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鸥飞翔在松花江上。本报记者 张澍摄
入河排污口标识牌。本报记者 吴玉玺摄
哈尔滨“碳惠冰城”碳普惠平台界面。 受访单位提供
大庆市“无废城市”建设成效显著。受访单位提供
□本报记者 吴玉玺
秋日,松花江波光粼粼,成群的江鸥正在江面上惬意休憩,白花花的鸟群将壮阔的松花江装点一番,引来了游客拍照打卡,也让松花江成为了直播热门“背景板”。
“这些年松花江的变化很大,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了。尤其是这几年,江鸟和江鱼也多了起来,我们在江边直播是想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哈尔滨的好生态、好环境。”一位主播在接受采访时说。
松花江的生态变化,是我省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显著成果。在近日由中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三场上,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刘伟介绍,“十四五”期间,我省生态环境质量稳居全国第一梯队,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连续获评国家优秀。出门见蓝、推窗见绿,江边看鱼、田园赏花,这些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是我省交出的一份厚重“生态答卷”。
1
一份昂扬向上的污染防治曲线图
在省生态环境厅,记者拿到了一份我省“十三五”以来历年优良水体比例统计图——2016年至2024年,全省国考断面达到和好于Ⅲ类比例从54.8%提高到84.4%,统计图中的昂扬向上的曲线,彰显着我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坚定决心。
松花江治理曾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为了下大力气彻底解决松花江水质问题,“十四五”期间,我省打响了松花江水质改善的攻坚战。
“水的问题,源头通常在岸上,关键的突破口是入河排污口。”省生态环境厅水生态环境处处长马云介绍,自2022年开始,我省连续3年开展了以松花江流域为重点的入河排污口整治。全省生态环境系统的万余名工作人员沿着大小江河,认真查看着岸边的入河排污口情况,并详细记录。工作成效立竿见影,2022年,全省地表水优良水体比例同比上升14.1个百分点,增幅居全国前列,松花江干流国控断面水质全部达到Ⅲ类。
2024年11月,我省打响了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提升“麻雀战”,通过整合生态环境监测、执法和省、市、县三级水环境管理力量,组建省级帮扶督导组和市县区工作组,对国控断面开展“解剖麻雀”式的管理。今年10月28日,牡丹江水质提升“麻雀战”工作组对辖区内海浪、海浪河口内两处关键水质监测断面开展全方位现场踏勘与监测工作。马云介绍,通过采取加密监测、预警分析、溯源排查、整改整治等措施,有效解决了一批水污染防治工作中遗留和偶发问题,及时发现并消除了潜在风险隐患。
2
一场成功的碳市场交易
在绿色发展之路中,低碳转型是关键词。2024年12月30日,随着鹤岗万隆热力有限公司提交履约配额清缴申请,我省顺利完成全国碳市场第三履约周期的履约清缴工作。
“我省发电行业配额清缴履约率持续位居全国前列,连续3年实现100%配额清缴,整体配额盈余逐年提高。”省生态环境厅应对气候变化处副处长刘博介绍。
在全国碳市场第二履约周期,黑河市热电有限责任公司、嫩江市盛烨热电有限责任公司两家企业出让碳排放权33万余吨,这是黑河市首次出让碳排放权并获益,实现以“碳存量”换取经济增量。“我们将盈余的碳排放配额通过碳市场成功出让,获利2536万元。这是企业首次尝试碳交易,有效缓解了企业生产成本,我们十分激动。”黑河市热电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说。
刘博介绍,截至2025年9月底,全省累计99家重点排放单位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成交额达到40.9亿元,充分发挥了市场机制在推动减排中的积极作用。
此外,“十四五”期间,在省、市两级生态环境部门指导下,哈尔滨产权交易所有限责任公司搭建运营哈尔滨“碳惠冰城”碳普惠平台,采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全民参与”模式,依托三大数字化工具核算个人减排量并建立激励机制。利用哈尔滨“碳惠冰城”碳普惠平台,我省深入高校开展“绿色低碳进校园”活动;打造全国首个“零碳啤酒节”;聚焦绿色亚冬,发起捐碳活动并联动跨区域平台实现减排互认,助力赛事碳中和。目前,哈尔滨“碳惠冰城”碳普惠平台累计记录减排行为6.7亿次、实现碳减排36万吨。2025年,哈尔滨“碳惠冰城”碳普惠平台成功入选生态环境部公布绿色低碳典型案例。
3
一座“无废油城”的建设
大庆市“无废绿色油田”“秸秆全量利用”“光伏+草原”等“无废城市”建设特色模式趋于成熟;建成投用无废工程项目39个,其中圣泉生物质精炼一体化、莱瑞普斯废矿物油利用等10余个自主创新项目已投产达效;大庆油田第一采油厂入选工信部、生态环境部评选出的“无废企业”典型案例……
作为重点资源型城市的大庆,也是固废产生大市,危废占比超全省六成,危废利用处置能力在全省名列前茅。2022年,大庆市入选国家级“无废城市”建设名单,逐步探索起了适合资源型城市的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大庆模式”,在向“无废油城”转型之路上阔步前行——大庆圣泉公司生物质精炼一体化产业链,带来近千人的就业,每年为当地农民增收将近两亿元;大庆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日处理能力1500吨,垃圾焚烧后产生电能,可供全市16万户居民的全年用电……
“‘无废城市’建设使废物减少了,废物可用了,城市更干净了,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更多了。每个人都是‘无废城市’建设的共享者和受益者。”大庆市生态环境局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科负责人告诉记者,2024年,大庆市累计建设“无废细胞”771个,数量居全省首位。
“十四五”期间,省生态环境厅印发《黑龙江省“无废城市细胞”创建三年工作方案(2023-2025年)》,开展无废社区、乡镇、学校、企业、机关(公共机构)、商场、医院、景区8种“无废城市细胞”创建。
记者从省生态环境厅了解到,我省积极推进无废机关、无废企业、无废学校等“无废城市细胞”建设,全省已建成多种类型的“无废城市细胞”1490个,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水平明显提升,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快形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