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时报讯(记者 杨爽) 当“散装江苏”的调侃与“苏大强”的赞誉在网络上交织,当“苏超”从一个趣味戏称升格为观察区域发展的独特窗口,这场狂欢的背后也蕴藏着江苏从各城市“各美其美”到区域协同“美美与共”的发展脉络。11月2日下午,南京江北图书馆特邀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百家讲坛》主讲人胡阿祥,带领读者深入解读江苏——这片“江河湖海交响、吴韵汉风共舞”的文化沃土,为何能凭借“苏超”话题持续引爆舆论场。
![]()
“苏超”火热出圈的缘故何在?胡阿祥从“散装江苏”的历史根源娓娓道来,指出其走红并非偶然。他回溯清康熙六年(1667)江南省被“纵切”为江苏与安徽的区划沿革,解析了省内“五大文化板块”与“十三太保”之间既竞争又合作的动态关系。他强调,正是这种“谁也不服谁”的地域主体意识,为“苏超”的爆发积淀了丰富的社会心理燃料。
“如果说地域主体意识与城市竞争心态是燃料,那么‘苏超’概念及其搭载的‘玩梗’文化,就是点燃这场热潮的导火索。”胡阿祥进一步阐释,“苏超”伊始,“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没有假球,全是世仇”等充满戏谑又开诚布公的口号,既张扬了纯粹的竞技精神,又将城市间的较劲升华为一场全民参与、自带欢乐的公共盛宴。而球迷与传媒创造出的各式“德比”称谓,更是对地方文化、集体记忆、群体情绪的“活化利用”。
“我们正在共享着只有江苏人才能完全领会的社会语境和集体幽默。”胡阿祥指出,“这种共享体验,本质上是对内部差异的集体展演与友好协商,本身就构筑了一种更高维度的文化认同。在‘互黑’与‘互怼’之间,‘我们都是一家人’的归属感反而得以强化。”
讲座尾声,胡阿祥总结道,“苏超”的成功实践为新时代地域文化治理提供了崭新思路:以“疏导”取代“压制”,是“激活”而非“创造”。“‘苏超’或许是我们走向新型整合的起点,这是一种尊重差异、鼓励竞争、拥抱对手,在彼此喝彩中重新认识对方的高阶整合,是在尊重多元与鼓励竞争中,淬炼出更具韧性与活力的省域认同。”
本场“‘苏超’为什么这样‘红’”讲座不仅为公众理解“苏超”现象提供了深层次视角,也为区域文化如何与现代传播、公众情绪实现有效共鸣,拓展出宽广的思考疆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