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题,今天南京大学仙林校区食堂推出“你来点菜,我来做”服务,结果一只标价999元的帝王蟹登上了高校食堂的餐桌。一同亮相的还有石斑鱼、龙虾、生蚝等“硬菜”。
有人认为无可厚非:“等价交换,想吃就买,没钱别酸。”这话放在校外确实在理,符合市场逻辑,光明正义。
但请记住:这里是大学。当大学、食堂、学生这些词组合在一起时,是否应该与纯粹的市场规则有所区别?
是否需要在商业逻辑之外,多一份克制与担当?
![]()
的确,大学食堂的口味单一、服务滞后,几乎是全国学生的共同记忆。这些年来状况虽有改善,但无论怎么发展,大学食堂都不该变成商场里的海底捞——我也不希望看到那一天。
大学食堂从来不是纯粹的商业餐饮。它承载着公共服务属性,甚至带着几分集体主义的温度。这一切落实到现实中,应该凝聚为两个字:朴素。
是的,朴素,但并非将就。其核心使命很明确:让师生吃得健康、饱足、实惠,从而更好地投入教学科研。
在此基础上,适当提供健身餐、轻食、小炒等改善选项无可厚非。但直接跃升到“帝王蟹”层级,让朴素与奢华正面碰撞——这样的转变,让大学变了味儿!
![]()
在校园里,帝王蟹早已超越食物本身,成为一个象征符号,无声地宣告着“我更富有、更懂生活”。
它将学生之间原本隐形的经济差距,赤裸裸地摆上了台面:当有人还在为学费奔波时,另一些人已能轻松享用千元大餐。真是穷的穷死,富的富死。
我们都曾年轻。年轻人的心中,既有渴望与攀比,也有躁动与不安。
别说年轻了,我快四十了依旧不自觉攀比、虚荣、躁动不安,我快四十了依旧日日告诫自己:守住你的心,胜过守住一切!
我们活在被消费主义日日塑化的陷阱里,所有的点击与看到里都是算计,是精准的数据。
将“帝王蟹进校园”包装成“多元选择”实在牵强。
如果多元只剩下贫富的差异,那这不是多元,而是对消费欲望的煽动,是对学生心态的驯化。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不该沦为“微型消费社会”的演练场。大学作为一个特殊的公共空间,本应彰显平等、保障与集体关怀,而不是奉行“价高者得”的单一准则。
是时候撤下那只帝王蟹了。让大学,回归大学应有的模样。
![]()
------------------正文分割线---------------
1.图片来自网络;
2.文字内容作者原创,翻版必究;
3.更多精彩文字,欢迎订阅我的公众号;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