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安徽频道
匠心,在每一次齿轮的咬合间淬炼;梦想,在每一寸产教融合的热土上生长。
在澎湃向前的时代浪潮中,合肥职业技术学院正以“合职探索”,书写职业教育回应时代、服务发展的生动范本。
这里,是技能的练兵场,更是梦想的孵化器;这里,课堂与车间无缝衔接,学习与创造同频共振……
近年来,学校深度融入合肥这座“创新之城”的发展脉动,通过构建深度的产教融合生态,将万千学子锻造成支撑区域产业升级的生力军,为新时代职业教育提交了一份沉甸甸的“合职答卷”。
![]()
合肥职业技术学院校园风景。合肥职业技术学院供图
产教融合:课堂与生产线的“无缝链接”
打破围墙,方能“育”见未来;深入一线,始得真知灼见。
步入合肥职业技术学院与蔚来汽车共建的实训基地,映入眼帘的不是传统课桌,而是拆解待研的新能源汽车真体。学生们身着工装,在企业导师朱肖烈与学校教师王岑的联合指导下,精准进行电池检测、电机调试。场景的转换,标志着教学模式的根本变革。
“在这里,前沿技术触手可及。昨日理论,今日就能在‘准工厂’环境中转化为实践。”汽车应用与轨道交通学院学生张家宝的感言,道出了产教融合的核心价值。王岑老师指出,校企深度互动让教师能实时获取产业一线标准与需求,确保教学不与市场脱节。“我们的学生毕业时,已具备近半年的‘实战经验’,实现‘零距离’上岗。”
![]()
学生在合肥职业技术学院新能源汽车综合实训中心学习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合肥职业技术学院供图
这仅是合职院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战略的一个缩影。学校紧密对接合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动态优化专业设置,与行业龙头共建产业学院、订单班与实训基地,构建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办学新机制。课堂与车间的壁垒被彻底打破,学生在真实职业环境中淬炼真本领,教育质量与产业需求实现同步进化。
“我们与企业的合作,已超越简单的实习安排,迈向课程开发、师资互聘、项目研发的全方位深度融合,”校方负责人强调。通过此举,学校成功实现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为地方产业输送了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痛点破局:在真实挑战中锻造“问题解决力”
真正的教育,要赋予学生直面复杂世界并动手改变的勇气与能力。
在2024级制药工程专业的《化学综合实验》课堂上,一场“从0到1”的产教融合实践正生动上演。沈慧老师以企业真实需求为导向,引领学生完成“天然草本精华驱蚊液”的全流程研发,将专业课堂打造为连接学术与产业的“前沿练兵场”。
针对往届学生实践中暴露的“发现问题能力弱、团队协作低效”等痛点,沈慧老师课前便联合企业技术骨干,将生产实际难题转化为核心教学课题。当“制作天然驱蚊液”的任务发布,学生直面首个“企业级挑战”:需在消化文献、标准及专利后,独立完成从配方设计到工艺优化的全链条探索。
实验室化身“微型生产线”,学生们历经昼夜交替的“方案攻坚”,在专注与协作中,不仅生产出合格产品,更完整复现了企业“设计-研发-生产-评价”的全流程。最终提交的不仅是产品,更是包含实验方案、记录视频、检测报告及用户调研数据的“产业级”项目成果包。企业导师以行业标尺“精准把脉”,使学生直面产业真实需求。这种“课堂-企业”的双向奔赴,不仅强化了专业技能,更培育了“用行业语言沟通、以团队角色定位”的卓越职业素养。
![]()
合肥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在实验室进行滴定分析基础实验。合肥职业技术学院供图
“第一次体验到从创意到成品的全链条挑战,方知专业知识能如此‘落地生花’!”学生的感慨,印证了实践教学的深刻价值。这场以驱蚊液为载体的课程,不仅是产教融合的范本,更是人才培养向“应用创新型”战略转型的缩影。沈慧老师深有感触:“当知识能解决真实问题,当课堂能回应产业需求,学生眼中才会闪耀出对专业真正的热爱与追求。”
以钻研回应需求,以实践书写担当。合肥职业技术学院在方寸实验室中,成功构筑起从知识学习到产业应用的桥梁,引导学生聚焦真实世界,面向社会需求,大胆思考,勇敢实践,在探索中增长才干,在突破中实现价值。这不仅是教育模式的革新,更是一份面向未来的坚定承诺——致力于培养企业与社会最急需的新生力量。
以赛促学:构筑“教-学-赛-用”价值闭环
赛场,是检验学习成果的试金石;创新,是驱动学生成长的源动力。
依托学校微尺寸储能材料实验室,23储能班的胡芯彤、戚雅群、荆文策三位同学组建科研小组,成功研发了一款被动防护涂料。该成果能在动力电池模组热失控初期发挥高效隔热与阻燃作用,为电池安全构筑关键屏障。在合肥(新站)高新技术产教联合体现代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平台行业导师龚亚飞的指导下,项目成功走向产业化实践。凭借此创新成果,小组不仅在2024、2025年连续两届安徽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斩获二等奖,更在今年荣获安徽省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
![]()
合肥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小组在市域产教联合体现代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平台进行科研成果产业化探索。合肥职业技术学院供图
与此同时,经贸旅游学院的汪佳彤同学与团队成员,心怀“让大棚会说话”的儿时梦想,立志将所学知识播撒于乡村沃土。他们创立公司,致力于研发让农民“用得起、用得好、用得省”的大棚智能传感器。团队成功研发出微型化集成传感器,通过实时监测与远程控制实现“云种植”,以其低功耗、低成本、易部署的优势,有效帮助菜农降本增效。目前,团队已获多项项目支持及4项专利,与安徽多家企业签订20余份订单,合同金额达30余万元,真正以数字化智慧为乡村振兴谱写了动人的“鹏程万里”的篇章。该项目同样荣获2024年安徽省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
一批批学子在创新创业的舞台上崭露头角,将奇思妙想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有益成果,展现了新时代职业院校学生敢闯会创的卓越风采。
扎根合肥,服务社会。近年来,合肥职业技术学院锐意革新,将创新创业基因深度融入人才培养血脉。学校鼓励学子突破书本束缚,勇敢走向真实社会舞台,以敏锐洞察回应时代需求,以扎实实践破解现实难题。一段段将创新思维与社会责任紧密结合的探索之旅,不仅锻造了学生敢闯会创的硬核实力,更在他们心中深植了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种子。展望未来,这片创新的沃土必将孕育出更多兼具梦想与行动力的时代新人,为区域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动能。
多元赋能:构建协同育人新生态
独行快,众行远。协同,是解锁产教融合深层价值的密码。
2024年底,教育部发布《关于2024年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遴选结果的公示》。合肥职业技术学院作为牵头学校申报的案例《打造合肥(新站)高新技术产教联合体,助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成功入选,标志着学校在产教融合领域的探索与实践获得国家级认可。
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积极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实践,强化“一体两翼”重点任务建设。此次案例的成功入围,是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产业转型升级”责任担当的生动体现。
案例聚焦合肥(新站)高新技术产教联合体项目的具体实践,通过政府、学校、企业等多方紧密协同,合力打造“两园区”、共建共享“三平台”、建立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并建设现代产业学院,实现了资源的高效整合,促进了产教深度融合,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学校牵头成立的四大产教联盟,涵盖智能制造、现代服务业、信息技术等关键领域。这些联盟以联合体形式运作,实现了政府、学校、企业、行业等多方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共建共管共享。
“在联盟框架下,我们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资源,甚至联合开展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该校一位参与产教联盟建设的教师介绍。这种协同育人机制极大地提升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德技并修:为匠心注入时代灵魂
器惟求新,人惟求德。无匠心不足以精其技,无情怀不足以承其重。
职业教育,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合肥职业技术学院深信,一流的工匠,不仅需要精湛技艺,更需要深厚的家国情怀与崇高的职业精神。
在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大国工匠精神”专题课上,理论讲解与榜样引领相结合。劳模、优秀校友走进课堂,以鲜活的奋斗故事,深刻诠释“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精神内核。校园内,“职教活动周”“科普宣传月”等活动如火如荼,营造出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浓郁氛围。
学校持续打造“山水”主题文化品牌。今年上半年举办的2场“山水讲堂”,分别邀请“时代楷模”曲建武教授、安徽省著名作家许春樵开讲。5月,“山水德技学堂”正式开班,第一期“青言政能量”主题活动邀请安徽省第三届大学生讲思政课比赛获奖师生代表,以青年视角展开思政教育创新研讨,探索新时代思政育人新路径。“山水”文化的宣传引领效果与品牌声誉持续提升。
![]()
合肥职业技术学院首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节上,学生们在学习制作螺钿。 人民网记者 王晓飞摄
“我们培养的学生,未来将是合肥市各行各业科技创新的生力军。他们的‘匠心’,必须扎根于报效祖国的坚定理想信念之中。”校方负责人强调。通过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学校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为学子扣好职业生涯的“第一粒扣子”,让技能报国成为他们最坚实、最深沉的人生信仰。
潮涌江淮,千帆竞发;匠心筑梦,不负时代。
面向未来,合肥职业技术学院将继续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深度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大局,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为强国建设培育更多德技双馨的“江淮工匠”。
如今,一批批学子正带着从校园孕育的创新精神与实战能力,意气风发地走向广阔天地。他们的奋斗故事,是合职院教育理念最生动的注脚;他们的璀璨未来,必将为这座城市谱写出更精彩的时代华章。(陶伟、杨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