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松花江,在桦甸市夹皮沟镇勾勒出一道温柔的弧线。夕阳为苇沙河码头披上金辉,远处作业的机械声、江水的轻吟、静卧的铁轨,共同交织成一幅动静相宜的画卷——这里没有喧嚣的人潮,却正酝酿一场关于山水、文旅与未来的深刻变化。
作为G334文旅大通道的关键节点,苇沙河码头见证着桦甸从“景点旅游”全面迈向“全域旅游”的雄心。桦甸旅游产业发展中心工作人员刘杰站在码头边,指向对岸层林尽染的群山说:“我们正以‘公路+水路’双线联动,努力打破景点孤立的局面,让资源串珠成链。”这一切,都根植于G334桦甸段“1625”旅游规划布局里:以G334主道为轴,6条通景公路为脉,北大湖、红石湖两大环线为络,串联起中国黄金博物馆工文旅融合片区、“120”天文科普研学片区、南楼山乡村旅游片区、苏密古城历史文化片区、红石湖文旅综合开发片区。
![]()
中国黄金博物馆建设项目一期工程进行主体钢结构吊装。
曾经的铁轨将焕发新生,但未来的交通工具远不止于此。“桦甸正积极谋划绿色交通新范式,未来游客将乘坐氢能列车沿江而行,既环保又能沉浸式体验‘车在画中行’的意境。”刘杰说,这一升级不仅呼应“双碳”目标,更让“快进、慢游、深体验”成为现实。
站在码头远眺,未来的模样在江风中日渐清晰——低空飞行营地让游客俯瞰松花江如练的壮阔,水上运动与垂钓基地满足动静皆宜的需求,星空营地则将自然野趣与现代休闲完美结合。而更引人注目的是砖厂屯文创区——20世纪70年代的隧道与老建筑将变身怀旧打卡地,让工业遗存与文旅创意碰撞出火花。
作为“东北第一狭湖”,红石湖长达38公里的水域如一条碧玉丝带,串联起两岸如火枫叶与赭红山岩。近年来,桦甸市通过完善码头、步道等设施,推动红石湖从单一观光向文旅综合体升级。未来,这里将与红石国家森林公园联动,发展森林康养、生态研学等业态,让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金山银山。
如今的苇沙河码头仍保留着自然本真,但滔滔江水已奏响奋进的节拍。当氢能列车鸣笛启程、星空营地点亮夜空、四方游客慕名而来,这片土地将不仅是松花江畔的璀璨明珠,更成为全域旅游与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正如刘杰所言:“这里的江水不仅流淌着诗意,更奔涌着希望。”
吉林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伟洪/文
彭川/图
来源:江城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