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廊坊日报)
转自:廊坊日报
诗文在流传过程中,由于地域发音有别、传抄错讹等原因,一些诗词不可避免会出现不同的版本。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个别字有差异,但不影响诗句意思;版本不同,诗意有差异;诗句少字、多字;年代不同,版本不同。桐城六尺巷的故事在流传过程中同样在所难免。
儿时,邻里间有了纠纷,老人常常劝解,常常吟唱: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是我所知的六尺巷名言的初始版本。
2019年参观六尺巷,看到巷前石刻这样写: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才知晓六尺巷故事里老宰相家书的正版。
去年,在安庆一家较有规模的饭店订了年夜饭,因当前宣传六尺巷的热度,孩子们特选了六尺巷包厢。一进饭店大厅,布展尽显安庆历史文化底蕴,在醒目的位置就有老宰相的正版家书。然而来到二楼六尺巷包厢时,四句家书却变成: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一家门店却出现两个版本,为了正本清源,年后特意来到这家饭店找到经理。一比对,老板却说意思是一样的。
无独有偶,前不久上一家品牌面馆,在等面的时候,环顾面馆的布局时,看到文化墙上的张府家书却又有差别,变成了:千里绍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个人的视野毕竟有局限,也许还有更多的版本,为此特进行了网络多项搜索。果然又发现:一张书来只为墙、千里来书只为墙、千里捎书只为墙……
2006年六尺巷的故事已被列入安徽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六尺巷故事传达的“以礼为先、以让为贤、以和为贵”的理念,已载入《中国名胜词典》。毛主席在1956年会见苏联驻华大使尤金时,曾经讲到“六尺巷”这个故事,说起了这四句诗,用来表达两国之间的事宜应该谦让、平等。“六尺巷”早已成为世界级的文化遗产。
六尺巷的故事发生在清朝康熙年间(1662-1722年),具体时间可追溯至张英任文华殿大学士时期(约1690年前后)。以2025年为基准来推算,该典故距今335年左右。
几百年的口口相传,出现个别字差异在所难免。桐城六尺巷文化遗产作为安庆原产地“地标”,在宣传六尺巷文化,特别是在形成书面文字的载体和对外宣传时,更应该要有严谨性和统一性。这既是对本土文化的保护,也是我们当代人的一种责任,不应出现多版本的用字差异。比如,主打安庆特色那家饭店,一家店面却出现两个版本,让人难以理解。面馆出现的偏差,更加凸显出我们在宣传本土文化时缺乏应有的责任感。
我以为,认真对待字字句句,是传承,本身即是敬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