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广州地铁APP的“摇一摇”广告火了——但不是因为创意,而是因为惹人烦的交互。
我真的很好奇,究竟是什么样的“天才”,会设计出这种交互?
10月30日,不少广州网友吐槽,在早晚高峰刷码乘车时,App频繁弹出广告,还会因为“摇一摇”误触跳转页面,严重拖慢通行效率。
更离谱的是,当网友向客服反映问题时,客服竟回复:“并非所有人都不喜欢广告。”
这句话一出,立刻登上热搜。
不少人怒斥:这哪是客服的回应?分明是一种“知错不改”的傲慢。
11月3日,广州地铁方面紧急回应,称已关闭相关广告位,并要求合作方优化交互方式,杜绝此类影响基础功能的广告,同时承诺“持续听取乘客意见”。这才算是亡羊补牢。
其实,这事之所以引发全民共鸣,是因为太多人都有类似的无奈:我们打开的不是手机应用,而是广告应用。
“摇一摇”“晃一晃”“轻轻点一下”,各种陷阱层出不穷。
跳过”按钮不仅不明显,还异常难点,一不留神就被导流到陌生页面。
![]()
广告商得了曝光量,用户却白白浪费时间、流量,甚至还可能被诱导下载莫名其妙的APP,尤其是对手机操作不熟练的老年人。
说到广告,想起去年央视新闻的报道:
- 八成以上家庭实现“开机即看直播”;
- 5.6亿电视终端压减收费包50%以上;
- 2亿用户用一个遥控器就能看电视;
- 电视“套娃收费”和“看电视难”问题得到有效治理。
你看,就连传统有线电视和IPTV都已全面取消开机广告,为什么我们天天用的手机上反而越来越多的广告?
![]()
电视广告顶多几秒钟,但手机APP是每天高频使用的工具。
社交、购物、工作……几乎每个都有启动广告,有的还夹带声音、动态画面甚至摇一摇触发。
广告的内容有些还不堪入目,比如最近被曝光的宝宝巴士APP广告:
![]()
你看,我们本来只是想看个信息、听个歌,结果一进APP就被广告轰炸,这不是在提升体验,而是在榨取耐心。
当然,广告并非原罪。它是商业模式的一部分,平台要盈利无可厚非。
问题在于:广告是否合规、是否合理、是否干扰了用户的基本使用?
当广告绑架了“功能”,当用户被迫与广告“斗智斗勇”,那就不是创意营销,而是流氓设计。
希望相关部门能借鉴电视行业的治理经验,建立一套明确的监管标准:哪些广告可以出现、展示时长如何、是否必须提供“一键关闭”或“默认关闭”选项。
用户数据、行为触发类广告,也应严格限制,不得侵犯隐私或影响基础功能。
数字时代的便利,理应让生活更高效,而不是让每次点开App都像闯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