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疾险的核心价值与保额建议
重疾险的本质是“收入损失补偿险”—— 当不幸罹患大病无法工作时,理赔金可灵活用于治病、偿还房贷、覆盖生活开支、支付孩子教育费用等,无需受限于医疗用途。
因此,保额是否充足至关重要,通常建议配置年收入3-5倍的保额。值得注意的是,内地多数重疾险若保额超50万人民币,需强制体检;若体检发现身体异常,可能增加投保不确定性。而香港重疾险的最高免体检额度普遍达百万级人民币,对追求高保额的人群更友好。
香港重疾险品类丰富且创新度高,本次选取内地用户熟知的三大品牌 —— 友邦、保诚、宏利,针对其代表性重疾产品展开测评,帮你找到更适配的选择。
三款重疾险的关键保障差异
1、最高赔偿比例与个别危疾赔偿次数
选重疾险先看“赔偿机制”:包括最高赔偿比例、个别危疾最多赔偿次数。如今主流的“多重重疾险”可对核心危疾多次赔付,例如投保100万港元保额,最终获赔额可能达数倍保额。
从多重重疾保障来看(数据截至2025年10月21日):
![]()
多重赔偿能持续提供保障,更适配现代人的长寿需求。
为何多重赔偿很重要?
以癌症为例,其易扩散、易复发的特性需长期治疗,而医疗技术进步延长患者生存期的同时,也推高了长期开支。传统单次赔偿重疾险一旦理赔,保单即终止;但
2、癌症赔偿:次数、等候期与津贴选项
癌症是职场人群最担忧的健康风险,挑选时需重点关注“赔偿次数、等候期、赔偿方式弹性”—— 等候期越短,能越快获赔;选项越丰富,越能匹配不同治疗场景。
三款产品的癌症赔偿差异如下(每次癌症最高赔偿均为投保额的100%):
![]()
值得注意的是,“持续癌症现金津贴”适合需长期治疗的患者——以100万港元保额为例,选择津贴模式可每月获5万港元,比一次性赔偿更适配长期医疗开支。但需注意:一旦选定赔偿方式,不可切换回多重赔偿选项。
3、认知障碍保障:老年风险的关键覆盖
脑退化症、阿兹海默症等认知障碍,是老年群体的高发疾病(据医管局数据:70岁以上长者中,每6位女性、每10位男性就有1位患病),且会严重影响自理能力。
目前多数多重重疾险仅 “首次索赔时覆盖认知障碍”—— 若先患癌症理赔,老年再患认知障碍,可能无法获赔。但友邦「爱伴航」保险计划2和保诚「诚保一生」危疾保无此限制:即便此前因其他重疾(如癌症)获赔,年老时确诊认知障碍,仍可正常索赔。
4、孕期及儿童疾病保障:给母婴的额外守护
如今重疾险保障范围已延伸至“未出世婴儿”,尤其吸引想给孩子提前配置保障的准妈妈;同时,儿童成长中可能遭遇的特定疾病,也被纳入保障范围,覆盖子女不同成长阶段。
三款产品的母婴/儿童保障差异:
![]()
5、保费性价比:关注“保费保证不变”条款
除了保障内容,保费稳定性也是核心考量。目前虽无保险公司上调终身重疾险保费,但保险公司保留上调权利——若医疗技术进步导致可保重疾种类增加,或产品风险池质量下降(如理赔率过高),均可能触发保费上调。
三款产品中,仅宏利「宏健守护危疾入息保障」明确载明“保费保证不变”条款,能为长期保费稳定性提供更明确的保障。
![]()
投保注意事项
投保重疾险时,需依据医院或正规体检中心出具的报告如实申报个人健康状况——因此建议大家趁年轻、身体尚处健康状态时尽早配置。若等到身体出现异常再考虑投保,不仅可能面临异常器官相关保障被除外的情况,严重时甚至会被保险公司拒保。
值得注意的是,香港市场的重疾险产品种类丰富、更新迭代快,即便上述三款是当前热销产品,也不意味着它们“绝对最优”。毕竟每位客户的保障需求、预算规划、健康基础都存在差异,选择时仍需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综合考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