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房价能回到 30 年前,我肯定买十套!” 刷到苏州工业园区新房报价跌破 3.7 万 / 平的新闻,老周在同学群里发的这句话,引来一串附和。1995 年他在上海浦东看的房子才 2000 元 / 平,如今翻了 15 倍,这样的落差让不少人觉得 “当年没买是终身遗憾”。
但真把时光倒回 30 年前,你未必敢下手。有 20 年房产中介经验的老王直言:“现在怀念的低价房,放在当年是‘烫手山芋’,算清收入、配套、产权这三笔账,就知道没那么美好。”
![]()
第一笔账:收入跟不上,低价也是 “天价”
1995 年北京商品房均价约 2000 元 / 平,一套 80 平的房子总价 16 万。看着不多,但当年全国职工年均工资才 5500 元,不吃不喝要攒 29 年。上海的李阿姨回忆:“1998 年单位分房补差价,3 万多块钱借遍亲戚才凑齐,哪敢想自己买商品房?”
那时不仅收入低,房贷还没普及。1998 年住房制度改革前,银行几乎不做个人房贷,想买房全靠 “全款”。直到 2000 年,北京首套房贷利率高达 6.5%,且首付至少 30%,16 万的房子要先拿出 4.8 万,这对当年月均工资不足 500 元的家庭来说,堪比天文数字。
反观现在,苏州张家港新房均价 1.38 万 / 平,当地职工年均工资约 8 万元,一套 80 平的房子总价 110 万,首付 22 万攒 3 年基本能实现,房贷利率还降到了 4% 左右。单看 “房价收入比”,现在反而比 30 年前更友好。
![]()
第二笔账:配套是 “坑”,住得不如老房
30 年前的房子,“低价” 背后藏着配套短板。1995 年上海浦东的商品房,周边全是农田,出门靠自行车,买包盐要走两公里。北京通州当年的楼盘,通电都不稳定,夏天空调都不敢开。
老王见过更夸张的:“1997 年卖的远郊房,承诺通地铁,结果等了 15 年才兑现。当年买的人住进去发现,没学校没医院,孩子上学要跨三个区,最后只能赔钱卖掉。”
那时的房子质量也没保障。墙体开裂、漏水是常事,而且没有物业管理,垃圾堆积、治安混乱成了通病。反观现在,苏州工业园区的新房,不仅通地铁、配学校,还带智能化物业,居住体验差着代差。
第三笔账:产权模糊,升值是 “空话”
30 年前买房,最大的坑在产权。1998 年房改前,市面上多是 “部分产权房”“集资房”,想买全产权要补一大笔钱,而且不能自由交易。有业主当年花 10 万买的集资房,2010 年想卖掉,发现土地性质是 “划拨”,要交土地出让金才能过户,算下来反而亏了钱。
就算是能交易的商品房,当年也没 “升值预期”。2000 年北京某楼盘业主降价 5% 卖房,挂了半年都没人要。因为那时大家没形成 “买房保值” 的观念,而且城市化率才 36%,人口流入慢,房子很难转手。
现在则完全不同,产权清晰的商品房占比超 90%,苏州等城市的二手房挂牌后平均 3 个月就能成交。更关键的是,30 年前城市化刚起步,而现在城镇化率已达 66.5%,人口和资源向大城市聚集,核心区房子才有了保值基础。
![]()
真回到过去,该怎么选?
要是真有 “时光机”,买房不能看低价,得抓这两个核心:
- 选城市不选房子:30 年前押注深圳、上海浦东的人都赚了,因为这些城市人口持续流入。就像现在选苏州工业园区而非偏远县城,核心看人口和产业。
 - 等时机不贪便宜:1998 年房改、2008 年降息都是买房窗口期。就像日本楼市泡沫破裂后,东京核心区房价跌了 55%,但后来依托产业又慢慢回升,而郊区至今没回本。
 
其实大家怀念的不是 30 年前的房价,而是 “买了就涨” 的机遇。但 30 年前的低价,是收入低、配套差、产权乱的产物,当年敢下手的人,靠的不是 “有钱”,而是对城市发展的判断。
现在的楼市虽然分化,但机遇仍在。苏州吴江、吴中这些人口流入的区域,新房价格稳中有升,就像 30 年前的浦东。与其怀念过去,不如看清现在:选人口流入的城市、挑配套成熟的板块、用合理杠杆入手,这才是比 “回到过去” 更靠谱的买房逻辑。
毕竟,房价从来不是越便宜越好,有支撑的 “合理价格”,才值得出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