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文1855字 阅读5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75岁,是迈入“长寿门槛”的一个重要节点。这个年纪的人,走过了大半生的风雨,开始真正关心起一个问题:“我现在的体重,健康吗?”
有人说,“瘦一点好,减轻心脏负担”;也有人说,“老了要有点肉,才扛得住病”。到底谁说得对?
![]()
医生提醒:体重,确实跟寿命有关系,但不是越瘦越好。特别是75岁以后,体重的“最佳值”,跟年轻时大不一样。
一、75岁以后,体重不是越轻越好
很多老人常说:“我得减点肥,医生说我超重了。”但真相可能正相反。
![]()
根据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发布的《中国老年人营养与健康状况报告》,75岁以上的老年人,BMI(身体质量指数)在24~27之间,死亡率最低。
什么意思?也就是说,体重略高于“正常”标准的老年人,反而活得更久。
![]()
这就是“肥胖悖论”(Obesity Paradox)在老年群体中的体现:适度的“富态”,可能是一种健康保护。
二、“标准BMI”对老年人不适用?
我们熟知的BMI正常范围是18.5~23.9,但这是针对普通成年人来说的。
老年人肌肉减少、基础代谢下降,单纯以体重衡量健康并不准确。
![]()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刊登的一项研究指出,75岁以上人群,BMI维持在24~27之间,心血管事件、骨折率和死亡率都显著低于过瘦或过胖人群。
换句话说:
· BMI<21的老人,患病率和死亡率双高 · BMI>30的老人,确实风险也高 · 而BMI在24~27之间的“稍微偏胖型”,反而更抗病
![]()
三、为啥“胖一点”更耐老?
原因其实很现实:
1. 有“储备”,扛得住病
年纪大了,一场感冒、一场手术,都会导致快速消瘦。有点“底子”的老人,更能熬过病期。
2. 脂肪是“保护垫”
![]()
适量皮下脂肪能缓冲摔倒时的冲击,减少骨折风险。而一些过瘦老人,一跌就骨折,恢复慢、并发症多。
3. 营养状态更好
偏瘦的老人,往往伴随肌肉流失(肌少症)和营养不良。适度偏胖,意味着蛋白质摄入可能更足,免疫力更强。
![]()
四、75岁老人,体重多少最合适?
具体到数字,医生一般建议:
身高(厘米):最佳体重区间(公斤)
150:54 ~ 61 155:56 ~ 63 160:59 ~ 66 165:62 ~ 69 170:65 ~ 72
以160cm的老人为例,体重在59~66公斤之间,是最理想的。
![]()
但要注意:重点不是“体重达标”,而是体成分要合理。
· 肚子太大、内脏脂肪高?不行 · 体重不轻,但肌肉多?好事五、这几种“胖法”,反而是疾病信号
别误会了“胖一点好”的意思,医生强调:以下几种胖,是危险的信号!
1. 腹型肥胖
肚子大、腰粗,内脏脂肪多,是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的温床。即使BMI正常,也不能掉以轻心。
![]()
· 男性腰围 >90cm · 女性腰围 >85cm
就算体重不高,也属于高风险人群。
2. 肌肉少+脂肪多
这叫“肌少型肥胖”,外表看着不胖,实则肌肉在流失,脂肪在悄悄堆积。这种体型,抗病能力差,恢复能力弱。
![]()
3. 水肿型“虚胖”
部分老人因心、肾功能下降,出现下肢浮肿、体重虚高。这种“胖”,是病态的。
六、想要长寿,控制体重的关键不是“减”,而是“稳”
75岁以后,体重最忌讳的是“忽上忽下”。
![]()
一项发表在《中华老年医学杂志》的大数据研究显示:
1年内体重波动超过5公斤的老年人,死亡风险上升42%。
原因很简单——体重快速下降,可能是潜在疾病信号;体重骤增,则多与水肿、代谢紊乱有关。
所以,医生建议:
![]()
· 体重变化控制在±2公斤以内 · 每月固定时间称体重,早晚各一次取平均值七、维持健康体重,做到这3件事就够了
1. 吃够蛋白质,别怕“吃肉”
![]()
老年人最怕肌肉流失,每天要吃够1g/kg体重的蛋白质。比如60公斤,就得吃60g蛋白质。
· 每天吃1个鸡蛋、1杯奶、1份肉类 · 豆腐、鸡胸肉、鱼类也不错
2. 有氧+抗阻,一周动起来
不是只有年轻人才健身!老人更要练肌肉。
· 每周至少150分钟快走、游泳或太极 · 每周2次抗阻训练,比如哑铃、弹力带、深蹲,最好在康复科医生指导下进行
![]()
3. 规律作息、少熬夜
睡得好,代谢才稳。熬夜会破坏激素平衡,让脂肪更容易堆积。
建议:
· 每晚10点前入睡 · 保证每天7小时睡眠 · 午休不超过30分钟
![]()
八、写在最后
75岁,体重不是越轻越好,也不是越重越好。
“稳中偏高”,才是长寿密码的一部分。
别再一味追求瘦了,关键是吃得好、动得动、查得勤。身体的每一两重量,都在替你守护未来的日子。
参考资料: 1. 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 《中国老年人营养与健康状况报告》.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1年版 2.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老年人BMI与死亡率关系研究”. 第40卷, 第3期, 2022年 3.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 4. 人民卫生出版社. 《实用老年医学》, 第4版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