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图片
提到苏州园林,你会想到哪个?是旅游宣传片中的拙政园?还是名声在外的网师园?你印象中的园林是否皆是修缮一新的模样?然而,园林的历史如此之悠长,经历过的沧桑难以为人所知。
今次发一组苏州园林的老照片,因为有了旧时人物的活动和园林荣枯时候的模样,这些园林也就显出了她的与众不同。这些照片也就从一般的风光景物画面一跃而提升成为记录时代变迁、反映园林沧桑的见证。
网师园
网师园位于苏州古城东南隅,南宋侍郎史正志最初在这里建造万卷堂,堂侧建花园“渔隐”。清乾隆年间,光禄寺少卿宋宗元购得后重新浚池叠石,筑堂构室,沿史氏“渔隐”义,名网师园。
![]()
图片
20世纪50年代修复前的大门
![]()
图片
20世纪50年代修复前的门厅内部
该园占地0.6公顷,被称为苏州小园极则,也是中国园林“以少胜多”的典范。
![]()
图片
上图:1918年瑞典喜仁龙教授来华考察,拍摄了大量园林照片,于1949年出版《中国园林》一书。该图为他当年所摄的月到风来亭。
![]()
图片
20世纪50年代维修中的月到风来亭。
1982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作为苏州古典园林的典型例证,与拙政园、留园、环秀山庄一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
图片
潭西渔隐洞门
![]()
图片
20世纪50年代修复前的樵风径
![]()
图片
20世纪50年代修复前,中部水池东岸云冈及引静桥
![]()
图片
20世纪50年代的铁琴及庭院
![]()
图片
20世纪50年代修复前的小山丛桂轩
网师园保持了苏州旧时世家完整的宅、园相连风貌,全园分为东部住宅区,中部山水花园、西部别院。
![]()
图片
20世纪50年代的竹外一枝轩
![]()
图片
20世纪50年代整修前的南宋古柏及竹外一枝轩
![]()
图片
20世纪50年代的竹外一枝轩
西部殿春簃原为书院,20世纪80年代初建造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内的“明轩”即以此为蓝本。
![]()
图片
![]()
图片
![]()
图片
50年代修复前的殿春簃
国画大师张善孖、张大千昆仲,以画虎著称,20世纪30年代寓居于此,豢养乳虎,以观动态,死后埋葬山石之旁。张大千曾特书“先仲兄善孖所豢虎儿之墓”题字。1986年刻石嵌于轩前壁间,以志纪念。
![]()
图片
清代,嘉定学者钱大昕作《网师园记》。嵌于大厅廊间。读此文,当可知当时胜景。
沧浪亭
沧浪亭位于苏州古城南,是苏州现存最古老的园林,占地约1.1公顷。五代时是广陵王钱元璙近戚中吴军节度使孙承祐的池馆,百年后渐废。
![]()
图片
1917年的沧浪亭外部景观
北宋庆历五年(1045),著名诗人苏舜钦遭贬至苏,见孙氏遗址高爽静僻,遂以四万钱购得。并以《楚辞·渔父》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之意建沧浪亭。自号沧浪翁,作《沧浪亭记》。
![]()
图片
20世纪20年代,沧浪亭为公众活动和文化场所。1925年美术专科学校租用园内三贤祠屋,1927年校长颜文樑受苏州公益局聘为沧浪亭保管员,学校亦迁入。图为当年园林大门两侧分别挂着苏州美术馆和苏州美术专科学校的牌子。
![]()
图片
20世纪20年代的沧浪亭外景
![]()
图片
20世纪20年代由苏州美专实用美术科拍摄的沧浪亭外景,一水之隔为可园和结草庵。
![]()
图片
20世纪20年代由苏州美专实用美术科拍摄的“五百名贤祠”庭院。
![]()
图片
20世纪30年代的沧浪亭外景,钓鱼台、面水轩复廊相连。
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苏州古典园林》增补名单。
![]()
图片
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沧浪亭外景,观鱼处、复廊、面水轩临水而建,沧浪亭踞于后方土山之巅。
![]()
图片
20世纪50年代的沧浪之水,荷花满塘
园中山上古木参天,山石嶙峋,北面与园外小河相傍,自然开朗,为借景之佳例;山巅沧浪亭,为清康熙年间重修,亭柱上所刻“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的楹联,写出了沧浪亭的意境。园内多竹,又有清代增建的五百名贤祠,康熙皇帝御碑,文徵明石刻像,林则徐诗碑等文物古迹。
耦园
耦园位于苏州城东小新桥巷,为晚清名园,占地0.8公顷。园林一面临街,三面环水,门前宅后均设有河埠,可从水陆两路进出,“人家尽枕河”的风貌由此得见,在苏州园林中独树一帜。
![]()
图片
20世纪50年代的听橹楼外景
![]()
图片
20世纪50年代的双照楼外景
![]()
图片
20世纪50年代的双照楼旧观
同治十三年(1874),园归安徽巡抚、两江总督沈秉成所得,大事扩建,遂成今状,东、西为园、住宅居中的格局,又因其继室严永华工丹青、娴词赋,夫妇唱和有《联吟集》,十分相得,自为佳耦,故易名为耦园,既是两园相连的写照,也寓有沈氏夫妇双双偕隐之意。
![]()
图片
20世纪50年代城曲草堂旧观
![]()
图片
20世纪50年代城曲草堂前庭院
1965年东花园修复开放,1994年耦园全部修复开放。200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苏州古典园林》增补名单。
![]()
图片
20世纪50年代修复前西部花园一角
![]()
图片
20世纪50年代修复中的耦园一角
![]()
图片
20世纪50年代东部花园雪景
![]()
图片
![]()
图片
20世纪50年代修复中的东部山水间
其园林特色是以小见大,既有精致营构,又有写意布排,东部中列山水,以山为主,以池衬托。黄石假山模山范水,冈峦绝壁,峡谷蹬道,叠筑自然逼真,略偏轴线一侧,位置得宜,可从不同角度欣赏。假山四周环以重楼廊屋,逶迤相续,高低错落,与山水相呼应。风格佳丽,别具一格。
![]()
图片
![]()
图片
![]()
图片
![]()
图片
20世纪50年代东部花园宛虹杠景观
其他园林
惠荫园始建于明,其太湖石水假山为叠石大师周秉忠作品,仿西山林屋洞所筑,以“小林屋”著称。清初曾名洽隐园,同治年间改建为安徽会馆。抗战以后部分建筑散为民居和学校。2002年重修。
![]()
图片
![]()
图片
民国初年的惠荫园
![]()
图片
民国初年苏州名流在惠荫园合影
曲园为晚清国学大师俞樾于同治十三年(1874)所建,战地0.33公顷。形如曲尺,又取“曲则全”之意,故名曲园。景观简约素雅。1982年修复,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图片
曲园 春在堂
畅园,清代宅院。花园面积0.14公顷,位于住宅的东侧。1959年由苏州市园林管理处接管,1989年修复。园以水池为中心,建筑环水而建,厅堂、石舫、小桥次第构设,景物众多,层次丰富,为苏州小型园林代表作。
![]()
图片
畅园池西南山上的待月亭和曲廊一角
![]()
图片
东部六角亭延辉成趣
![]()
图片
20世纪50年代畅园中的憩间与曲廊
![]()
图片
主厅留云山房南面景物
可园为清代园林,原为沧浪亭的一部分。嘉庆年间在此设正谊书院。1914年改为江苏省第二图书馆,至抗日战争爆发前,藏书近13万册,是当时全国藏书较丰富的图书馆之一。园以水池居中,池边点石叠岸,廊轩相邻,北部土山遍植梅花。
![]()
图片
图书馆员工在可园合影
残粒园为晚清园林,原为扬州盐商住宅。以李商隐“红豆啄残鹦鹉粒”诗意命名,园仅0.014公顷。1929年归画家吴待秋,现仍为吴氏后人居住,是现存的苏州古典园林中唯一仍由园主后人居住的私家园林。
![]()
图片
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园内山亭括苍亭
![]()
图片
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残粒园圆洞门
![]()
图片
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水池与石矶一角
说明:本文文字来自于《苏州园林名胜旧影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