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版权归可研智库所有,未经授权请勿随意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配合!文章3538个字,预计阅读10分钟。
当深圳有别墅法拍以3.65亿元刷新全国纪录,上海前10个月土地出让金同比增长39%时,全国百强房企前10月销售额却同比下降16.3%:中国城市竞争正进入一个打破与重构并存的新时代。
过去四十年,中国城市发展基本遵循一个简单逻辑:GDP为王。但这一标准正在成为历史。
根据“十五五规划”以及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我国对城市的定位和发展要求可概括为: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以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
具体路径包括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深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科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并通过分类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提升产业支撑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同时发展组团式、网络化的现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集约紧凑布局。
2025年10月,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发布《城市综合发展指数报告(2025年)》,首次从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六个维度对36个主要城市进行综合评估,彻底改变了评判城市价值的标准。
可研智库认为:这份报告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再是简单的经济排名,而是构建了衔接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与国内城市政策要求的全新评价体系。说白了,这是衡量城市未来发展潜力的“体检表”和“导航图”。
六维评估:城市竞争的新赛场
细看这份榜单,北京、深圳、上海位列综合排名前三,但比排名更值得注意的是它们各自的能力图谱。
北京在创新城市和智慧城市测度上领跑,深圳在创新和美丽城市测度上均名列前茅,上海在韧性城市测度上表现良好。
真正的亮点在第二梯队。杭州、济南、天津、广州、南京、成都、武汉跻身前十,打破了我们许多人的认知。
南京便是一个典型例子。它在创新城市和智慧城市排名中均位列全国第四,在优质教育、产业创新和基础设施、可持续城市和社区等方面已达到较高水平。这意味着,它不仅在传统经济指标上表现良好,更在可持续发展能力上建立了优势。
从各维度看,不同城市各具特色:在创新城市测度上,北京、深圳、上海领跑;在宜居城市测度上,北京、济南、青岛位居前列;在美丽城市测度上,贵阳、长沙、深圳表现亮眼;在韧性城市测度上,上海、深圳、西安表现良好;在文明城市测度上,北京、深圳、杭州优势突出;在智慧城市测度上,北京、上海、武汉优势明显。
可研智库认为:这种多维度的评估体系更加科学合理,因为它反映了城市的真实发展水平:城市竞争力不再仅仅取决于经济规模,而是创新、宜居、生态、治理等多种能力的综合体现。
楼市分化:房地产数据的残酷真相
与城市竞争格局变化相呼应的是,房地产市场也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分化。
刚刚过去的“金九银十”清晰展示了这一点。在9月高位运行后,10月重点城市市场普遍有所降温。北京二手房住宅网签12087套,环比下调23.7%;深圳一二手住宅网签总量6847套,环比下降10.3%。
价格端的差异更为明显。10月百城新建住宅均价为16973元/平方米,环比上涨0.28%,而百城二手住宅均价为13268元/平方米,环比下跌0.84%,跌幅较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
这种分化在具体城市表现得更为极致。上海高端住宅市场表现尤为突出,有项目25套1.3亿元-1.7亿元房源全部售罄,可见高端客户消费力突出。
然而,少量高热度盘难以带动全市大幅回升。
与此同时,深圳房地产市场呈现出独特的“冷热交织”现象。一方面,深圳有别墅法拍以3.65亿元刷新全国纪录;另一方面,10月深圳新房住宅环比下降14.1%,二手住宅网签量环比下降7.7%。
更为严峻的是,截至10月末深圳新房住宅可售房源32788套,环比出现小幅回升,由于新房市场成交活跃度下降,导致住宅去化周期延长至10.9个月。
人口流向:城市命运的决定性因素
人口作为住房需求的基础,正经历从“规模红利”向“质量红利”的关键转型。
从2024年数据来看,城市间存在着较大差异。一线城市中,深圳增长近20万人,广州增长15.1万人,而北京、上海人口由增转降。
中西部省会城市中,贵阳、长沙、南昌、西安、郑州、成都等地持续保持较强吸附力。2024年贵阳常住人口增长19.96万人,增量居全国首位。
深圳作为经济特区,2024年规上工业总产值达5.4万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连续3年实现全国城市“双第一”,这是其连续两年人口增量在10万以上的重要基础。
近两年,国家在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中提出要建立“人、房、地、钱”要素联动机制,即以人定房,以房定地,以房定钱,根据人口变化合理确定住房需求。
人口流向的变化反映出城市竞争已从规模红利转向质量红利。那些产业升级缓慢、创新能力不足的城市,即使在短期内还能维持经济数据,长远来看已经失去了竞争力。它们留不住优秀的年轻人,也吸引不到高端产业,陷入恶性循环。
十五五规划:房地产的“民生转向”
值得注意的是,“十五五”规划建议与“十四五”相比,房地产的定位发生了显著变化。
由“十四五”中的“房住不炒”的定调转向至“十五五”的“高质量发展”。
更关键的是,在“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房地产无单列条目,而“十五五”规划建议在“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部分中,单列“推动房地产高质量发展”条目。
这一变化表明,中央对于房地产的考量更多在民生层面。
同时,“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指出“清理住房消费不合理限制性措施”,提法更加直接和聚焦。基于当前限制性措施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预计仍将延续渐进式的调整方式,但节奏可能会加快。
“十五五”规划建议还将 “好房子”建设列为房地产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方向之一,与“十四五”相比是新增内容。
2025年,“好房子”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完善标准规范,推动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体现出政府对于“好房子”建设的高度重视。
破局之道:城市与房企的转型路径
面对新的城市竞争格局和房地产定位,城市和房企都需要寻找新的发展路径。
对于城市来说,差异化发展是关键。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的报告揭示了不同城市的特色优势:贵阳、长沙、深圳在美丽城市测度上表现亮眼;上海、深圳、西安在韧性城市测度上表现良好;北京、上海、武汉在智慧城市测度上优势明显。
与其盲目追求全面发展,不如找准自己的优势领域,打造城市名片。
对于房企来说,转型同样迫切。今年以来,房企拿地进一步聚焦核心城市。以中海地产为例,今年前三季度其拿地金额已达795亿元,其中上海、北京、杭州、深圳四个城市拿地金额占比就已达83%;绿城中国同样在杭州、上海、苏州、西安四个城市的拿地金额占前三季度总拿地金额的70%以上。
可研智库调研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国300城住宅用地出让金同比增长13%,其中一二线城市出让金同比增幅明显,分别为24.5%、26.3%,而三四线城市土拍表现持续较弱,土地出让金同比下降。
从城市集中度来看,今年1~9月宅地出让金TOP20城市成交金额占全国比重约61%,较2024年全年提升10个百分点,杭州、北京、上海前三季度涉宅用地出让金额均超千亿元,杭州出让金已超去年全年水平。
未来之路:谁将领跑,谁会掉队?
基于标准化研究院的报告和其他相关数据,我们可以对未来五年的城市发展格局做出一些判断。
从房地产投资吸引力来看,上海、北京、深圳、广州仍位居全国前4位,杭州、成都、苏州、南京、武汉、西安紧随其后。经济与人口基本面决定了房地产市场的基本格局,但“好城市”的内涵已远不止于此。
二线城市中,杭州、成都表现突出。杭州近年来在人工智能等领域发展迅猛,吸引了大量科技企业和创新人才;成都作为西南地区的经济中心,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
此外,一些特色城市也值得关注。贵阳在美丽城市测度上表现亮眼,同时2024年人口增量位居全国首位,发展潜力不容小觑。
南京在创新城市和智慧城市排名中均位列全国第四,显示出强劲的综合实力。
可研智库创始人贾春晖特别分析道:那些在各个维度都没有突出表现,同时人口吸引力不足的城市,将在未来五年面临更大的挑战。
没有产业 支撑、没有人口流入、没有区位优势的城市,其房地产市场可能正在被抛弃。
未来城市的竞争,已经不再是单项赛,而是全能赛。
十年前,一个城市可以靠一个产业、一个政策一夜爆红。今天,这种神话已经难以为继。
未来的赢家,属于那些既能提供创新机会,又能提供宜居环境;既有经济活力,又有文化魅力;既智慧便捷,又安全韧性的“六边形战士”。
回到房地产,一个残酷而明显的事实是:在弱城市,再好的房子也难以保值;在好城市,即使普通的房子也能分享城市发展红利。
选对城市,比选对房子更加重要。
关注可研智库
关注可研智库
End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