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规划明确将具身智能列为未来产业核心增长极,阿里联合腾讯、吉利资本领投宇树科技,智元拿下均胜电子、龙旗科技数亿元工业订单,机器人批量切入消费电子、汽车制造核心场景.....这场以“AI脑+物理身”为核心的产业革命,正重构制造、服务、科研的价值逻辑,既是全球智能竞争的关键赛道,更是“十五五”期间新质生产力爆发的核心引擎,一个“AI有实体,万物可智能”的时代已然到来。
一、具身智能发展概况
传统人工智能是“在计算机中思考”,而具身智能则是“走进物理世界学习”。
具身智能,一种基于物理身体开展感知与行动的智能系统,其核心特征在于强调机器与外部环境的深度交互能力。具身智能通过技术融合推动产业升级,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最终实现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具备显著的经济价值与产业赋能潜力。
当前,具身大模型的技术路径中存在两种主流架构,分别为分层决策模型与端到端具身模型。其中,分层决策模型将复杂任务拆解为多个层级逐步处理的架构模式,每一层级都承担着独特的功能与责任,通过层级化分工提升系统的灵活性与实时响应能力。该架构实现难度相对较低,且具备较强的可解释性与灵活性,成为大部分初创公司的首选方案。不同层级间的协同融合与逻辑一致性保障是其主要技术难点。
端到端模型的核心逻辑是直接从多模态感知输入生成对应的输出动作,无需中间层级的转换与处理。这种架构的突出优势在于能够减少误差在中间环节的传递,且随着模型迭代,具身大模型的能力涌现效应愈发明显,但数据储备与算力支撑有着极高的要求。
![]()
来源:华金证券(具身智能两种主流架构示意图)
随着全球对效率和智能化的需求不断增加,具身智能正在成为推动技术进步和生活改善的重要力量。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具身智能市场规模达8634亿元,同比增长15.3%;预计其市场规模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有望在2027年突破1.25万亿元。这一规模的持续增长,主要得益于政策驱动,以及“AI脑+物理身”技术在制造、服务等领域的场景落地加速,反映了具身智能作为新质生产力核心引擎的强劲发展势能。
![]()
二、产业链分析
(一)产业链图谱
具身智能产业链上游聚焦芯片(英伟达、华为昇腾)、传感器(海康、大恒图像)、算法(商汤、科大讯飞)等软硬件设施,夯实技术根基;中游则制造人形机器人(特斯拉、宇树科技)、工业机器人(新松、埃斯顿)、自动驾驶及其他(大疆、极氪)智能实体产品;下游覆盖工业制造、医疗康养、家庭服务等应用场景。这种三层架构的协同发展,既保障了技术的持续迭代,又推动了场景的广泛渗透,驱动具身智能行业发展。
![]()
具身智能产业链相关企业将在文末集中梳理,以便更系统呈现产业生态布局。
(二)产业链上游分析
产业链上游作为具身智能的底层支撑,为其感知、决策与行动提供核心技术保障,是技术创新的关键。
算力是具身智能落地的核心载体,影响着具身智能技术的发展速度、应用深度及落地广度。数据显示,中国智能算力规模正高速增长,2024年已达497.1EFLOPS,预计2027年将攀升至1117.4EFLOPS。算力作为“AI脑”高效运转的“燃料”,为具身智能在制造、服务、科研等场景的技术突破与广泛应用,提供了强大的计算支撑。
![]()
AI大模型凭借强大的语义理解和模式识别能力,为具身智能的环境感知、动作规划与实时交互提供核心技术支撑。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AI大模型市场规模已达294.16亿元,同比增长108.1%,呈现显著增长态势。大模型的进阶可反向驱动具身智能升级,通过适配专用AI芯片、优化算法等,具身智能能更高效地承接大模型的训练与推理成果,进一步拓展落地场景。
![]()
当前,市面上开源AI大模型各有千秋。LLaMA系列架构创新,处理能力佳,但训练成本高。DeepSeek-V3性能强劲,成本低,但艺术表现力稍弱。Qwen2.5在中文NLP及长文本处理方面占优,综合性能有待提升,开发者可按需选用。
![]()
AI芯片是具身智能机器人的核心算力支撑,专门适配其AI计算需求,近年来行业关注度与市场规模同步攀升。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AI芯片市场规模达1425亿元,预计2025年将增至2398亿元,同比增长约68.3%,高速增长态势为具身智能落地筑牢本土基础。
![]()
全球市场同样保持扩张态势。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AI芯片市场规模达630亿美元,同比增长24%,预计2025年将突破700亿美元。当前,全球市场仍由英伟达主导,其在制程工艺、架构设计及软件生态上具备显著优势;国内AI芯片国产化率稳步提升,本土品牌渗透率已达30%,其中地平线、黑芝麻智能通过复用车规级芯片技术适配机器人场景,寒武纪则提供云端与边缘端算力,助力具身智能的AI模型训练及复杂推理。
![]()
灵巧手是人形机器人实现精细化操作和智能交互的关键部件,用于夹持工件或驱动工具按程序完成指定工作;相较于普通工业机械手,灵巧手在控制精度与灵活性上有着极高要求。
数据显示,2024 年全球机器人灵巧手市场容量已达76.01万只,预计2027年将突破100万只,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当前,这一领域技术路线尚未收敛,市场竞争逐步加剧,形成了本体自研企业与第三方供应商同步发展的行业格局。
![]()
人形机器人核心电机主要包括无框电机与空心杯电机两类,其中空心杯电机凭借体积小、转矩密度高、能量转换效率高、响应速度快等特性,成为目前灵巧手的主流方案之一。数据显示,202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用空心杯电机市场规模将达540亿元,预计到2035年将进一步快速攀升至2021亿元,市场空间广阔。
全球空心杯电机市场集中度较高,外资企业占据主导地位,瑞士MAXON、德国FAULHABER、瑞士PORTESCAP凭借深厚的绕组设计与绕线工艺积淀,以及自研自制的先进绕线设备形成核心优势。国内鸣志电器、鼎智科技、拓邦股份等企业正推进国产替代,鸣志电器凭借空心杯绕组自主专利、齐全产品线及接近外资水平的性能,成为国内龙头之一。
![]()
减速器作为机器人的“关节”,是其实现复杂动作的关键,其中谐波减速器在人形机器人等场景中应用广泛。数据显示,全球及中国市场均呈快速增长态势,2024年全球谐波减速器规模为12亿美元,预计受下游机器人需求爆发驱动,2029年将达34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23.2%;国内市场受益于工业机器人需求增长、政策支持及新兴领域拓展,叠加国产替代突破国际垄断,2024年市场规模达29.4亿元,随着人形机器人产业化落地,未来需求将进一步加速攀升。
![]()
传感器作为具身智能感知物理世界的“核心感官”,在新能源汽车、工业自动化等领域智能化需求攀升带动下,其市场稳步扩容。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传感器市场规模约2269亿美元,预计2034年达5510.3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8.4%;其中,中国传感器市场规模发展迅速,2024年规模为4190.8亿元、同比增15.0%,预计2026年将达5547.2亿元。
![]()
随着具身智能机器人市场快速扩容,其核心动力源锂电池的需求同步水涨船高。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1-2024年中国锂电池规模整体呈现上升趋势,2024年已达到17500亿元,同比增长25.0%。中国锂电产业链完整且具备成本优势,这为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的商业化落地提供了关键支撑。
具身智能机器人对锂电池的要求高,需同时满足高能量密度、高功率、高倍率、高安全与长寿命特性。目前,行业主流采用圆柱形锂电池,通常安装在机器人躯干中央,如特斯拉Optimus具身智能机器人搭载的是2.3kWh、52V的磷酸铁锂圆柱电池包。
![]()
(三)产业链中游分析
中游通过硬件制造与系统集成,将上游技术转化为可落地的智能实体,是连接技术与场景的核心枢纽。
人形机器人作为具身智能的典型代表,是实现技术落地的核心载体,正迎来市场规模与应用场景的双重爆发。从全球市场来看,增长态势极为强劲。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规模为34亿美元,预计2029年将攀升至324亿美元;销量方面,2024年全球销量达11867台,至2030年有望增至605680台,年复合增长率高达92.60%。随着技术成熟,其商业化场景将进一步拓展至工业生产、教育服务、家庭生活等领域,既推动生产效率提升,也持续丰富应用价值。
![]()
![]()
中国市场同样潜力巨大,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1-2027年中国机器人行业市场规模持续攀升,2024年达2670.2亿元,人形机器人年新增市场空间更达2.3万亿元;预计2027年中国机器人行业市场规模将接近6000亿元。
从长期发展来看,结合中国通信院预测,人形机器人将逐步实现等级跃升。2028年前处于Lv1阶段,国内整机市场规模约为20-50亿元;2028-2035年进入Lv2阶段,市场规模扩至50-500亿元;后续至2045年将逐步迈入Lv4阶段,实现工业与服务场景规模化应用,市场规模可达5千至1万亿元,2045年后进入Lv5阶段,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0万亿元级别。
![]()
目前,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已在全球占据领先地位,年安装量与在役规模均居世界第一。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在役工业机器人存量达466.4万台,同比增长9%,其中中国以202.7万台的在役量占比超43%;2024年全球新安装工业机器人54.2万台,中国新装29.5万台,占全球54.0%。
产量方面,2015年至2024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年产量从3.30万台增至55.64万台,10年增长超15倍,2024年国产工业机器人国内市场份额首次超过外资品牌。2025年前5个月,全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5%,其中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增长32%,产业增长势头持续强劲。
![]()
智驾与具身智能的深度融合推动新业务加速落地,中国无人驾驶汽车行业正呈现稳定增长态势。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无人驾驶汽车行业市场规模达176.6亿元,在政策、技术发展、社会需求等多维度因素的推动下,中国无人驾驶汽车的应用将更加广泛,消费者对自动驾驶的服务需求也将同步增长。
![]()
高阶智驾浪潮下,Robotaxi商业化进程持续加速。作为无需驾驶员、依托传感器与人工智能实现行驶、导航及决策的L4级别自动驾驶乘用车,其技术实现难度最高,适用于复杂出行环境。在技术进步、政策支持与成本下降的多重驱动下,Robotaxi将于2026年左右开启大规模商业化,2030年将全球广泛应用,届时中国智慧出行渗透率达31.8%,2035年升至69.3%。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和全球Robotaxi市场规模仅为3亿元和6亿元,预计2030年将分别达4888亿元、8349亿元,2024-2030年CAGR均超230%;2035年将进一步增至1.6万亿、3.2万亿元。
![]()
(四)产业链下游分析
下游通过多场景应用释放产业价值,例如工业机器人在产线替代人工,医疗机器人辅助手术,家庭服务机器人承担家务,实现技术对各行业效率与体验的双重升级,是具身智能商业化的最终落点。
人形机器人的潜力应用场景普遍具备劳动密集、重复性强、风险高、结构化或简单半结构化的特征。从初期投入、后续运营成本、政府政策支持等维度衡量投资回报后,可从两大角度筛选易于落地的场景:一是技术可实现性,容错率高、对执行速度与同步性要求不高、可重复纠错且易于收集数据的场景更具先发优势;
二是成本效益,能体现物体、任务或环境泛化性,区别于传统自动化,且可真正提升效率或降低死伤率的场景落地价值更高。基于此,中短期看好具身智能机器人在工业物流、toB机构养老、转炉炼钢/石油化工/电力巡检等特种环境,以及toC陪伴和玩具领域的应用,长期有望逐步走进家庭场景。
![]()
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已从单一工业场景向工业、服务、民生等多领域延伸,呈现出技术适配性与场景需求深度结合的发展特征:
工业制造:通过智能化柔性制造变革人机协作模式,提升生产效率与精度,目前以汽车工厂应用试点推进为主,代表产品有特斯拉Optimus、Figure02、Apptronik、优必选WalkerS、智元机器人等。
自动驾驶:助力系统感知、决策与执行能力提升,实现安全可靠的全天候自动驾驶,典型代表包括谷歌Waymo、特斯拉Robotaxi、百度萝卜快跑。
物流运输:构建高效智能物流体系,提升仓储管理、货物搬运等环节的自动化水平,亚马逊Digit、智元精灵G1、京东“狼族”系列、极智嘉、海康机器人、赛那德等产品在该领域表现突出。
家庭服务:提供全场景、定制化的家庭服务,覆盖家务劳动到情感陪伴等需求,EVE、MobileALOHA2、星尘智能Astribot S1、LOVOT等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医疗康养:在医疗诊断、辅助精准手术、提供情感支持与康复服务等方面发挥作用,以应对老龄化挑战,达芬奇手术系统、傅利叶智能、微创机器人、天智航骨科机器人、Myomo康复机器人等产品已实现广泛应用。
![]()
来源:中国银河证券(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人形机器人十大潜力应用场景”)
智能科技的飞速迭代推动智能时代加速降临,具身智能作为科技创新的核心发力点,正迎来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作为智能机器人领域的重要分支,具身智能凭借持续涌现的新技术、新业态与新模式,不断重塑人机协同的互动形态,推动人类社会迈向共创分享的智能新阶段。
如今,具身智能产业链已初具规模,形成从上游核心技术支撑到下游多元应用落地的完整布局。其中,服务机器人市场保持稳步增长态势,在各领域持续渗透;人形机器人则凭借广阔的应用前景展现出爆发式增长潜力,成为产业关注的核心焦点。
未来,技术持续进步、市场需求扩容与全球合作深化的多重合力,将为具身智能产业注入强劲动能。随着技术成熟度与场景适配性的不断提升,具身智能将加速走进工业生产、日常生活、医疗康养等更多领域,深刻改变人们的工作模式与生活方式,为社会发展注入持久的智能活力。
具身智能重点企业及其竞争力研究
![]()
注:以上内容来自市场公开信息整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