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为云计算按下了加速键,中国云计算市场正上演一场前所未有的激烈竞逐,阿里、华为、腾讯、百度、字节等科技巨头悉数入场,“谁执牛耳”难有定论。
然而,最新数据揭示了一个关键趋势,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全栈AI云服务市场规模达259亿元,其中阿里云以30.2%市场份额位居第一,百度智能云以22.5%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二,两家合计份额占比超50%。
阿里云、百度云两者合计占据市场半壁江山,一个以AI能力为核心的云计算“双雄”格局正初步显现。然而,尽管百度智能云已在这一细分赛道中站稳第二的位置,其所面临的挑战依然不容小觑。
历经时代变迁,“步步艰辛”
在中国云计算的版图中,百度智能云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它承载着百度在PC互联网时代的王者底蕴,经历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失意,现在又将全部赌注押在AI之上,试图靠AI实现逆袭。
PC互联网时代,企业希望摆脱自建机房的成本与管理负担,云服务应运而生,其初期商业模式近似于灵活的服务器租赁。
这一时期,阿里云依托电商业务中积累的To B服务能力和强大的地推团队,迅速占领中小企业及政务市场。腾讯云则凭借微信生态的流量优势,在游戏、社交等领域快速扩张。相比之下,百度作为以搜索为核心的技术驱动型公司,其基因更偏向C端用户,在面向企业的云服务销售、生态构建和客户关系维护方面,起步相对滞后。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App爆发式增长带来的高并发访问压力,对云服务的弹性、稳定性和分布式架构提出了极高要求。
彼时,百度云通过云原生、容器化、微服务架构及微秒级网络等技术,有效应对移动场景的碎片化和算力需求多样化问题,在支持百度系应用及部分外部客户时表现稳健。
然而,百度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失去了流量入口的垄断地位,未能构建出超级应用生态。随着阿里云、腾讯云依托生态优势锁定大量客户,市场格局逐步固化。华为云则凭借政企市场的深厚积累和“云+端”协同能力快速崛起,进一步挤压了百度云的发展空间。
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中国前四大云计算厂商为阿里云、华为云、腾讯云、百度智能云,占云服务客户支出总额的79%。阿里云2022年排在第一位,市场占比36%;华为云以19%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二,腾讯云以16%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三,百度智能云市场份额为9%。
就在行业认为市场格局基本落定之时,以大模型为代表的AI时代全面到来。
阿里云、百度智能云和字节火山引擎等云服务厂商,纷纷站上以AI为核心的新起跑线,技术路线、生态构建与行业渗透的较量愈演愈烈。对百度云而言,这不再是一场被动跟随的防守战,而是一场倾力投入的“战略反攻”。
![]()
双雄争霸,尽显生态短板
在中国AI云的竞技场上,一场决定未来格局的“生态战争”正全面展开。
经过多年的高强度投入与战略卡位,百度智能云与阿里云基于全栈AI的优势,形成了引人瞩目的双雄格局。然而,在这表面并驾齐驱的竞争态势下,百度智能云虽手握技术王牌,但其固有的短板与不足,依然是其能否最终问鼎的关键变数。
在芯片与算力层面,阿里云依托自研的含光、倚天芯片构建了规模庞大的算力集群。百度智能云则凭借昆仑芯以及3万卡全自研集群,展现出在高性能算力领域的硬核实力。
在模型与平台方面,阿里云的“百炼”与百度智能云的“千帆”已成为国内大模型开发与服务的两大核心平台。值得注意的是,千帆平台在Agent开发工具链中创新性地整合了百度独有的AI搜索组件,形成了独特的差异化优势。
尽管百度智能云在技术布局上与阿里云旗鼓相当,甚至在AI的纯粹性与先发优势上更胜一筹,但在决定商业成败的“生态”维度,其不足依然明显。
其一,百度智能云产业生态与渠道的“厚度”不足。
阿里云起家于服务中小企业,并通过“云钉一体”战略,将钉钉这一国民级应用作为深入企业内部的楔子,构建了强大的渠道网络和客户关系。反观百度智能云,尽管拥有领先的AI技术,但在触达、说服并服务传统行业大中型客户时,往往面临“最后一公里”的挑战。
简单来说,阿里云可以凭借其庞大的生态伙伴和渠道体系,将解决方案快速铺开,而百度则更需要依靠技术本身的吸引力去叩开市场,这在商业落地中无疑增加了难度。
其二,受限于集团内部业务场景的丰富度,百度智能云在训练通用性大模型时,可能面临数据与场景多样性不足的制约。
阿里云的AI能力可以与阿里集团的电商、物流、金融、本地生活等庞大业务线产生即时、深度的协同,为其AI技术提供了海量的内部试验场和落地场景。而百度集团的核心业务相对集中在搜索、智能驾驶领域,虽然搜索为千帆平台带来了独特的AI搜索优势,但其业务场景的多样性和数据的丰富性,与阿里庞大的商业帝国相比,略显单一。
其三,百度智能云在公有云市场份额上相对落后,导致其在推广AI服务时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去争取新客户,市场教育的成本和难度显著更高。
AI云的竞争建立在庞大的云计算基本盘之上。阿里云在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市场的份额长期领先,这意味着它有更广泛的客户基础来向上销售AI能力。许多企业会因使用了阿里的基础云服务,而自然地选择其百炼模型平台。
总之,百度智能云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将技术的“锋刃”与产业的厚度、渠道的广度和生态的粘度相结合,其急需一场在商业生态、渠道建设和企业级服务能力上的“补课”。
![]()
前方的路,机遇与挑战并存
当前,百度智能云正站在一个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点上。
一方面,百度智能云全栈AI能力的战略价值在资本和市场两端得到了兑现。
在百度主业搜索之外,百度智能云已经成为百度增长的新引擎。2025年上半年,涵盖智能云服务在内的百度AI新业务收入达到194亿元,同比增长高达36%,增速在一众上市云厂商中位列第一。
此外,资本市场对百度人工智能和自动驾驶领域的持续看好,并给予了积极回应。9月17日,百度港股股价上涨18%至134港元、创过去两年来最大涨幅。Wind数据显示,百度港股过去20个交易日里股价上涨超50%。
另一方面,大模型和AI Agent的成熟,使得企业对云服务的需求从上云转变为“用智”。这种需求的升维,削弱了传统云厂商的规模壁垒,为百度智能云打开了时间窗口。根据Omdia报告,中国AI云市场在2024年规模为208.3亿元,2025年预计达518亿元,市场进入爆发期。
机遇面前,挑战同样不容忽视。
2025年,阿里巴巴宣布未来三年要投入超过3800亿元建设云和AI基础设施,显示出其在AI领域志在必得的决心。面对如此规模的资本投入,百度智能云虽研发强度领先,但如何在算力、人才等长期投入上保持战略定力并维持财务健康,将面临持续考验。
对百度智能云而言,从“双雄”之一迈向真正的“王者”,最大的课题,或许不仅是如何造出打造更强大、更聪明的AI,更在于如何让AI走进最广阔的“山海”,走入千行百业,成就商业与生态的共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