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孩子到了小学高年级或初中,开始频繁说“我不行”“我不会”“我不敢”“别人都比我强”……
这些话听起来像是情绪低落,但背后其实藏着一个危险信号:自卑正在悄悄扎根。
这不是孩子“玻璃心”,也不是“懒”或者“不努力”。心理学早就发现,当一个人反复经历失败,又总被否定,大脑就会形成一种习惯:“反正我做不好,干脆别试了。” 这叫“习得性无助”,不是真的不行,而是不敢再相信自己能行。
![]()
更让人担心的是,作为父母,我们随口说的一些话,比如“你怎么这么笨”“别人都会就你不会”“做不好就别做了”,时间一长,真的会伤到孩子的大脑。
神经科学的研究证实:长期被否定、打压的孩子,负责思考、控制情绪和做决定的前额叶皮层发育会变慢;而负责恐惧和焦虑的杏仁核却特别敏感。结果就是,孩子越来越容易紧张、退缩、自我怀疑。
![]()
相反,在鼓励和支持中长大的孩子,大脑结构更健康,面对困难时更有韧性,也更愿意尝试新东西。
特别要提醒的是:12岁前是大脑可塑性最强的时候,也是帮孩子重建自信的黄金期。但这不意味着大一点就晚了,大脑一辈子都能改变,只是越早干预,效果越好。
那当孩子说“我不行”时,作为家长,我们该怎么回应?关键不是讲道理,而是换一种说话方式:
别说“这么简单都不会?”,可以说:“这题确实有点难,但你愿意试试,就已经在进步了。”
别说“又错了,白学了”,可以说:“错了没关系,大脑就是靠犯错才学会新东西的。”
别盯着结果催“怎么还没做完?”,可以说:“今天我们先把第一步搞定,明天再加一点点。”
这些话听起来简单,但作用很大。能把孩子的注意力从“我是不是够好”拉回到“我能不能再试一次”。
在家里,尤其要避免这些话,比如“弄坏了你赔得起吗?”“别瞎折腾了”。这些话表面上是提醒,实际上是在告诉孩子:世界很危险,你不值得被信任。
在学习上,批评也要有方法。先肯定他做得好的地方,再提一点小建议,最后加一句鼓励。
比如:“你这次字写得很工整(肯定),如果计算再检查一遍就更好了(建议),我相信你下次能做得更稳(鼓励)。” 这比一句“你太粗心了”有用得多。
![]()
在社交上,很多孩子不敢开口、怕被笑话,其实是因为没体验过“成功互动”。我们可以陪他练习怎么打招呼、怎么表达想法,哪怕只是在家演一演,也能帮孩子积累一点底气。
帮孩子走出“我不行”的状态,不是要让他变成“全能选手”,而是让他相信:就算我暂时不会,也可以慢慢学;就算我犯了错,也不会被抛弃;就算我不完美,也值得被爱。
我们的每一句话,都在悄悄塑造孩子看世界的方式。
一句否定,可能让他缩回壳里;
一句信任,可能让他迈出第一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