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中外法律教育互鉴论坛——国际视野下法律人才培养路径探索”平行分论坛,在中国政法大学海淀校区成功举办。该论坛是法律学院“法律专业学位教育三十年国际研讨会暨建院20周年庆祝大会”的平行分论坛。来自中国、英国、意大利、匈牙利、日本、韩国等知名高校的专家与实务界专家,围绕法学专业学位教育、法律人才培养机制改革、AI时代教育创新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对话。论坛由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学院院长许身健主持,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徐泉担任总结汇报人。
![]()
国际经验:多国分享法律教育实践
论坛上半场,中外学者立足本国法律教育传统与现状,分享特色培养经验,为国际视野下的人才培养提供多元参考。
日本早稻田大学法学研究科科长勅使川原和彦围绕法学专业教育、法学博士培养及前沿法学融入教学三大方向,介绍早稻田大学经验;同时指出,将先进科技应用于社会时需警惕法律思维缺位的问题,强调技术与法律伦理的协同。
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法学院原院长Joan Loughrey(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聚焦法律伦理教育,直指英国法律执业教育中伦理教学不足的短板,从“为何教、教什么、如何教”三方面提出改进路径,并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凸显法律伦理教育的现实必要性。
意大利威尼斯大学亚洲与北非研究中心Rnezo Cavalieri系统介绍了意大利法律教育与实践概况,重点阐述比较法与中国法在当地的发展;分析意大利律所面临的发展瓶颈,并提出应对技术挑战的核心思路——以法律文化与执业伦理为根基,合理定位技术工具属性。
匈牙利罗兰大学法学院副院长Krisztina Rozsnyai分享了匈牙利法学教育改革举措,涵盖课程设置、学位体系、实践教学优化等内容;特别介绍该校在学生评估机制与包容性计划上的创新,为多元化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韩国法学专门大学院协议会会长、西江大学法学院院长洪大植梳理了韩国法律教育体系改革的背景、目标与成果,剖析当前面临的挑战,提出未来发展方向需聚焦院校系统评估与质量提升,强化法律教育与实务需求的适配性。
![]()
本土探索:中国高校的创新与思考
国内高校代表结合办学特色,从培养机制、学位定位、区域需求等角度,分享法律人才培养的本土实践与突破思路。
中山大学法学院院长、全国法律专业学位教指委委员张亮以“实践导向”为核心,分享涉外律师与国际仲裁人才培养的“专业+行业”联合模式,介绍法律博士培养探索与境外联培经验;同时提出AI时代法学教育需回应技术变革,培养兼具国际视野与实践能力的人才。
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徐泉深入探讨了法学博士与法律博士培养的“三重交叉互动关系”,从目标定位、课程设置、导师配置等维度分析两者交叉本质与互动机理;提出以需求为导向、完善多元协同质量保障机制、搭建开放共享资源平台的建议,展望两类博士培养的融合前景。
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院长尹飞聚焦AI时代法律人才培养,分享了该校在数字经济、网络平台治理、数据要素产权等领域的研究与课程布局;强调需将风险防控理念融入教学,培养适应数字时代的复合型法律人才。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法学院院长陈云良针对法律博士培养提出独到见解:在学生已有丰富实践与专业能力基础上,需强化管理学、人工智能、法律执业伦理课程,重点提升理论素养与论文写作能力,培育新时代复合型人才。
湘潭大学法学部部长李仕春介绍学部办学优势与学科建设重点,分享非洲法研究、多元纠纷化解等特色领域经验;强调立德树人的核心价值,主张大学应坚持以人为本,将学生培养置于教育工作首位。
香港大学法律学院副院长赵云以信息化时代挑战为切入点,提出法律人才培养需打破“理论与实践、学科间、学校与社会”的壁垒;介绍港大在课程体系改革、前沿法律课程集群建设上的举措,旨在培养扎根本土、兼具国际视野与科技素养的创新型人才。
![]()
实务视角:行业需求与培养建议
实务界代表从律所用人需求与行业趋势出发,为法律教育提供实践导向的优化建议,推动“产学协同”。
君合律师事务所管委会委员、合伙人余永强指出涉外领域数据合规、跨境数据流通、贸易合规等业务成为热门赛道;建议高校推行多元化培养,强化法律功底与实践能力结合,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学生养成终身学习习惯,以适应行业变革。
京师律师事务所主任、党委书记张凌霄以“培植本土,智贯寰宇”为主题,破解涉外人才培养误区——“懂外语≠能执业”“懂规则≠能落地”;强调需通过“法律+外语+跨文化理解”模式,培养深谙国际规则、融入当地法律思维的复合型人才;并以京师海外办公室实践为例,呼吁高校与律所协同,应对AI与大数据时代挑战。
![]()
总结展望:在互鉴中探索教育新路径
徐泉以“三新”“三高”作总结汇报。“三新”即论坛举办于中国法硕教育30周年与法大法律学院建院20周年的“新起点”,需应对国内外法学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把握法律人与教育机构发展的“新机遇”;“三高”则体现在论坛发言的“高质量”、交流平台的“高规格”与中外嘉宾的“高协同”。他强调,法学教育任重道远,需持续强化理论与实践结合,为法治中国建设培育高素质人才。
论坛尾声,许身健指出本次论坛汇聚中外多元经验,核心共识在于:未来法律教育需警惕“只见法律不见人”的传统误区与“只见AI不见人”的技术迷思,需在坚守人文温度与道路自信的基础上,吸纳国际先进经验,回应时代需求。
整场论坛在跨文化的深度交流中落下帷幕。与会嘉宾一致认为,中外法律教育互鉴是推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关键路径,唯有立足本土、放眼全球,在传承中创新、在互鉴中突破,才能构建兼具国际视野与中国特色的法律教育体系,为全球法律人才培养贡献智慧与力量。
内容来源 |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