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市场资讯
(来源:抗衰老产业联盟)
提起针灸,很多人脑海里就会浮现出“银针扎身”的画面。有人觉得神奇,也有人心里打鼓。近几年,随着健康意识的提升,“针灸调理”这个词在各种健康讲座、短视频、甚至朋友圈里都越来越常见。有人说针灸能缓解慢性疼痛,有人用它来调理失眠、改善胃肠道问题,还有部分人尝试用针灸辅助减肥。针灸仿佛成了万能钥匙,谁都想来试一试。
但在针灸流行的背后,大家真的了解它吗?每年都有不少人因为不了解针灸的注意事项而出现一些小插曲。针灸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它适合哪些人?做针灸前后,哪些细节更不能忽视?一切都得有科学根据,不能人云亦云。
![]()
针灸到底是怎么回事?国家卫健委官网多次提到,针灸是中医传统疗法,通过在人体特定部位进行针刺,刺激经络,从而调节身体功能。中华医学会发布的《针灸临床应用指南》明确了针灸的适应证,比如慢性疼痛、部分神经系统疾病、部分消化系统疾病等。不是所有疾病都能靠针灸解决,不能迷信。
在门诊,常常会遇到患者怀着“试一下没坏处”的心理来做针灸。其实,针灸并不是适合所有人的调理方式。比如出血倾向、严重心肺功能不全、皮肤感染等情况,针灸并不推荐。特别是孕妇、婴幼儿、老年体弱等特殊人群,更要听取专业医生的评估。
有些人担心疼不疼,其实大部分正规操作下的针灸疼痛感是可控的。中国医师协会针灸分会有明确标准,合格针灸师一般会根据患者体质和需求,选择针具和进针深浅,大部分人体验下来是“酸胀感”而非剧烈疼痛。怕疼的朋友可以提前告知医生,让医生调整操作手法。
![]()
针灸前后,有三件事一定要提前了解清楚。有些误区如果不注意,很可能影响效果,甚至带来不必要的风险。
第一,针灸前的准备不能随意。很多人习惯空腹就来,其实这不是好习惯。根据《针灸临床应用指南(2022)》相关说明,空腹、过饱、过度疲劳时都不适合接受针灸。空腹状态下,针灸过程可能会引起头晕、出汗等不适;吃得太撑,胃肠道血流集中,也会影响效果。建议针灸前1-2小时进食少量易消化食物,避免情绪激动和剧烈运动。
第二,针灸过程中要全程配合。有些人一紧张就乱动,或者喜欢低头看医生操作。针灸讲究穴位精准,患者配合很重要。中国针灸学会指出,保持舒适体位,避免突然起身或移动,能减少针刺意外。过程中如有明显不适,比如恶心、晕厥、剧痛,要及时告知医生,不要“硬抗”。
![]()
第三,针灸结束后不能马上做剧烈活动。不少人做完针灸就“大步流星”赶地铁,甚至马上去健身。其实,这样做并不安全。针灸后身体部分血流分布调整,个别人可能会有短暂头晕、乏力。中华医学会建议,完成针灸后最好在诊室休息10-15分钟,观察有无不适,确认状态良好再离开。如果出现持续不适,应及时就医。
有人关心,针灸到底有没有副作用?针灸作为微创操作,理论上存在感染、出血、皮下淤血等风险。国家相关文件要求,针灸操作必须严格消毒,采用一次性无菌针具。正规医院和有资质的诊所都会遵循这一流程,大幅降低风险。如果遇到“家庭式操作”或者来历不明的小门店,风险自然会增大。
也有人问,针灸是不是越多越好?其实,针灸调理讲究“因人制宜”。目前国内指南并未推荐“高频率针灸”。部分慢性疾病患者可以做周期性调理,但身体健康的人并不需要频繁针灸。过度针灸反而可能导致体力消耗、免疫力下降等问题。
![]()
再说疗效。针灸对于慢性腰腿痛、颈肩疼、部分面瘫、失眠、轻度消化不良等疾病,大量指南认为有一定辅助作用。对于肿瘤、严重感染、骨折等疾病,针灸并不是首选手段。治疗效果因人而异,不能保证“见效快”或“一针灵”。如果有人承诺“包治百病”,一定要提高警惕。
很多人担心,针灸会不会“上瘾”?从医学角度看,针灸并不具备成瘾性。部分人感到“做完舒服”,其实是因为针刺后内源性镇痛物质释放,属于正常生理反应。部分患者认为“没做就不舒服”,大多属于心理依赖。保持合理的间隔、科学的疗程安排,才是健康之道。
针灸需要避开什么药物或治疗?有些人服用抗凝药、激素、免疫抑制剂等特殊药物,针灸前应主动告知医生。部分药物可能增加出血风险,医生会根据情况调整操作方案或建议暂缓针灸。切忌自行停药或隐瞒病情。
![]()
有些慢性疾病患者,针灸后确实可以缓解症状,但不能替代长期管理。比如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肝病等,需要规范随访和药物治疗,针灸仅为辅助方式。
针灸并非人人都适合。孕妇、婴幼儿、体质极弱者或者有严重基础疾病的人群,是否可做针灸需由专业医生综合评估。不要跟风,也不要擅自决定。
针灸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关注的健康调理方式,但它有一定适应证和禁忌证,安全与疗效都需要专业医疗保障。针灸前后,记住这三件事:做好准备,配合操作,休息观察。遇到问题及时和医生沟通,不盲目、不神化,才能用好这把“中医钥匙”。
中国民族卫生协会抗衰老专委会立足民族卫生健康领域,扎根抗衰老暨食品医药大健康等行业产业,接受中国民族卫生协会的领导,重点就抗衰老暨食品医药大健康行业开展信息交流、业务培训、科普宣传、书刊编辑、专业展览、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按照协会的部署,专委会将抓好抗衰老暨食品医药大健康行业自律与发展,为建设健康中国做好服务。
Disclaimer: The Internet is a resource-sharing platform, we advocate sharing,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s intended to popularize science, such as involving the content of the work, pictures, copyright, and other issues, please contact us to delete. This article is for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only, please do not use it for commercial purposes.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