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聊城,有这样一个家族,用了不到三十年,从一家濒临倒闭的热电厂,做成了一个横跨能源、铝业、新材料的庞然大物。
最新《胡润百富榜》出炉,这个家族以1450亿元财富,位列全国第11,成为山东首富。
但让人意外的是,这家掌控着2900亿资产的企业,几乎不做宣传,也没有高调的发布会。
![]()
父亲名叫张学信,靠实业起家,儿子张刚靠科技转型,两代人合力造就信发帝国。
这是一场典型的中国式接班:父辈靠胆识,儿辈靠格局。
他们没有流量,却活成了真正的隐形首富。
01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山东聊城,乡村生活清苦得紧。
张学信出生在一个普通农家,十五岁那年,因为家里实在穷,没钱供他读书,他只得辍学。
可他天生要强,别人下地种田,他却去当了代课老师。
那会儿的他,一手粉笔,一身旧衬衫,骑着二八自行车去学校讲课,是村里少有的文化人。
几年后,他被调去镇上的农机站,因为做事勤快、人缘好,又能算账,没多久当上了站长。
再往后,他进了茌平热电厂,从普通员工干到生产科长,再升到厂长。
在别人眼里,他的运气不错,可在他自己看来,那都是靠一股死磕的劲儿。
![]()
真正的转折,出现在九十年代初。
那时中国能源产业结构调整,小电厂成了被淘汰的对象。
厂子眼看要关门,职工工资都发不出来,张学信却咬着牙说:“不能等死,咱得转型!”
别人以为他疯了,他却悄悄去调研市场,当时中国基础建设井喷式发展,铝材料的需求暴涨。
于是他拍板:从“烧煤的”改成“炼铝的”。
1996年,他带着几十个老工人,把老厂房改造成了铝电联合车间。
第一期1万吨电解铝刚投产,订单就排到年底。
那一年,厂里净赚600万。
有了第一桶金,他没买房、没买车,而是全投回设备更新。
短短几年,产能从1万吨干到7万吨,年利润突破2亿元,一个濒死的小厂,硬生生被干成了山东民营企业的样板。
02
在外人看来,信发的起飞像奇迹。
但熟悉张学信的人都知道,他是个精打细算到“抠门”的人。
企业刚起步那几年,他天天带着算盘算账。
每一吨铝的电耗是多少、原材料成本多少、物流费多少、利润率多少,全部写在笔记本上。
别人谈理想,他谈回本周期,别人比规模,他比成本。
靠着这种精细化运营,信发集团在混乱的铝业市场里活了下来,还越做越大。
他从不靠资本运作,也不玩概念,唯一的信条是:钱要赚得稳。
![]()
后来他花上百亿搞自备电厂、粉煤灰利用项目,把生产链条彻底打通。
别人用高价电,他用自产电;别人拉长供应链,他自己闭环。
别人笑他老派,他淡淡一句:“我不求快,我要稳。”
结果,十年后,那些追风口的同行早已不见踪影,只有信发在一地鸡毛的市场里,越做越强。
这种山东式企业哲学,保守、稳健、不浮夸,成为信发最扎实的护城河。
03
2012年,65岁的张学信退居幕后,那一年,他的儿子张刚正式接过董事长一职。
不同于那些富二代少东家,张刚是个不太像“老板”的人。
他戴着黑框眼镜,话不多,手上常拿着一本厚厚的技术资料。
他高中成绩全省名列前茅,考上了西北工业大学,主修材料工程。
后来又远赴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读研,他想搞懂铝业的底层逻辑,而不是只学财务报表。
学成回国,他没去北京、上海镀金,而是直接回到聊城,在厂里跟工人蹲车间。
一待就是三年。
![]()
工人笑他“书呆子”,可他能记下每一条生产线的能耗参数。
31岁那年,他正式接任董事长。外界质疑声不少,毕竟“二代”接班太多翻车案例。
可张刚上来就动真格,他在集团内部推行数字化生产,全面升级自动控制系统,与德国GEA集团达成合作,让电解铝车间实现智能监控。
过去要靠经验判断炉温,现在传感器能实时预警。
以前调度靠电话沟通,现在一块屏幕能管全厂。
张刚的理念是:“父亲靠实干,我得靠数据。”
短短几年,信发的能耗降低了15%,人效提升30%,利润稳步增长。
当同行在价格战里厮杀,他却靠效率赢市场。
04
信发集团的独特之处,在于低调得不像个巨头。
他们从不打广告,也不上市融资,媒体报道几乎为零。
但财报数字却亮得刺眼:总资产超过2900亿,从业员工4万多人。
张刚的思维,也早已从“做工厂”转向“做系统”。
他清楚,父辈靠铝业发家,可铝业的天花板已经很低,所以他开始悄悄布局未来,绿色能源、循环经济、新材料。
信发投资了再生铝项目,在全国多地建设清洁能源厂,还与科研院校合作攻关节能新技术。
他希望信发从“制造企业”变成“材料科技企业”。
![]()
不同于父亲那一代“闷头干”,张刚懂国际合作、懂前瞻布局,但依然保持了山东人骨子里的那股“稳”。
在浮躁的时代,他选择了一条最难也最踏实的路。
2024年,张刚家族的财富突破1450亿,正式超越魏桥,登顶山东首富。
他没有开庆功宴,也没接受采访,只在内部会上说了一句:“能不出错,就是最大的成功。”
这句看似朴素的话,其实点出了信发的核心竞争力:不冒进,不折腾,用极致稳健换来长期安全。
05
在这个人人讲流量、追风口的年代,聊城这对父子用最“笨”的方式干出了最“硬”的成绩。
他们没搞概念、没玩资本,只靠扎扎实实的产业链,撑起了一个2900亿的帝国。
从乡村讲台到世界级铝业基地,从手工算账到智能制造,信发的故事,其实是一代代中国实业人的缩影。
父亲张学信代表的是中国制造的第一代,凭胆识、靠苦干。
儿子张刚代表的是第二代中国实业家,靠技术、靠体系。
在这个追逐风口的时代,他们的选择显得“慢”,却正是这份慢,成就了真正的长久。
![]()
有人说,富豪榜只是数字游戏,但信发的财富,不只是金钱,更是一种时代的信号。
真正能穿越周期的,不是资本的爆发,而是产业的积淀。
山东的企业,或许永远不张扬,但正是这些沉默的创造者,构成了中国经济最坚实的底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