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张家根子糖:三百年灶火,熬出的一味"甜药"

0
分享至



01 一盒根子糖,解半生乡愁

正月初六,天还未亮,手机铃声划破了清晨的宁静。父亲的声音从听筒里传来,带着冬日特有的清冷:"猪血丸子、碟子菜都备好了,板鸭要不要带?"

我揉了揉惺忪的睡眼,脱口而出:"那些太硬了,不好消化......就带那盒张家根子糖吧。"电话那头突然安静了。过了片刻,父亲的声音低沉了几分:"啥根子糖?家里翻遍了,没找着啊。"

我这才恍然想起,那是年前镇里送的礼盒,放在客厅电视柜边上。"找不到就算了,"我连忙安慰,"您要是找着,自己留着吃。这糖护肝,对身子好。"

有些话,我终究没有说出口。那盒根子糖,是《宝庆望星楼》新春座谈会上,周旺镇党委书记肖拥军送的伴手礼。对我这个在外漂泊三十年的人来说,它不只是一份土特产,更是能咀嚼出乡情的"甜药"。

得知我要回乡,《宝庆望星楼》总编彭端祥,特意协调了这场微刊座谈会。年关将近,周旺镇作为隆回的东大门,春运繁忙,干部们忙得脚不沾地,我实在不忍添乱。但彭总编言辞恳切:"难得回来,聚一聚,聊聊家乡的变化。"我忐忑地应下了。

腊月二十六,我早早到了镇政府门口。站在这里,恍如隔世——四十年前,这里还叫"区公所"。那年我十二岁,刚考上镇中学。背着新书包低头走过区公所门口,连抬头多看一眼的勇气都没有。那时的区公所,青砖墙,铁门栏,在我心中如同天书般庄重威严。

父母送我到对面的周旺中学住校,临走前反复叮嘱:"别想家,好好读书,一定要走出去。"我咬着嘴唇点头,看着他们的背影远去,眼泪才敢落下。晚上躲在集体宿舍的被窝里,咬着被子角,偷偷哭了一个星期。

从此,我便踏上了"走出去"的路——读书、考学、工作,一晃就是四十余年。

如今重返故地,母校已迁新址,我读过的高中隆回七中,也只剩下教育志里的一行记载。青春无处凭吊,唯有记忆如老树上的藤蔓,紧紧缠绕。

所幸,当年的"区公所"还在。匾额换成了"周旺镇人民政府",院里的树木粗壮了许多,枝叶在冬日里依然苍翠。大多数办公室门关着,工作人员都去高速路口执勤了。春运期间,守住隆回的东大门,让游子平安返乡,是头等大事。

不一会儿,党委书记肖拥军、镇长文贤成风尘仆仆地赶回来了。他们刚从县里开完会,脸上带着倦容却毫无架子。肖书记手里拿着笔记本,边记边听,眼神专注。

令人意外的是,文镇长是个80后,说话条理清晰,句句实在。之前在微信上总觉得他是个严肃的干部,见面才发现如此年轻干练,亲切随和。

《宝庆望星楼》的创办者彭端祥总编、李振平主编、肖伟群老先生、李鹏程顾问等乡贤,也从市里和县里陆续赶来。之前只在微刊上见过的名字,此刻变成了鲜活的笑脸,瞬间拉近了距离。

执行主编肖伟群先生已年过八旬,精神矍铄,擅长古体诗,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家乡的深情。顾问李鹏程是本家族叔,身为高级工程师,却痴迷于研究魏源文化和李氏文化,研究成果不少。

老中青三代人围坐在一起,聊微刊发展,聊如何挖掘周旺的人文故事,聊怎样让这片土地的文化气息,变得更加浓郁。那一刻,我突然感到,自己不是外人,而是真真切切地回家了。

座谈会结束时,肖书记送给我们每人一盒精装的张家根子糖,笑着说:"这是咱周旺的非遗,带出去回味家乡的味道。"

接过盒子,心里最柔软的地方被触动了。这盒糖,像是从岁月的深井里,舀上来的甘甜,一下子把我拉回了童年。那个年代,日子是真的苦。大人心里苦,孩子嘴里苦。能吃上糖,是天大的幸福。

最羡慕周旺中学里张家村的同学。听说他们村家家户户熬根子糖,糖多到能吃腻。张家村的孩子脸上,总是红扑扑的,衬得我们这些"缺糖少甜"的孩子,面色特别黯淡。

初中同桌就是张家村的湘妹子。她总在自习课上,偷偷从兜里摸出碎糖塞给我。指甲盖那么大一点,我趁老师转身赶紧塞进嘴里。甜味慢慢化开,连上课的倦意都消散了。那点甜,黏住了一段纯真的同学情谊。

后来湘妹子回娘家,给父母盖了小洋楼,邀请老同学聚会。桌上摆了好几盘根子糖,芝麻的、桂花的,花样繁多。可我尝了一块,却品不出记忆中的甜。或许是在外漂泊多年,酸甜苦辣尝得太多,舌尖的记忆已经混杂。

记得小时候,常有张家村的货郎挑着担子走村串巷。拨浪鼓"咚咚"响,孩子们像麻雀般围上去。货郎挥着手:"去去去,叫大人拿谷子来换。"

我们巴巴地跑回家,扯着母亲的衣角哀求。母亲总会点着我们的额头笑骂:"小祖宗,谷子要交粮站的,哪有多余的换糖?"可骂归骂,她还是会去粮仓舀些稻谷。

量谷子的升子磕着粮仓木板,"咚、咚"作响,母亲量得格外仔细。货郎捏起几粒稻谷对着阳光端详,嘟囔着"不够饱满",讨价还价半天,才用小锤"咔嗒咔嗒"敲出薄薄几片糖来。

糖到手了,我们眼巴巴等着。母亲却不急,把糖块小心放进装满秕谷的瓦罐李,盖紧盖子时手指在罐沿抚摸,像是怕甜味泄漏。只掰一点碎屑分给我们:"尝尝就行,留着过年待客。"

作为长女,我深知家境艰难,从不偷吃,还要管着弟弟妹妹不去翻罐子。那点糖能留到过完年,偶尔吃一块,甜味能记好几天。那份甜,是母爱的滋味,早已沉淀在心里,成了永不融化的琥珀。

返程那天,父亲终究没有找到那盒根子糖,却不知从哪儿买了两袋散装的塞进我的行囊。撕开袋子,掰下一小块放入口中,脆响如阳光碎裂。甜味缓缓漾开,母亲的身影突然清晰起来。

母亲离开近十年了。她藏糖的瓦罐还在老屋储物间里,每次回去我都要摸一摸,似乎瓦罐口还留着她的温度。不知在另一个世界,母亲是否也能吃到这么甜的根子糖。

嘴里的糖还没化完,《宝庆望星楼》群里跳出肖伟群老先生的诗:

升子山闺秀,湖湘久有名。

洋洋清照句,楚楚美人情。

聚会心声表,归乡妙笔成。

东门千古镇,一网得佳评。

读罢,一阵羞怯涌上心头,脸颊发烫。仿佛瞬间变回四十年前,那个因想家躲在被窝里哭的小丫头。我慌忙回复:"前辈谬赞了。"

面对这些皓首穷经的乡贤,退而不休,笔耕不辍,精心守护着家乡的文化根脉,我这个漂泊半生的文艺中年,不过是个把乡愁藏在糖里的游子。何以报答这化不开的故园深情?

彭总编那句"好好写写家乡",言犹在耳。这不是普通的嘱托,是故乡递来的风筝线。我是飘在外面的风筝,线的那头系着老家的土地、灶火,还有对母亲的思念。

也许,我能做的,就是把藏在糖里的记忆挖出来,写十二岁时想家的眼泪,写货郎卖糖的拨浪鼓,写母亲藏糖的瓦罐,写同桌分享碎糖的情谊,写座谈会上温暖的笑脸。这些都是家乡的味道,是根子糖的甜,也是乡愁的暖。

张家根子糖的甜啊,是牵引游子回望的坐标。时代洪流奔涌,多少旧物杳无踪迹。但总有些根须深扎在记忆的土壤里,遇水,就会发芽。



02 张家灶火,熬出三百年的传承

总觉得,国人对食物的雕琢,是与生俱来的本事。走过天南地北,见过各式麦芽糖,可张家的根子糖就是与众不同。它不像城市糖果店里的舶来品,玲珑剔透,光彩夺目。根子糖模样朴实,甚至有些粗犷。焦糖色的芯子裹着米白色的霜,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自带分量。

含在嘴里起初硬邦邦的,带着倔强劲儿,需要舌尖的温度慢慢融化。甜味不是瞬间迸发,而是一丝一缕地弥漫开来。这甜不飘不浮,往深处走,带着糯米特有的醇厚回甘,从舌尖浸润到喉咙,最后暖烘烘地滑进心窝。那般妥帖,那般踏实。

一直好奇,张家的麦芽糖,为何叫"根子糖"?是说张家的根深扎在这片土地里,还是这糖的滋味,如同山里的老根茎,初尝朴拙,细品方能体会生命本源的甘甜?我想,两者皆是。

记忆中,大人把根子糖视作"甜药"。头疼脑热、着凉咳嗽,不必急着求医。老人会说:"舀碗水,放块根子糖熬上,趁热喝;或者切一小块含着。"说来神奇,喉咙的不适,含上几天竟真能平复。

它真的能润肺化痰,驱散寒气,更能安神定志。心里焦躁时,含一块根子糖,让温吞的甜意在口腔化开,无名火也渐渐熄灭。

在梅山文化里,规矩多,禁忌也多。家里蒸酒、做豆腐时,孩子不能多嘴,怕惊动"小山娘娘",糟蹋了好东西。所以,即便满心好奇,我们也只能从书本寻找答案。至于张家村熬糖的秘诀,更是秘不示人,传男不传女。

虽未亲眼见过熬糖过程,但听老人"讲古",也对根子糖的前世今生了然于心。

传说张氏祖先明朝逃难至此,山多田少,日子困苦。有一年秋收阴雨连绵,稻谷发芽,难以下咽却舍不得丢弃。不知哪位巧手婆婆,尝试用芽谷混合糯米蒸熟发酵,本想酿酒暖身,却意外熬出了琥珀色的糖浆。米香混合焦香的甜味,弥漫灶屋,那是绝处逢生的味道。

从此,张家人靠着这偶然得来的手艺,在山坳里扎根。这糖既能果腹驱寒,又能换取油盐酱醋。一代代传承,熬糖的大锅、灶膛的火,未曾熄灭。

可以想象,三百年前那个冬日,那个围着粗布围裙的农妇,在烟雾缭绕的灶台前,看着锅中渐稠的糖汁,愁苦转为惊喜的瞬间。那是生存的智慧,在绝境中开出的花。

所以,张家根子糖从诞生起,就不是锦衣玉食的点缀,而是与苦难生存紧密相连。它的甜是从生活苦涩中熬炼出来的,因而格外实在,有筋骨,能甜到心底。

历史上,周旺铺是西南官道要冲,商旅络绎不绝。镇上萧姓富翁"超雄公"精明能干,他家熬制的米糖堪称一绝。传说宝庆知府品尝后大为惊艳,定为"贡品",被千里迢迢送进紫禁城。

在那个没有添加剂的年代,纯粹新米熬制的甜,何等弥足珍贵,它慰藉的或许是贵人的脾胃,或许是在京湖湘子弟的乡愁。

但手艺要传承,需要后人不断注入新生命。真正的转折发生在同治年间。超雄公的后人"佑老板"是个"糖痴",不满足于祖传技艺,默默开始了漫长的试验。

外人看来这是自讨苦吃,祖传的法子已是贡品水准,何必非要折腾?但佑老板认准的事就要做到底。这一折腾,竟折腾出了根子糖的灵魂。

他首先改变原料,用糯米替代粳米。糯米更黏软,熬出的糖更柔韧,但对火候要求极高。又改进了过滤方法,用竹篓替代布包袱,滤得更净更透。最关键的是用麦芽替代谷芽,让粮食与粮食碰撞。麦芽如药引,唤醒糯米深处的甜香。这样得来的甜醇厚复杂,层次丰富,回味绵长。

可以想见,佑老板顶住多少压力,经历多少次失败。灶房的焦糊味见证了他的执着。终于有一天,他成功了。新熬的米糖脱胎换骨,色泽洁白如霜,质地脆爽,甜中带香,香而不腻。这新糖从此得名"根子糖",真正"露了头角"。

名声传开,宝庆府王判官到周旺铺公干,品尝后赞不绝口,称佑老板的根子糖,与当地凤大娘的酸辣椒,并称"宝庆二绝"!一甜一辣,人间至味。这句话如同金色印章,盖在了根子糖的历史上。佑老板的匠心得到最响亮的回音。

然而历史长河总有湍急处。新中国成立后的困难时期,民间熬糖被禁,视为"资本主义尾巴"。张家村世代相传的灶火被迫熄灭。整个村子再闻不到甜香,孩子们没有零嘴,熬糖老师傅如农民离开土地,心里空落落的。那种痛,是文化血脉被硬生生掐断的痛。

寒冬再长终会过去。改革开放春风吹遍神州,也吹进周旺铺的山村角落。政策的坚冰融化,老熬糖人心中的火星重新燃起。他们找出角落里的工具,打磨锈迹斑斑的铁锅。

重新生火那天,村民围在灶房外屏息以待。当柴火"轰"地燃起,火苗欢快地舔着锅底,水汽"滋滋"作响时,老手艺人的眼圈红了。当第一缕甜香颤巍巍飘出,弥漫村子上空时,一位八旬老人用粗糙的手背抹着眼哽咽:"咱张家的糖根......没断!这口气......又接上了!"

那不仅是甜香,更是活过来的气息,是希望。这也不只是饭碗重端,更是断线的念想重新接续,漂泊的乡愁找到归处。

县领导考察后大力推广,农业局派技术员协助,邀请老师傅出山进行小批量生产,让深藏山中的美味走出隆回。张家村灶火不仅重燃,而且烧得更旺。如今走进村子,"家家户户架锅熬糖"不是虚言。



03 药食同源,是零嘴也是一味“甜药”

张家村的后生小张,大学毕业后在深圳做项目经理,经常加班到凌晨,咖啡当水喝,体检报告上"轻度脂肪肝"刺眼。办公桌上的护肝片、维生素等瓶瓶罐罐,他按时服用却感觉不到效果,依然失眠胃空。

春节回张家村过年,拜年时满叔塞来一个皱巴巴的塑料袋:"这是咱村的根子糖,带回去当零嘴。"灰扑扑的糖块与精致进口零食格格不入,被小张随手扔在玄关。

妻子见他喝咖啡时皱眉喊苦,心生一计。她掰碎根子糖代替方糖放入咖啡。小张品尝后觉得胃里暖和,不再反酸。从此,妻子每天悄悄在他的咖啡里加糖。半年后复查,医生惊讶:"指标好转了,调整作息了?"

小张愣住,回想唯一变化就是那杯加了根子糖的咖啡。他打电话问送糖的满叔,熬了半辈子糖的老张笑了:"傻小子,这糖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慢慢帮你暖脾胃。脾胃好了,肝气就顺了,就像庄稼根扎稳了,风再大也不倒。"

小张是见过老张熬糖。每年冬天,天没亮就起来烧灶,松柴"噼啪"响。第一锅蒸糯米,竹蒸笼缝隙间米粒,慢慢胖大变白。老张捏一粒确认熟度,一捏就烂还粘手就是好了。

蒸笼揭开,热气腾空,糯米甜香满屋。熟糯米倒入老松木桶,桶内积着厚厚浆垢,散发老底子的香。接着淋麦芽浆,新鲜麦芽磨成金黄色浆液,带青草清苦藏甜香。老张稳持陶盆沿桶边慢淋,浆水顺壁流下不溅点滴。

淋完用长木勺慢匀搅拌,糯米与麦芽浆混成浅黄糊状。"麦芽是引子,"老张边搅边念叨,"它一来,糯米的'甜魂'就醒了。"麦芽中的淀粉酶如小工匠,在温暖糊状物中工作,将淀粉长链剪成麦芽糖。"糖化"需大半天。老张不急,坐在门口抽旱烟,不时尝糊状物甜度。

糖化完成后才开始熬糖。糊状物入锅,灶火调小慢熬。老张手持大铲不停顺锅底搅动。糖汁渐稠,色由浅黄变深琥珀,香从粮食甜变焦香醇厚,飘出糖坊,馋人得很,连邻居家的狗,都蹲在门口不肯走。

熬糖最关键"看火候"。老张不用温度计,靠经验。用大铲舀起糖汁,观下滴形态,能连细"线",线断挂铲尖珠即妥。或滴糖汁入冷水碗,"吱"声凝块,捞起细嚼,就能知脆甜杂味。

"机器测温度,是测不出糖'脾气'。"老张告诉徒弟,"火太大糖会发苦,火太小糖会发软。得不断和糖'说话',才知它何时刚刚够火候。"

糖熬好后,老张会唤小张帮忙,把滚烫的糖汁倒入铺满纱布的竹匾。等糖汁冷却成软团,就进入最费劲也最关键的"扯糖"工序。

院中枣木桩磨得锃亮,老辈所传。老张把糖团挂桩上,布裹手抓两头,深吸气开扯。双臂用力拉长糖团,折回叠拉。动作有节奏,哼老调:"一扯散浊气,二扯聚甜魂,三扯现银丝......"

初扯糖团深琥珀色,渐泛白变银白如月光。小张等年轻人试过,扯糖比搬砖累得多,扯几下就手臂酸胀。老张能扯十几分钟,额头渗汗却气不喘。"扯糖要用巧劲,不是用蛮力,"老张一边示范一边解说,"像揉面一样,顺着劲来,糖才会'听话'。"

七扯后糖团差不多变得银白色透光,摸上去硬而不脆。老张取团放案板做形,张家根子糖即成。村民来买,自食或寄外打工子女。

根子糖的"疗愈"功效,早藏祖先的智慧中。《本草纲目》记载,麦芽糖"健脾和胃,益气补中"。张仲景的"小建中汤",以麦芽糖为药,可治脾胃虚。现代营养学也证明,麦芽糖为双糖代谢缓,不像白糖那样,致血糖骤然升跌。且根子糖含低聚糖,更助肠道益生菌生长。

只是这些科学道理,老手艺人老张并不懂,他只知道,"吃了根子糖,人的身心都会很舒服"。可见根子糖的好处,不在"神奇"而是"实在"。用村里的糯米、山里的麦芽所制,最朴食材做法。像村里人一样实在,不花哨,暖人心。

若你加班凌晨胃空,刷手机眼干心慌,思乡难归孤寂,不妨吃块张家根子糖。含入口中甜不齁不刺激,温软如老家灶火暖实在。

这就是张家根子糖,凭什么能成为药食同源的"甜药"。因它熬的不仅是糖。

它熬的是时间。从稻谷在合适温湿度下悄然发芽,到米浆在时光中静待发酵,再到灶火上日夜不息的千锤百炼......每个环节都在与时间耐心对话。它拒绝急功近利,崇尚慢工出细活。在这求快时代,它默默提供"慢"的可能,回归本源的古老耐心。

它熬的是苦难。根子糖诞生在饥馑困顿中,传承路上,布满风雨甚至濒绝。正是苦难磨砺赋予它坚韧品格,那先苦后甜深刻回甘。似乎无声宣告:甜,绝非轻易得来,是从生活苦涩的深处,慢慢升华的珍贵结晶。

它熬的是记忆。张家每口熬糖锅的锅沿,铁铲磕印,每道工序老师傅闭眼掌握的火候,每位老手艺人被灶火映照的深深皱纹......这些都是活记忆,是无形的传承。糖里封存周旺铺的山水灵秀,浸润梅山岗阳光雨露,缠绕张家村三百年炊烟,饱含祖辈智慧、期盼与生存韧性。那是看不见尝得到的纽带,连着厚重过去与鲜活现在,联系远方游子与梦里故乡。

它熬的更是生活态度。是扎根泥土的踏实本分;是面对米与火时,心无旁骛的专注虔诚;是如芽谷在困境中,非要"憋"出甜劲的不屈不挠;是经历寒冬酷暑,待"春风吹又生"的顽强生命力。

所以,怎能不是"甜药"?它疗身更医心。在那缓缓化开的甜意里,我们尝到时间、苦难、记忆,还有生生不息的生活味道。穿越三百年炊烟,那味"甜药"依然在熬。日子,也在这袅袅甜香中,一代代延续。

就像熬糖手艺人老张说的:“糖是甜的,心也得是甜的。日子再难,含块糖,就过去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周杰伦被昆凌拿捏住了!台媒爆插足婚姻的王子,住的豪宅是昆凌的

周杰伦被昆凌拿捏住了!台媒爆插足婚姻的王子,住的豪宅是昆凌的

小娱乐悠悠
2025-11-14 13:06:44
史上最年轻金鸡奖影帝!24岁的易烊千玺凭什么?

史上最年轻金鸡奖影帝!24岁的易烊千玺凭什么?

红星新闻
2025-11-16 07:53:52
山西摔狗反杀案,为何检方认为防卫过当?被告律师一语道破真相

山西摔狗反杀案,为何检方认为防卫过当?被告律师一语道破真相

慢半拍sir
2025-11-15 21:23:31
出大事!薛剑总领事遭美日围攻,中方:驱逐将引发严重后果

出大事!薛剑总领事遭美日围攻,中方:驱逐将引发严重后果

朗威游戏说
2025-11-15 16:05:40
冲刺时刻超燃反超逆转!全运会男子800米:奚枭横破全国纪录夺冠

冲刺时刻超燃反超逆转!全运会男子800米:奚枭横破全国纪录夺冠

全景体育V
2025-11-16 19:59:49
东莞一平台自曝出现挤兑,所签协议刻意遮掩“投资”属性

东莞一平台自曝出现挤兑,所签协议刻意遮掩“投资”属性

新浪财经
2025-11-13 20:35:37
国际观察|“日本被首相拖入国家危机”——起底高市早苗之“祸”

国际观察|“日本被首相拖入国家危机”——起底高市早苗之“祸”

新华社
2025-11-16 23:39:03
单反时代谢幕!双十一销冠仅卖100台,万元镜头白菜价

单反时代谢幕!双十一销冠仅卖100台,万元镜头白菜价

商悟社
2025-11-15 23:03:04
邻里监控曝光,郭家妹妹谎言被锤的稀碎,邻居家身份个个有来头

邻里监控曝光,郭家妹妹谎言被锤的稀碎,邻居家身份个个有来头

鋭娱之乐
2025-11-16 14:25:29
64岁的刘德华终于开始大大方方的公开自己和老婆朱丽倩的照片

64岁的刘德华终于开始大大方方的公开自己和老婆朱丽倩的照片

乡野小珥
2025-10-27 11:08:35
从明天开始!钱就别存进银行了:三个原因很现实

从明天开始!钱就别存进银行了:三个原因很现实

亿通电子游戏
2025-11-17 01:34:35
倒计时8个月!53岁齐达内即将出山:拒绝所有邀请 只等法国

倒计时8个月!53岁齐达内即将出山:拒绝所有邀请 只等法国

叶青足球世界
2025-11-16 17:10:05
“高中签率”新股,又来了!

“高中签率”新股,又来了!

中国基金报
2025-11-16 16:19:18
《解放军报》刊文:武力介入台海,日本全国都有沦为战场的风险

《解放军报》刊文:武力介入台海,日本全国都有沦为战场的风险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1-16 15:09:54
杭州楼市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待售二手房从165800套减到了163053套

杭州楼市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待售二手房从165800套减到了163053套

有事问彭叔
2025-11-16 19:07:51
孙颖莎2-4丢冠!邓亚萍犀利点评,王曼昱道出3点制胜因素,包袱轻

孙颖莎2-4丢冠!邓亚萍犀利点评,王曼昱道出3点制胜因素,包袱轻

知轩体育
2025-11-17 00:07:12
美媒公开中国轰炸计划:日本若敢走错半步,将被万枚导弹轰炸成渣

美媒公开中国轰炸计划:日本若敢走错半步,将被万枚导弹轰炸成渣

标体
2025-11-14 19:47:19
世预赛:2-2大冷门,倒数第1阻击领头羊,世界第103战平世界第20

世预赛:2-2大冷门,倒数第1阻击领头羊,世界第103战平世界第20

侧身凌空斩
2025-11-16 05:45:10
中国一纸通告,暗藏“杀机”,日本上下意识到,高市早苗覆水难收

中国一纸通告,暗藏“杀机”,日本上下意识到,高市早苗覆水难收

娱乐的宅急便
2025-11-17 01:56:44
美国没料到的一幕发生:郑丽文心腹连夜到上海,向大陆做一项保证

美国没料到的一幕发生:郑丽文心腹连夜到上海,向大陆做一项保证

小涛叨叨
2025-11-17 01:19:10
2025-11-17 04:03:00
华夏女子图鉴 incentive-icons
华夏女子图鉴
女性不是性别,而是处境。
352文章数 69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头条要闻

中国公民需谨慎前往日本 四大原因披露

头条要闻

中国公民需谨慎前往日本 四大原因披露

体育要闻

最佳新秀候选!2028美国男篮有他一个位置

娱乐要闻

CEO爆料肖战《藏海传》狂赚几十亿!

财经要闻

房源暗中调价 央企举报广州国资房企

科技要闻

雷军,怒了!刚刚连发多条微博

汽车要闻

"冰彩沙"全配齐 红旗HS6 PHEV预售17.88万起

态度原创

教育
健康
艺术
家居
时尚

教育要闻

妈妈晒高二儿子吃宵夜,女网友眼睛看直了:这颜值,小姑娘遭殃了

血液科专家揭秘白血病七大误区

艺术要闻

这些获奖摄影作品,简直让人目不暇接!

家居要闻

现代简逸 寻找生活的光

秋天怎么穿出时尚感?避开老气的着装方式,美得自然又大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