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向来不避讳在公开场合谈历史,尤其是苏联那段波澜壮阔又扑朔迷离的往事,但他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一句话,却是那句直白得几乎带着怒气的评价:“列宁的一生最大错误,就是把一个统一的国家,搞成了一个联盟。” 这句话像是对眼前现实的回应。
![]()
一个俄罗斯总统,为什么要在百年之后追着列宁的制度设计 “旧账”?从列宁手下的联盟到普京眼里的集权,背后到底藏着怎样一场国家治理的逻辑转弯?
列宁的联盟制度:是办法,但不长久
时间倒回到上个世纪初,沙皇政权轰然倒下,布尔什维克刚刚掌权,国家几乎是 “一地鸡毛”。各地民族的独立呼声此起彼伏,地方武装、外国干涉、内部对抗,全都一股脑儿地砸了过来。
布尔什维克既要巩固政权,又不能硬碰硬地压制各民族的情绪,当时的局面不允许他们搞 “一言堂” 的集权。
![]()
列宁明白光靠武力是压不住局势的,他需要一种能让各地暂时 “安静下来” 的制度安排。于是苏联的联盟制度被提上了日程。
表面上这是个 “各方平等协商” 的联合体,四个共和国看似各自独立,实则都听中央的。但列宁给了一个关键点,各个加盟共和国在法律上是可以选择退出的。
这个设定在当时是为了稳定人心,拉拢各方换取一个短期的和平。列宁心里清楚,这种安排只是权宜之计。他从来没打算让这个松散的联盟长期存在,他的目标是借着这套制度,先把国家拼起来,等局势稳定了再慢慢往紧里收。
![]()
但天不遂人愿,他还没来得及推动后续整合就病倒了、去世了。制度成型了执行的人却换了,接班的斯大林,并未真正接受列宁的联邦制思想,仅作出策略性让步,而是从 20 年代末期起逐步推行中央高度集权的国家体制。
将党内高度集中制原则推向极端,还实行党和国家干部一体化原则,使加盟共和国丧失应有的自主权与经济管理权,走上了另一条极端的路。
列宁原本想做个 “拉拢人心” 的制度设计,结果在执行中发生严重变形。一边是宪法写着 “可以退出”,一边是中央通过高度集权的党政、经济管理体制抓着权力不放。
![]()
关键这种集权还伴随俄罗斯人在中央权力机关占据主导地位、俄联邦共和国处于特殊地位等违背民族平等与共和国平等原则的问题。
这个 “制度和现实不一致” 且蕴含深层矛盾的问题,被埋在了苏联的根基里,从赫鲁晓夫到勃列日涅夫时期均未真正修补,就这样一路拖到了几十年后。
普京的反思:眼看到的裂缝,谁来修?
普京对苏联解体的记忆,不能算是冷静旁观,他曾在多个场合提到,对他来说那是一场亲身经历的国家崩塌。他不是站在历史书前回顾,而是实打实地经历了国家边界的重划、秩序的混乱、身份的撕裂。
![]()
所以他看问题,自然带着一种 “过来人” 的视角。他认为苏联之所以在九十年代瞬间瓦解,不是因为外部敌人有多强而是因为体制内部本身就存在漏洞。
最典型的就是列宁在制度上留下的那句 “你可以退”,这个 “你可以退” 在国家最需要团结的时候,反而成了分裂的借口。
从普京的角度看,当年那些共和国能那么轻易地宣布独立,正是因为制度里早就给了他们 “后门”。而这些后门,原本是列宁为了当下稳局而开的,却没想到在几十年后成了瓦解国家的根源。这种 “先种雷后爆炸” 的制度设计,在他看来是对国家统一最致命的伤害。
![]()
所以他上台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国家重新 “收紧”,不再搞地方直选,中央直接任命地方高官,联邦制度表面还在但实际上的权力已经回到莫斯科手里。
他不想再让地方有随时 “说走就走” 的可能,那种 “你是你,我是我” 的局面,在他看来是对国家稳定最大的威胁。
普京的集权不是为了个人权力,而是为了国家的完整。他不想重复苏联解体的悲剧所以对列宁的联盟制度特别警惕。
![]()
他并没有否认列宁的历史作用,也没有否定早期的革命成果,曾提及列宁是 “伟大的国务活动家”,承认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推行政策的必然性,但他明确划出了界线:制度上的 “松散” 遗留的隐患,在今天这种复杂局势下,是一种危险。
他要的是一个 “说一不二” 的统一国家而不是一个 “说散就散” 的合作联盟。
制度背后靠的是治理,不是纸上谈兵
列宁时期的联盟制度,能在当年起作用,是因为那时候中央没有别的选择。国家刚经历革命内部没有稳定力量,外部压力又大搞一个 “你情我愿” 的联盟,是为了让各方先别闹先把国家凑起来。
问题在于这种制度一旦确立就很难再往回收,想要从松转紧,靠的不是一句话而是强有力的治理能力。斯大林确实做到了 “往紧收”,但方式是将联邦制扭曲为高度集权,且伴随民族平等原则的背离,手段极端粗暴,结果是矛盾被压制却未真正解决,还埋下了新的隐患。
![]()
到了后来,苏联经济开始下滑,管理效率越来越低。原本靠集权维系的 “表面团结”,也开始出现松动。这时候列宁当年设计的 “退出机制” 又冒了头,成了共和国要求独立的法理依据。政权再也压不住了,制度的漏洞、治理的失能与历史积累的矛盾,一起爆发。
制度本身就不是万能药,哪怕设计得再周全,如果没有相应的治理能力去执行,迟早要出问题。列宁的制度也好,斯大林的集权也罢,说到底都是应对当时局势的权宜之计,能不能管长远,关键还得看治理者有没有本事平衡统一与多元、集权与自主的关系。
![]()
普京正是看穿了这一点,他搞集中权力就是为了形式上的 “统一”,为了实质上的 “能管事”。
统一和多元,得有个平衡点
多民族国家要怎么治理这是个永恒难题,是搞松散的联盟还是走集中的一体化?从苏联的历史来看,单靠制度上的 “民族自决” 或极端的集权压制都是不够的。真正要稳定核心还是要建立认同感,没有认同再好的制度也架不住人心散。
![]()
普京这几年一直在强调 “国家统一不可动摇”,也在不断强调俄罗斯的历史、文化、语言是一体的。他想要打造的是一个在多样性中求统一的国家形态。
他批评列宁的制度,是因为那种做法太过于强调 “你是你,我是我”,让各个民族在心理上始终觉得 “我只是暂时和你合作”,这种心态一旦遇上困难和外部挑拨就很容易散伙,而后续治理中又未能以合理方式弥补制度缺陷、化解潜在矛盾。
![]()
相比之下今天的中国在制度设计上则更强调统一,民族区域自治,配合强有力的中央调控,不让地方有 “随时退出” 的空间,同时又尊重文化差异。
这种制度安排,不光是制度层面的,更是治理能力的体现,它强调的是一种 “在统一中求多样” 的方式,而不是 “在多样性中找统一” 的被动模式。
从这点来看普京的思路和中国是有共鸣的,他不想重蹈苏联的覆辙也不愿意再让历史上的 “制度陷阱” 成为今天国家的 “现实困局”。
![]()
列宁的联盟制度是那个动荡年代的急就章;普京的集中治理是当代俄罗斯的强心针。两人面对的问题不同,手段也不同,但目标其实都一样。
国家的稳定,说到底靠的还是治理的本事,普京批评列宁是想告诉今天的人:制度不是摆设,要能顶事,还要能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完善,才能稳住局。国家不是靠一纸条文绑在一起的,是靠人心、靠执行、靠有效的管理,才能撑得住风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