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只要一个国际组织里混进印度,十有八九都得闹点事。不是唱反调,就是临场变卦,活脱脱像开会时那个非要插话、又不给解决方案的人。
我这两天看了下资料,发现印度这几年在上合组织的表现真是典型。比如今年5月,印控克什米尔发生袭击事件后,印度马上以“反恐”为名跨境空袭巴基斯坦。接着又试图把“跨境恐怖主义”议题塞进上合组织议程,结果被拒。6月更离谱,上合组织发表声明谴责以色列攻击伊朗,印度干脆拒绝参与,还不签最后的联合声明,理由是“公报没体现其立场”。你说这不是添乱吗。
我查了下资料,这可不是印度第一次在多边组织里闹情绪。早在1991年,印度就申请加入亚太经合组织(APEC),结果被拒,理由是“印度不是环太平洋国家”。其实这理由挺直接的,但印度不死心,1997年又来一次。明知道不符合地理范围,硬要挤进来。那时候的会议记录里写得清清楚楚,APEC干脆一气之下定了十年内不再扩员。那可是直接把门焊死的节奏。
![]()
我当时还纳闷,印度到底图啥。后来想想,印度这些年在国际场合的操作基本一个路子:只要是能展示存在感的地方,哪怕明知道自己不合适,也得凑个热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改革投票的时候,印度反复强调“南方国家话语权”,可真到具体改革方案时,它又左右摇摆。世界贸易组织(WTO)谈判里,印度更是出了名的“拖字诀”,农业补贴问题上一拖就是几年。
我翻了下路透社当年的报道,1997年印度第二次申请加入APEC时,印方的说法是“希望代表南亚声音进入亚太机制”。听上去挺冠冕堂皇,但细看其实是想靠APEC的贸易通道为自己打开新市场。问题是,当时印度的外贸总额占APEC整体的比例还不到3%,连“外围参与者”都算不上。就这还要硬闯,确实挺会整事。
![]()
再看今年的上合组织会议,印度代表全程摆出一副“我来不是为了听你们讲”的架势。外媒也报道了,印度官员在会后接受采访时还强调“印度将根据自身利益决定参与程度”。这话翻译成人话就是:我想干就干,不想干你也管不着。这样的态度,搁哪儿都让人心里发凉。
其实印度的问题不只是外交上的孤行,更在于它总想当大国,又不愿承担大国的责任。数据显示,印度的经济体量在全球排第五,但出口结构高度依赖服务业,制造业长期停滞。根据世界银行2024年数据,制造业占印度GDP比重不到15%。换句话说,印度在全球产业链中并没有足够的实业支撑,它的外交强硬更多是一种“姿态型”自信。
![]()
而这套姿态,放在上合组织、APEC这种讲合作讲稳定的场合,就显得格外突兀。大家都在商量怎么降关税、怎么协作应对能源问题,印度突然抛出“我不同意”“我不签”“我不参加”。那画面就像一桌人正吃饭,有人非要掀锅盖看看锅底干不干净。
更关键的是,印度自己也清楚,地理上它确实不属于环太平洋。1991年那次被拒,APEC秘书处还特地说明:成员必须是“临太平洋的经济体”。印度当时出口港主要集中在孟买、金奈一带,面向的是阿拉伯海,不是太平洋。可是到了1997年,印度还是递交了申请。这么多年过去,它的地图没变,但心气更大了。
我一直觉得,印度这套“想进来又不想被约束”的做派,其实是怕被忽视。但问题是,真正有影响力的国家,不靠闹,而靠做。中国、韩国、印尼当年在APEC里都靠实实在在的贸易开放赢得话语权,不是靠拍桌子。结果印度现在成了别人开会时最怕遇到的那个“例外”。
![]()
你说,这种情况下,APEC两次拒绝印度,真不冤。反倒让人觉得,如果哪天APEC真把印度接进来,那才是新的麻烦开始。
我现在就想问一句,如果一个组织连基本的合作默契都没法保证,那要这成员干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