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从淞南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出发,王老伯骑上电瓶车,不到5分钟就抵达了淞良路上的华氏一德大药房。手机上,“宝药通”小程序平台显示距离仅440米。“从社区医院回家,这家药房我一直经过的,拿好药再去旁边买点小菜,很方便。”
社区就诊、药房取药,在宝山区,越来越多居民在就诊时得到了一份“可选菜单”:宝山区卫健委在全国首创“医、药服务分离”模式,以数字赋能便民配药场景,打造“宝药通”智慧药事服务平台,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同质化药事服务,真正提高便捷就医的获得感。
配药难,有时并非在于“配不到药”
王老伯患上糖尿病已有十余年之久,根据医嘱,需长期服用二甲双胍控制血糖。一次一片500毫克、一日三次,在淞南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他的家庭医生、该中心门诊组长谭诚炜为其开出了15天的盐酸二甲双胍片。
在电脑上完成病历填写等信息录入后,谭诚炜拿过王老伯的手机,在“宝药通”上点开“我的处方”。订单详情页的“最终确认订单”中,绿色的“厂家选择”按钮跳出默克制药(江苏)有限公司选项,即老百姓口中的格华止片。就近选择熟悉的药房后,系统显示王老伯的“门店选择已提交”。不到一分钟,屏幕生成二维码,“老先生,到了药店给他们看这个页面扫一扫就可以了。”
王老伯告诉记者,“这几年我一直吃这个药,医生说它每片的规格比较适合我,而且血糖控制得蛮好,所以不想换药。”由于医疗机构无法满足所有患者的全药品剂型个性化需求,打通这一用药堵点,成了医患双方共同想做的事。
谭诚炜说,以他签约的2400名居民为例,近一半都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高血压患者占3成,糖尿病患者也达12%。“每年集采药品目录都会发生一些变化,在患者就诊时,药品显示的是医保部门的通用名执行标准,但不同品种、不同品规的药品实际上需要医疗部门进行细化。”如心脑血管病患者常吃的瑞舒伐他汀,目前在医保目录中有10毫克、28粒、总价6.7元的规格;在社会药房中,也有20毫克、7粒、总价59.36元的规格。“具体用哪种药?实际就诊时,患者的个人服药习惯、首诊医院的建议以及心理依赖性,都会导致不同选择。”谭诚炜坦言,“配药难”有时并非“配不到药”,而是“配不到自己最想要的那一款”。
家门口的健康守护者,如何才能悉心关照每一份需求?2025年,这一首创模式在宝山区诞生了:以“未来医药服务——都市模式”为切入点,结合“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要求,在“宝药通”平台上真正通过电子化处方串联起了“医疗机构处方开具、院外医保结算、院外药事服务”。
![]()
区域“总药师”制度托底居民用药安全
宝山区卫健委医政科负责人陈勇介绍,在该模式下,院内医生仅依据通用名开具药品、患者自主选择社会药房、药房协助患者选择常用药品,通过“三医联动”实现医药服务扩容。“本创新举措符合国家医保电子处方管理规范、2025年药政管理工作要点和基层卫生健康工作要点等诸多文件要求,并列入宝山区卫健委2025年卫生健康重点工作。”据了解,为实现服务数据可视化、可追溯,区内建立院内外“统一管理、统一质量、统一服务”标准,“宝药通”平台利用大数据分析系统定制事后智能监管大屏,为打造“智慧医疗、智慧服务、智慧管理”的三位一体智慧医院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是一次社会力量和公立医疗机构携手的有益新尝试。”正如淞南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郁海东所说,慢病患者由此可以更规范、更有依从性地在社区完成用药延续,减少不必要的往返奔波。“作为医院端,在方便患者的同时,我们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守住安全底线——确保药事服务流程是闭环的。”
王老伯在取到药之前,手机上再次弹出确认窗口;而在谭诚炜的操作端,电子处方步步跟进状态,最终回流至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IS),便于患者后续的病历调阅、健康管理跟踪。“我们都接受了区卫健委的相关培训,严格按照规范流程操作。”华氏一德大药房淞良路店店长、执业药师朱伟华告诉记者,该举措实施以来,前来配药或了解用药情况的居民也变多了,“和社区医院建立联系之后,我们也学到了更多药学指导的知识,为大家带来更好的服务。”
据悉,基于该模式,宝山区也率先在全市设立“区域总药师制度”和“安全用药提醒”。通过药品不入院服务和总药师的“云事中”审核,将临床药师嵌入家庭医生团队,将临床药学服务融入家庭医生服务,实现处方动态监管;同时,进一步完善电子病历,包括跨院内外全处方的“2C安全用药服务”,切实保障居民用药安全。
![]()
服务逾万人次,做可复制、推广的民生改革
数据显示,该创新举措自2024年6月开展需求调研、开发和试点起,今年在全区范围内建设推广。目前,“宝药通”已逐步覆盖区内5家综合性医院、1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所有社区卫生服务站在内的“医联体”单位,并力争年内将区内两家市属三甲医院纳入“服务上链”工作,实现属地化全区公立医疗机构服务体系全覆盖。
在院外,已纳入相关医药服务商如上海华氏大药房有限公司、国药控股国大药房有限公司、上海第一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及其下属品牌等共计113家,其中医保统筹药房有96家;院外配备药品数量122种,其中含原研药品58种,并根据居民的需求不断增加中。
“目前,‘宝药通’注册居民已达万人,完成院外配药服务也逾万次,医保处方流转超8000次。”陈勇说,如此一来,让科普宣教、续方提醒、线上线下挂号形成闭环,既可提升家庭医生服务内涵,提高居民就医黏性;也能形成公立医疗机构、社会药房资源共享的医疗服务新生态。
诚然,较宝山区内一年在社区就诊人数高达700万人次来看,“宝药通”目前的服务人数算不上多,但其迈出的一小步,有效打破了医疗机构、医保部门、医药企业之间的数据壁垒,也为落实分级诊疗再添一个重要砝码。更为重要的是,该创新举措使医疗机构和医生不指定“药企、药商、药店”等具体机构,从源头切断医药腐败利益链,将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医药服务数字化转型升级经验。
“慢病配药,是许多居民最关心的大事,也是医药服务改革的‘药引子’。”宝山区卫健委负责人表示,希望以“小切口”改革撬动“大民生”改善,“在15分钟社区生活圈内,真正让‘续方不出街镇,配药不出社区’的便民服务目标落地见效。”
原标题:《在社区开处方,能去社会药房取药:宝山居民的健康管理有了一份“可选菜单”》
栏目主编:顾泳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黄杨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