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市场资讯
(来源:金科之家网)
![]()
一、本书简介
《你是你吃出来的》是前北京安贞医院营养科主任夏萌的经典健康科普著作,结合她20余年神经内科与营养科临床经验,以及自身从“重病患者”到“健康导师”的康复经历写成。
书中跳出“吃药治病”的传统思维,从“细胞修复”的底层逻辑出发,揭示慢性病的根源——长期饮食失衡导致细胞损伤速度超过修复速度,并提出“吃对食物就能少生病,病了也能通过饮食调整加速康复”的核心观点。
作为“最适合国人的饮食指南”,本书没有晦涩的专业术语,而是用“建筑修复”“原料供给”等通俗比喻,将七大营养素(碳水、蛋白质、脂类、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水)的作用、“四分法”饮食方案(每餐1/4主食、1/4蛋白质、1/2蔬菜)、慢病饮食调理技巧等内容讲得通俗易懂。
书中案例均来自临床实践,比如“吃素导致骨质疏松”“喝甜饮料引发痛风”等,贴近国人生活,具有极强的代入感。
![]()
二、主要内容
本书的核心逻辑是“身体是一座需要持续修复的建筑,食物是修复的原料”。全书围绕这一逻辑,从“慢性病的根源”“不生病的奥秘”“适合国人的饮食方法”三个维度展开:
1. 慢性病的根源:细胞“原料匮乏”与“损伤过度”
夏萌认为,现代人的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痛风、癌症)并非“突然降临”,而是长期饮食失衡的结果。
一方面,基因进化与食物结构脱节——人类的基因仍停留在“石器时代”(需要7000多种食物),但现代饮食仅能提供500多种食物,且加工食品泛滥(如精米、精面、植物奶油),导致维生素、矿物质等“微量营养素”大量流失;
另一方面,生活方式改变(如久坐、熬夜、压力大)增加了细胞的“损伤速度”(如自由基增多、炎症反应),而饮食无法提供足够的“修复原料”(如蛋白质、Omega-3脂肪酸),最终导致细胞“停摆”,引发疾病。
书中用“高血压”举例:盐吃多了→血钠升高→身体被迫多喝水→血容量增加→血管压力变大。看似“血压计的错”,实则是“钠摄入过多”与“钾、钙缺乏”(无法平衡钠的作用)共同导致的细胞损伤。
2. 不生病的奥秘:七大营养素的“动态平衡”
夏萌提出,不生病的关键是让七大营养素“按需供给”,满足细胞“修复”与“代谢”的需求:
•蛋白质:细胞的“建筑材料”,缺乏会导致肌肉无力、免疫力下降(如长期吃素的人易患骨质疏松);
•碳水化合物:细胞的“能量燃料”,但需选择“低GI”食物(如燕麦、红薯),避免血糖波动;
•脂类:细胞的“结构成分”(如细胞膜的磷脂),缺乏会导致胃下垂、皮肤干燥(如中年女性因不吃脂肪引发的胸闷气短);
•维生素与矿物质:细胞的“调节剂”(如维生素A保护眼睛、钙维持骨骼健康),需从天然食物中获取(如胡萝卜中的β-胡萝卜素转化为维生素A);
•膳食纤维:肠道的“清道夫”,促进有益菌繁殖,预防便秘与肠癌;
•水:细胞的“溶剂”,缺水会导致代谢减慢、血栓风险增加(如晨起不喝水易引发脑供血不足)。
3. 适合国人的饮食方法:“35%动物类+65%植物类”的黄金比例
针对国人的饮食特点(如主食过多、蛋白质不足),夏萌提出“35%动物类食物+65%植物类食物”的饮食结构:
•动物类食物(肉、蛋、奶、鱼):提供优质蛋白质、胆固醇(激素合成的原料)、铁(预防贫血),每天需摄入“拳头大小”的量(如1个鸡蛋+100g瘦肉);
•植物类食物(蔬菜、水果、粮食):提供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其中蔬菜需占“1/2”(深色蔬菜优先,如菠菜、西兰花),水果需“天天吃”(每天1-2个苹果大小),粮食需“粗细搭配”(如燕麦+大米);
•避免“隐形杀手”:如加工食品中的反式脂肪(植物奶油、人造黄油)、高糖饮料(可乐、奶茶)、过咸食物(咸菜、腌肉),这些食物会增加自由基、升高血糖、加重肾脏负担。
三、原文摘录与解读
1. “人体 70% 的胆固醇由肝脏合成,白天吃得多,晚上肝就少造点;白天吃得少,肝就加班加点造。”
解读:这是对“胆固醇”的最大误解——很多人认为“胆固醇高不能吃蛋黄”,但原文指出,肝脏会根据摄入的胆固醇量“按需调节”合成量。吃够1-2个鸡蛋(约300-500mg外源性胆固醇),反而能减轻肝脏负担。对于高胆固醇患者,真正需要注意的是“饱和脂肪”(如动物内脏、肥肉)的摄入,而非蛋黄。
2. “低密度脂蛋白(LDL)本身是「血管快递员」,但被自由基氧化后才会变成「杀手」。”
解读:很多人谈“LDL”色变,认为它是“坏胆固醇”,但原文揭示,LDL的作用是“运输胆固醇到细胞”,只有当它被自由基氧化后,才会沉积在血管壁,引发动脉硬化。因此,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关键不是“降低LDL”,而是“减少自由基”(如多吃抗氧化食物:蓝莓、西兰花、坚果)。
3. “吃素导致「钙元素」得不到及时补充,从而患上「骨质疏松」。”
解读:很多老人认为“吃素健康”,但原文指出,植物中的钙(如菠菜、豆腐)吸收效率远低于动物中的钙(如牛奶、鸡蛋)。长期吃素会导致钙摄入不足,加上维生素D(促进钙吸收)缺乏(如很少晒太阳),容易患上骨质疏松。因此,“吃素”需搭配“钙补充剂”或“动物性食物”。
4. “喝甜饮料、熬夜这些「不沾嘌呤」的习惯,反而可能是痛风的主因。”
解读:很多人认为“痛风是吃海鲜、喝啤酒导致的”,但原文指出,尿酸升高80%源于“身体代谢紊乱”(如胰岛素抵抗、肾脏排泄功能下降)。喝甜饮料(含大量果糖)会升高血糖,加重胰岛素抵抗,从而抑制尿酸排泄;熬夜会降低肾脏功能,导致尿酸无法及时排出。因此,痛风患者需避免“甜饮料”与“熬夜”,而非仅仅“忌口嘌呤”。
5. “中年女性身材很好,但感到全身无力,胸闷气短,还在消化科检查出胃下垂——这都是因为她几乎不吃脂肪造成的。”
解读:很多人认为“脂肪是肥胖的根源”,但原文指出,脂肪是“固定胃部的韧带与网膜”的重要成分。缺乏脂肪会导致这些组织失去弹性,胃受到重力影响而下垂。此外,脂肪还是“脂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A、D、E)的载体,缺乏会导致皮肤干燥、视力下降。因此,“健康脂肪”(如橄榄油、坚果、鱼油)是必不可少的。
6. “缺乏维生素A会造成眼睛干涩,患夜盲症;缺乏维生素C会牙龈出血,患败血症。”
解读:维生素是“人体不能自身合成的营养素”,需从食物中获取。维生素A主要存在于“动物肝脏、胡萝卜、南瓜”中,缺乏会导致“夜盲症”(晚上看不见东西);维生素C主要存在于“新鲜蔬菜、水果”中,缺乏会导致“牙龈出血”(如坏血病)。因此,“多吃蔬菜水果”是补充维生素的关键。
7. “矿物质的摄入需‘适量’,一旦过量会产生毒性(如钙在肾脏堆积会导致肾功能衰竭)。”
解读:矿物质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必需元素”(如钙维持骨骼健康、铁维持血红蛋白功能),但“过量”会中毒。例如,长期大量补钙(如每天超过2000mg)会导致“肾结石”“肾功能衰竭”;过量补铁会导致“肝脏损伤”。因此,矿物质需“按需补充”,而非“越多越好”。
8. “膳食纤维不能被人体直接消耗,但它是肠道菌群的‘食物’,能促进有益菌繁殖,预防便秘与肠癌。”
解读:膳食纤维是“最没营养的食物”,但却是“肠道健康的关键”。它能吸收水分,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还能作为“益生元”,促进双歧杆菌、乳酸菌等有益菌繁殖,抑制有害菌(如大肠杆菌)生长。因此,“多吃膳食纤维”(如燕麦、红薯、芹菜)是预防肠癌的重要措施。
9. “等感到口渴才去喝水,这是十分不正确的——当你感到口渴时,身体已经十分缺水了。”
解读:水是“生命之源”,参与细胞代谢、营养运输、废物排泄等所有生理过程。当感到口渴时,身体已经失去了1%-2%的水分,此时会出现“口干、乏力、头晕”等症状。因此,“主动喝水”(每天喝8杯水,约1500-2000ml)是保持健康的关键,尤其对于老人、小孩、孕妇等人群。
10. “中国人的传统里,习惯性把米饭、面条等作为主食,把其他食物作为下饭菜——但米饭、面条等属于碳水化合物,吃过量的这类食物会导致碳水化合物摄入过多,而其他营养素缺乏。”
解读:国人的饮食结构“重主食、轻副食”,比如午餐吃“一碗米饭+一个馒头+一盘炒土豆丝”,其中米饭、馒头、土豆丝都是碳水化合物,而蛋白质、脂类等营养素几乎没有。这种饮食结构会导致“血糖波动大”(容易饿)、“蛋白质缺乏”(肌肉无力)、“肥胖”(多余碳水转化为脂肪)。因此,“均衡饮食”(每餐1/4主食、1/4蛋白质、1/2蔬菜)是改善饮食结构的关键。
四、读书启示
1. “吃”不是“满足口腹之欲”,而是“给细胞提供原料”
我们每天吃的每一口食物,都在塑造细胞的“健康状态”。比如,吃油炸食品(反式脂肪)会增加自由基,损伤血管细胞;吃新鲜蔬菜(维生素C)会促进胶原蛋白合成,保持皮肤弹性。因此,“吃”需“有目的”——选择“能修复细胞”的食物,而非“好吃的”食物。
2. “慢性病不是‘治不好’,而是‘没找到根源’”
很多人认为“高血压、糖尿病是终身疾病”,但书中案例显示,通过“饮食调整”(如减少盐摄入、增加蛋白质),很多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控制,甚至停药。比如,书中一位高血压患者,通过“减少盐摄入(每天不超过5g)+多吃蔬菜(每天500g)”,三个月后血压从160/100mmHg降到了130/80mmHg,减少了降压药的用量。
3. “没有‘坏食物’,只有‘坏搭配’”
很多人认为“某类食物是‘坏的’”(如脂肪、碳水化合物),但书中指出,“坏食物”是“搭配不当”的结果。比如,吃“红烧肉”(脂肪)时,搭配“蔬菜”(膳食纤维)能减少脂肪的吸收;吃“米饭”(碳水化合物)时,搭配“鸡蛋”(蛋白质)能延缓血糖上升。因此,“搭配”比“忌口”更重要。
4. “健康饮食需‘个体化’,没有‘万能食谱’”
每个人的体质、生活习惯、健康状况都不同,因此“健康饮食”需“因人而异”。比如,久坐的人需“减少碳水化合物”(避免脂肪堆积),运动量大的人需“增加碳水化合物”(补充能量);高血脂的人需“减少饱和脂肪”(如动物内脏),高血糖的人需“选择低GI碳水”(如燕麦)。因此,“照搬食谱”不如“了解自己的身体”。
5. “预防大于治疗,饮食是最好的‘预防药’”
很多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的“治疗成本”远高于“预防成本”。比如,治疗高血压需要“终身吃药”,而预防高血压只需“减少盐摄入+多吃蔬菜”;治疗糖尿病需要“注射胰岛素”,而预防糖尿病只需“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增加运动”。因此,“把钱花在饮食上”,比“把钱花在医院里”更划算。
五、延展阅读
1. 《你是你吃出来的2:慢病康复的饮食密码》(夏萌)
本书是《你是你吃出来的》的续集,针对“冠心病、糖尿病、痛风、肾病”等慢病,详细讲解“饮食调理方案”。书中案例均来自临床实践,比如“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搭配”“痛风患者的饮品选择”,具有极强的实用性。
2. 《失传的营养学:远离疾病》(王涛)
本书从“细胞营养”的角度,揭示“营养缺乏”与“疾病”的关系。书中提出“营养素可以治疗疾病”的观点(如维生素C治疗感冒、蛋白质治疗肾病),并结合临床案例,说明“营养调理”的重要性。
3.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国营养学会)
本书是“中国居民饮食的官方指南”,提供了“平衡膳食宝塔”(谷薯类250-400g、蔬菜300-500g、水果200-350g、畜禽肉40-75g、鱼虾类40-75g、蛋类40-50g、奶及奶制品300-500g、大豆及坚果类25-35g、油25-30g、盐5g),是“健康饮食”的权威参考。
免责声明:自媒体内容仅用于记录和分享,请勿用于商业用途。所有内容来自于网络,或由人工智能服务生成。如有文字或图片涉及侵权,请联系修改或删除。文章内容不代表本人观点,亦不代表本人所在机构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