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美国、荷兰、德国、日本等42个国家在荷兰瓦森纳签署一项特殊协定。
这份被称为《瓦森纳安排》的文件,表面宣称监管军民两用商品贸易,实则将中国排除在成员之外,通过严格的出口审查,对芯片、激光等核心技术领域实施精准封锁。
![]()
这一安排成为此后数十年西方遏制中国高科技发展的重要工具,但不卖给中国高科技,还是源于中国企业在重重限制中的突围之路。
![]()
平衡车突围
2024年7月,在荷兰一场国际技术展上,荷兰某品牌CEO亲自上台对当地标价 70 万荷兰盾的高端平衡车,以及仅售 600 元中国同款平衡车进行拆解。
结果竟然发现,两者的技术路线几乎一模一样,甚至在电池管理系统上,中国产品还更精简、更智能,这一幕十分具有戏剧性。
![]()
事实上,早在1995年,荷兰一家公司就已经研发出原型车,定价高达8.5万美元,合人民币70万元,堪称奢侈品。
即使2001 年赛格威推出了首款商业平衡车,定价也高达5000美元。
那时西方对中国的态度相当傲慢。
等传到中国后,不仅售价炒到 9 万元一台(相当于当时普通白领两年工资),还明确拒绝转让任何核心技术,甚至放言 “中国人十年内造不出合格的平衡车”。
不过,他们这么说也是有底气的,当时平衡车从平衡控制系统到电机驱动技术的大部分核心专利全部掌握在美国企业手中,技术壁垒密不透风。
![]()
尤其是西方企业还高度保护专利技术,别说了解一下相关技术了,就是稍微核心点的部件,这些企业都不愿向中国这样的“潜在竞争对手”出口。
但他们显然低估了中国的韧性。
一些中国工程师们在深圳的研发室里一头扎进了赛格威的样机,一个个拆解零件,逐步还原控制系统的逻辑。
![]()
一开始弄不懂原理,就反复模拟、调试,直到最终掌握了核心算法和传感器架构,才发现这东西本质是 “机器人平衡技术的民用化”。
那凭啥卖得比小汽车还贵?
工程师们发现,西方产品有很多冗余设计,为了专利保护加了不少非必要零件。
于是中国团队大胆精简结构,改用成本更低的国产材料,提升生产效率。随后我们产线全自动化,供应链本地化的优势,把每辆车的制造成本压缩到几百元以内。
当然,没有专利,这平衡车还是没法拿出来卖。
![]()
关键在 2015 年,一位中国企业家创办的纳恩博直接收购了赛格威,不是买专利授权,而是连品牌带核心技术一锅端。
这波操作堪称 “以市场换技术” 的高阶玩法,加上去掉了西方为溢价附加的 “奢侈品功能”,保留核心代步需求的技术优化。
结果是,在荷兰70万的平衡车,在中国600元还能保质保量,利好了顾客,但同时也让西方国家了解到了中国的可怕。
![]()
便宜之路
明明十年前,但凡对比国内外的物价,涉及高端产品的往往国外的更便宜,说起 “中国便宜货”,大家想到的都是衣服、玩具这类劳动密集型产品,靠的是人工成本低。
现在反过来了,量子算力、高端装备这些高科技产品,中国不仅能造得便宜,还能反过来出口。
比如德国进口核磁共振仪每台售价3000多万,如今咱们国产化了,核磁共振仪价格从3000多万直接跌到了290万左右。
![]()
咱曾经进口两台二手德制盾构机,耗资7.6亿美元,结果咱自主研发出来后,国产的才2000万美元以上。但越成功就越遭忌惮。
中国在他们封锁技术的情况下,就能从依赖进口变成反向输出,要是放开了封锁那还了得!
2022年,美国就牵头搞了 “芯片四方联盟”,本质就是想把中国踢出芯片的全球供应链。
![]()
《瓦森纳协定》列了 9 大类军民两用技术禁运中国,比当年针对苏联的封锁还细致。
他们怕的不只是中国卖便宜货,而是怕中国掌握核心技术后,彻底动摇西方的科技霸权。
而中国企业早就习惯了这套。
早期做平衡车时,赛格威拿着上百项专利当 “护城河”,我们就绕开专利盲区搞自主研发;现在他们限制核心部件出口,我们就自己建生产线。
说白了,不是我们想较劲,是别人把路堵死了,只能自己开条新路,光刻机也是一样。
光刻机威胁
光刻机这东西看着跟普通人没关系,其实咱们用的手机芯片、家电芯片、汽车芯片,全得靠它造。
要是光刻机被卡脖子,手机可能涨价,新能源汽车产能得缩水,连智能手表都得断供。
可以说,光刻机的国产化迫在眉睫。
![]()
然而,现在的状况是,最先进的 EUV 光刻机被荷兰 ASML 垄断,而他们受西方限制,根本不卖给中国。
2025 年 ASML 要部署能造 2 纳米芯片的 High-NA EUV 光刻机,咱们还在为 28 纳米的 DUV 光刻机量产攻坚。这差距比当年平衡车的技术代差大多了。
尤其是一台 EUV 光刻机有 10 万多个零件,涉及全球 5000 多家供应商,哪一个环节被卡都不行。
但西方越封锁,中国越较劲。
![]()
上海光机所最近在 EUV 光源上取得突破,不用西方的二氧化碳激光,改用固体光源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还有企业在搞 “曲线救国”,比如纳米压印技术,不用 EUV 光源也能造 1 纳米芯片,这思路跟当年平衡车 “简化功能降成本” 异曲同工。
虽然现在还追不上 ASML,但进度比预想的快 ,就像当年没人相信中国能造平衡车,现在也别低估中国造光刻机的决心。
不过光刻机这仗不好打。平衡车从研发到占领市场用了 8 年,光刻机可能要 20 年甚至更久。
![]()
但咱们有个优势,能集中力量办大事。当年造平衡车,是深圳的工厂、北航的实验室、珠三角的供应链一起发力;现在造光刻机,从光学元件到精密仪器,全产业链都在协同突破。
西方以为封锁能拖慢我们,其实是在倒逼中国建立 “不依赖别人” 的技术体系。
![]()
平衡车的故事已经证明,只要给中国企业时间,再难的技术也能 “白菜化”。
而光刻机的故事才刚开头,虽然路更难走,但方向是对的。
毕竟历史早就告诉我们:越是被卡脖子的地方,越能长出最硬的骨头。
信源
![]()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