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青海频道
人民网西宁11月4日电 (记者甘海琼)记者从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了解到,“十四五”时期,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全省重点治理区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让群众既能参与生态建设,又能共享治理成果。
据介绍,近年来,青海在全国率先出台“一意见两方案”,科学谋划“2+1+12+N”防沙治沙总体布局。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专家技术支撑联动机制和重点项目包片蹲点抓落实工作机制。突破性出台《省级财政支持“三北”工程建设实施意见》《青海省“三北”项目资金管理办法》,明确省与市(州)县8:2配套资金分担比例,有效减轻了基层财政压力。与中国林科院等单位开展战略合作,与甘肃、新疆签署联防联治协议。谋划甘青边界河湟地区绿色廊道项目,积极推进以祁连山,黄河、湟水,兰西城市群为主体的“一山一水一群”建设,科学布局防风固沙林草带,打造跨省域生态廊道示范标杆。推行产业富民与以工代赈政策,将“三北”工程建设与特色产业发展深度融合,辐射带动群众增收。自“三北”工程攻坚战启动以来,青海省累计落实中央投资54.95亿元(含双重项目),实施国家重点项目65个,完成建设任务3118万亩,占“三北”六期总任务的61.3%。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全省重点治理区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青海省林草局总经济师殷光晶表示,2023年“三北”工程攻坚战打响以来,从工程筹备、实施到后期管护,构建了全链条增收机制,推行以工代赈模式,通过建立常态化用工机制、让群众在“家门口”就业,推广产业融合模式、拓宽增收渠道,完善后期管护增收体系、持久推动收益等举措,让群众既能参与生态建设,又能共享治理成果。工程建成后,优先聘请当地群众担任生态护林员、草管员,负责植被巡查、病虫害防治等工作。此外,通过政策引导,支持群众成立专业合作社,参与工程后续的种苗供应、技术服务等环节,让群众从“短期务工”转向“长期经营”,持续提升收入水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