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西伯利亚,多数人脑海里会立刻蹦出“极寒”两个字,但很少有人能真正想象到这里的冬天有多残酷。
零下73度的极端低温,能让钢铁变脆、呼气成冰,暴露在外的皮肤五分钟就可能冻伤,长达七九个月的冰封期,更是把生存变成了一场与自然的持久战。
为了熬过冬天,当地人家家户户要囤千斤粮食、腌百罐咸菜,还要花整整一个月进山砍柴,这些在我们看来匪夷所思的操作,却是西伯利亚人刻在骨子里的生存本能。
这片被严寒统治的土地,为何能留住上千万居民?他们又靠着怎样的智慧在“人间冰窖”里繁衍生息呢?
![]()
西伯利亚居民
零下73度的“人间冰窖”,连钢铁都能冻脆
在西伯利亚,“冷”从来不是形容词,而是一种无处不在的生存背景。
2024年冬天,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地区的气象站测出了零下73摄氏度的极端低温,这不是短暂的寒潮,而是当地冬季常态的极致体现。
要知道,南极边缘地区的年平均气温也不过零下50摄氏度左右,西伯利亚的寒冷程度早已超越了南极边缘的生存极限。
在北半球寒极奥伊米亚康,1933年曾创下零下67.7摄氏度的纪录,1924年更是测出零下71.2摄氏度的恐怖低温。
![]()
奥伊米亚康
生活在这里的居民说,冬天出门呼吸时,肺部像被无数冰碴扎刺,喉咙干疼得说不出话,呼出的哈气会瞬间凝结成白雾,睫毛和眉毛几分钟内就挂满白霜。
连扛冻的北极熊都难以在西伯利亚腹地存活,当地动物园曾尝试引进北极熊,结果它们在零下40度的“常温”下就蜷缩成一团,根本无法适应更极端的低温环境。
对比之下,常年生活在这里的居民却能从容应对,这种反差背后,藏着的是他们对抗极寒的全套生存策略,而这一切策略的起点,都是一场长达数月的“过冬备战”。
![]()
西伯利亚居民
千斤存粮、百罐腌菜、一月砍柴,少一样都可能熬不过冬
进入八月,当全球多数地区还在享受夏天的尾巴时,西伯利亚人已经开启了紧张的“过冬备战”,这场准备直接决定了接下来大半年的生存质量。
囤粮是头等大事,每个家庭都会按人头储备至少500公斤粮食,换算下来差不多是千斤规模,这些粮食以耐储存的谷物、面粉和肉干为主,全部堆放在深挖数米的地窖里。
雅库特人居住的地区,地窖墙壁会用厚实的木板加固,入口覆盖多层厚布阻挡冷空气入侵,确保粮食不会被冻硬。
除了常规粮食,他们还会利用当地特有的天然冰窖“buluus”,将夏季捕获的鱼和马肉直接冻存。
![]()
西伯利亚的冰窖
这些肉类在室外低温下能保持新鲜,马血凝固后切成块状,既能当零食补充热量,又能煮汤食用,成为冬季重要的蛋白质来源。
之所以要囤这么多粮食,是因为寒潮一来,道路会被厚厚的积雪封冻,运输完全中断,超市关门停业,临时买粮根本不可能,没有足够的储备,不仅会饿肚子,更会因营养不足失去抵抗寒冷的力气。
腌菜是和粮食同等重要的储备物资,每家每户至少要腌制一百罐蔬菜,白菜、萝卜、甜菜是常见品类。
![]()
俄罗斯腌黄瓜
当地居民还会用盐、醋、糖和香草调配溶液,将整根黄瓜浸泡发酵,数月后取出的酸黄瓜酸脆可口,既能缓解冬季饮食的单调,又能补充维生素。
雅库特人还会将猪肉切成大块,抹上盐、黑胡椒和大蒜层层压实腌渍,成品肉质多汁,切片后配酒生食,成为冬季餐桌上的特色菜肴。
这些腌菜不仅延长了蔬菜的保质期,更解决了冬季新鲜蔬果稀缺的难题,要知道当地冬季进口蔬菜价格高得惊人,普通家庭根本消费不起。
![]()
雅库特人
砍柴则是入冬前最繁重的工作,每家都要花整整一个月时间砍够三个月的用柴量,每天在齐膝深的积雪里抡八个小时斧头,累得直不起腰也不能停。
他们优先选择耐烧的粗壮落叶松,原木锯倒后分成段落,扛回村中码成高堆,还要仔细分类存放,大块木材用于炉灶主烧,小枝桠作为引火材料。
之所以如此紧迫,是因为十月之后,气温会骤降到零下30摄氏度,林地被冰封,积雪没过小腿,再想砍柴就难如登天。
从囤粮到腌菜再到砍柴,每一项准备都是对极寒的敬畏,也是对生存的负责。
![]()
西伯利亚居民
地理布局把西伯利亚“锁死”在低温里
西伯利亚的极寒并非偶然,而是高纬度、地形、气候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
最基础的原因是高纬度,西伯利亚大部分区域位于北纬50度以北,最北已经接近北极圈,冬季太阳直射点南移,这里的日照时间变得极短。
部分地区甚至会出现极夜现象,每天接收的太阳辐射少得可怜,地面持续向外散热,温度自然一降再降。
此外,冬季地表被厚厚的冰雪覆盖后,会把大部分太阳辐射反射回太空,形成“冷循环”,也就是越冷越结冰,越结冰越冷,让低温得以持续维持。
![]()
西伯利亚极夜
俄罗斯科学院气象研究所的监测数据显示,西伯利亚冬季冰雪反射的太阳辐射量高达80%,远超中低纬度地区,这种“反射效应”进一步加剧了寒冷程度。
大陆性气候则让严寒雪上加霜,西伯利亚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陆地连片区域,远离海洋,周围被陆地环绕。
而海水的比热容大,升温降温都慢,能起到调节气候的作用,西伯利亚却得不到这种“缓冲”。
冬季,这里的陆地冷却速度比海洋快得多,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冷高压区,也就是气象学上所说的“西伯利亚高压”。
![]()
西伯利亚地区
这个高压区带来的是稳定的冷空气、低湿度和晴朗天气,而低湿度和晴天会让地面的热量更快地散发到太空中,进一步拉低温度。
地形则相当于给严寒加了一把“锁”,奥伊米亚康和雅库茨克都位于当地的峡谷中,周围地势较高,这种地形很容易形成“冷空气湖泊”。
冰冷的空气密度大,会沉在谷底,而周围的高山又挡住了温暖空气的进入,让冷空气无法扩散,只能在谷底不断堆积,温度也就越来越低。
多重地理因素的叠加,让西伯利亚成为了天生的“寒极”,也倒逼当地居民摸索出了一套适配环境的生存智慧。
![]()
西伯利亚居民
结语
西伯利亚的故事告诉我们,人与自然从来不是对立的两极,只要敬畏自然、适应环境,就能在极端条件下绽放生命力。
在全球气候变化日益加剧的今天,这种与自然共生的生存智慧,不仅是西伯利亚人的宝贵财富,更能为全人类提供启示。
唯有找到人与自然的平衡点,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让生命在各种环境中都能生生不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