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和朋友聊天,她刚结束一段五年的感情。说分手后那两个月,每天醒来胸口都像压着石头,但奇怪的是,当她不再 想你, 自己“必须快乐”,反而慢慢好起来了。现在一个人逛街、做饭、看书,竟找到了久违的平静。
![]()
这让我想起心理学家盖伊·温奇在《情绪急救》里提到的——我们总关注身体伤口,却常忽略心理创伤同样需要愈合能力。
而这种能力,恰恰决定了我们离幸福有多远。
自愈力强的人,懂得和痛苦共存
认识一位单亲妈妈。丈夫离开后,她没在人前掉过一滴泪,但每晚要靠 吃药才能入睡。直到有一天,女儿说“妈妈你笑起来不好看”,她才意识到,假装坚强也是一种逃避。
![]()
真正的自愈,是从承认“我很痛”开始的。就像骨折需要打石膏,心碎了也要给它时间。
心理学有个概念叫“情感接纳”——越是抗拒负面情绪,它越会持续纠缠。允许自己偶尔的崩溃,反而为康复腾出了空间。
他们会在瓦砾中寻找新的可能
老家邻居是一对失独老人。最初几年,阿姨整日以泪洗面。后来她在阳台种满花草,叔叔开始学书法。
![]()
有次我去串门,叔叔指着“福”字说:“你看,幸福要自己写。”
人在遭遇重创后,往往面临两个选择:要么困在原地,要么在废墟中重建。积极心理学发现,创伤后成长(PTG)普遍存在于经历过挫折的人身上。
他们不是忘记了痛,而是学会了带着伤痛继续生活,并在过程中发现了自己不曾察觉的力量。
自愈的本质,是不断打破又重建自我
![]()
作家庆山说过:“人需要经历多次小型死亡,才能获得新生。”
每一次失恋、失业、失去重要的人,都是一次“小型死亡”。自愈力强的人,不会幻想回到过去——他们知道,真正的修复不是恢复原状,而是长出新的部分。就像海星断臂后不是简单复原,而是在伤口处长出新的组织。
如何培养这种能力?
观察身边那些总能从低谷爬起来的朋友,发现他们有几个共同点:
![]()
• 有情绪出口:写作、运动、找信任的人倾诉,不让情绪淤积
• 保持日常秩序:哪怕心情再差,也按时吃饭、散步,微小确定性能抵御巨大不确定性
• 给自己设定期限:“允许难过一周”,然后慢慢回归正常生活
• 寻找意义感:读书、做义工,在更广阔的坐标系里看待自己的痛苦
最重要的是,他们明白自愈不是一场速决战,而是一场持久战。
![]()
就像皮肤破了会结痂,痂掉了会长出新肉——整个过程需要时间,急不得。
接近幸福,其实是成为完整的自己
很认同心理学家卡尔·荣格的观点:“人的任务不是消除阴影,而是意识到与自己黑暗面的联盟。”
当我们能够接纳生命中的不完美,包容自己的脆弱与局限,幸福就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彼岸花,而是内心生长出的力量。
![]()
这种力量让我们在风雨中站稳,在孤独中听见自己的声音,在黑暗中看见微光。
说到底,活得幸福不是运气,是能力。而自愈力,就是这种能力的核心。它让我们在每一次跌倒后,都能带着更完整的自己重新出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