乡镇建立农机服务合作社,公司服务范围已覆盖10亩土地。“哪个片区需要机械化作业,我们就近调动,及时为老百姓服务。”马欢说。
这种创新模式不仅改变了生产方式,更实实在在地改善了农民的生活。双龙镇红光村村民马波就是受益者之一。
![]()
“之前在外打工,回到老家后学习考取了农机驾驶证。”马波欣喜地与记者分享,“我在基地开农机一天200块钱,自家还种了10多亩洋芋,年收入有20万左右,比在外边打工强太多了。”
![]()
如今,马欢的企业已形成以农机推广为引领,以马铃薯生产、收购到深加工、电商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推动威宁马铃薯产业高质量发展。
![]()
“用青春服务‘三农’,把美味带给大众。”这是公司的口号,也是马欢的初心。看着越来越多的村民开着农机在田间驰骋,威宁洋芋通过电商平台走向全国,这个90后创业者更加信心满满。
来 源:微信公众号“云上毕节”
编辑:马召凤 ▏责编:李云侠 ▏编审:何 欢
终审:赵 杰 ▏监制:马勋勇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