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大叔,59岁,福建人,这几年生活过得挺滋润:儿女孝顺、孙子可爱,每天三餐都按时。可妻子总觉得他最近脸色有些发黄,还经常喊肚子不舒服。
起初,黄大叔把这些当成老朋友,肠胃炎老毛病”,可有次晚饭后,他突然腹痛进了医院。查出来时,一家人如遭雷击:晚期肠癌,连医生都摇头。不到3个月,黄大叔就溘然离世。许多人疑惑:怎么说走就走?
![]()
医院肠胃科钱主任含泪总结:“有两类东西,很多人嘴上说‘少吃’,可一到饭桌上就‘嘴没个把门’。真希望大家能把这警醒挂心头,等身体闹出乱子,再后悔就晚了。”
你可能以为,肠癌距离自己很遥远。但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有超40万人新发肠癌,而且发病率已连续数年上升。更可怕的是,很多人直到晚期才发现。“到底哪两样食物最不该贪嘴?为什么这个习惯容易被忽视?”答案,也许比你想象的更令人意外。
很多人说:“我又不抽烟、不喝酒,怎么会得肠癌?”其实,肠癌的“幕后黑手”,往往不是猛药烈酒,而是数十年如一日的饮食习惯。
![]()
哈佛大学一项7.8万人、20年随访研究已证实,两类食物和肠癌风险关系极大——一类是高脂红肉制品,另一类则是腌制、熏烤等加工类食品。
红肉指牛、羊、猪等畜类肉。世界卫生组织(WHO)梳理多国数据后,直接将红肉及加工肉品列为“可能致癌物”。
2015年《柳叶刀》刊文显示:每多摄入50克加工肉制品(如腊肉、香肠、培根),结直肠癌风险上升18%。而红肉如果频繁、高温油炸或烧烤,风险更甚。
“不过就是多吃两块肉,能有多大影响?”类似的疑惑,让无数家庭掉进肠癌“黑洞”。许多中老年人下酒配个腊肠、火锅涮点肥牛、桌上腊味不断……这些饮食结构,若长期持续,就容易造成肠道慢性炎症,加快癌变进程。
![]()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数据显示:我国居民日均红肉摄入量已接近推荐上限的两倍。腌制、熏烤食品则常常带来另一个隐患,亚硝酸盐。
这些“咸香带劲”的美味,在加工过程中会形成致癌物亚硝胺,如果肠黏膜反复受损、修复,自然免疫防线日渐削弱,癌变风险随之激增。
饭桌上的“诱惑”,许多人一再掉以轻心。可是谁能想到,就是这些日常‘贪嘴’,成了黄大叔不幸的催命符。
研究显示,肠癌高危人群大多有吃红肉、腌制食品习惯。中国结直肠癌筛查权威指南指出:男性每周摄入红肉超过500克、每周3次以上吃腌制食品的人,肠癌概率相比少食者高出23%。而肠道“忍耐”是有限度的,长期负担过重,会出现这些信号:
腹部隐痛和反复便血。不少人误认为是“痔疮”,但长期反复出现,就要警惕肠道病变;大便形状变细、颜色异常。结肠肿瘤会“压窄”肠腔,出现铅笔样、黑褐色粪便;消瘦、乏力、贫血。病变导致慢性失血、吸收差,体重一个月内下降超5%要引起高度警觉;
![]()
预防肠癌的关键,还是饮食调控和早期筛查。央视&中华医学会《中老年人肠癌防治共识》建议:
红肉建议每周不超过350克。加工类肉制品能不吃尽量不吃。用鱼、虾、鸡肉等白肉替代红肉,不仅口感清爽,对于肠道也更“友好”。多用蒸、炖代替煎炸、烧烤。
多摄入膳食纤维。大量流行病学调查证实,膳食纤维每增加10克,肠癌风险可降低12.6%,主食可部分换成各种杂粮蔬菜、豆类、水果。别忘了,每天保证1500毫升以上饮水,帮助代谢有害代谢物。
![]()
高盐腌制熏烤。等饮食习惯,尤其中老年人聚餐时要注意分量。可以使用少盐少油的烹饪方式,咸菜、腊味、腌豆制品要适当限制。
定期肠镜筛查。通常建议50岁以上每5-10年1次肠镜,有家族史者提前到40岁。从全国大样本筛查来看,早期发现的肠癌,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而晚期不到15%。
规律作息、适度运动。每周快步走、游泳、太极等150分钟以上,可提升整体免疫力、促进肠道蠕动。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