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阎步克 | “位”不止是公职,在官僚眼里它是“个人获得物”。

0
分享至



官僚体制是一个科层结构,各科各层上配置着各种职位,各个职位上配置了各级人员。对这个体制,可以从“职权”与“等级”两方面去观察它。着眼于“职权”的观照,我们称为“职权视角的官制研究”;着眼于“等级”的观照,我们称为“品位视角的官制研究”。二者可以分别揭示这个体制的不同侧面。

在我们看来,“官本位”这个流行语,除了指以行政级别为“本位”之外,还应包括这一意义:以官僚组织自身为“本位”。意思是说:中国官僚组织除了是一个提供公共管理、行使社会调控的外向性“功能组织”之外,也是一个以内部秩序和自我生存为中心的内向性“身份组织”,一个皇帝与官僚共同谋生谋利的“生活组织”,一个围绕内部等级制度按部就班运行的“仪式组织”。当然,所谓“功能组织”与“身份组织”,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帝制中国的官僚组织,作为“功能组织”,在前现代社会是足够发达的,甚至在其初期,就显示了与20世纪超级国家的相似之处了;然而围绕其“身份组织”的方面,同样发展出了复杂精致的品位制度。这就是其最显著的特点了。

从“职能视角”看,一个个职位犹如一个个功能各异的器件,它们装配在一起,就是一架政治行政机器,在权力推动下运转;而从“品位视角”,所看到的就不止一架政治行政机器了,而是一大群人,一大群官贵。品秩位阶构成了一套复杂精致的身份秩序,赋予了官贵以不同身份、地位、权力、利益,尊卑有序而高下井然,宛然一个大家庭、一个小社会。在纯粹的“职位分类”之下,等级管理以“能+职”的结合,即以能力与职位的结合为基础,二者关系十分简洁。而中国传统官阶,却是以“人+位”的关系为基础的。对于“人”,既考虑其能力,也考虑其身份;“位”则是一个综合物,既包括职、品、阶、勋、爵各种位阶,也包括权责、薪俸、资格、特权、礼遇各种要素。

现代文官制的任官原则,是“为官择人”,是使专业能力与职位相称,有如给机器选零件,这是以“事”为中心的。而中国古代的升官进阶,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人择官”,其原则是身份与地位相称,是以“人”为中心的。唐宋铨选“只系资考”,大有“身份组织”中的集体分肥意味。明清选官采用“掣签法”,干脆听天由命碰运气,好事人人有份儿,机会均等。颁官、授爵、进阶、加位,看上去就是在按等级身份来分配利益。其所分配的,就是“位”。东汉常把“校尉”之号加给儒臣,魏晋南北朝时文人也带“将军”之号,北魏任用“力曳牛却行”、“勇健不好文学”的部落武人做秘书监、秘书郎。从职能角度看,这时“能”与“职”并不对应;但在统治者看来,“人”与“位”既已相称,目的就达到了。进而,人员结构远大于职位结构的现象,冗官冗吏现象,大量拥有官爵衔号但并无职事的人的存在,以及发放“品位薪俸”的做法,无不显示这个体制是一个“身份组织”,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位”。这“位”不仅仅是承载权责的职位,而是“官本位”下的品位、人的地位。所以组织成员包括一切位阶官号的拥有者,哪怕他们没有职事。这个体制好比一个有机体,资源提取与人员录用是“摄入”,资源消耗与人员老病死亡是“排出”;官爵授予、薪俸发放、特权分配、位阶升降,以及各种等级礼制的照章履行,“位”的授予、流转与升降变动,就是这个等级组织的存在方式,就是它的生命形态。

从职能视角看,官职只是一份权责任务;但在中国官僚的眼里,它首先是“位”,权责只是“位”的一种构成因素。“位”的“含金量”由权力、待遇、资源、声望,以及发挥能力和取得成就的更多机会等共同构成,总汇为“位”。这种等级认知,反过来就造成了官位的“通货”性质:可流通、可继承、可转让、可兑换。职、散、勋、爵等各种位阶,好比是主币、辅币或不同币种,可以互相折算,授予时可以搭配调节,还有“回授”、“回充”等竞换、转让之法。王朝甚至会普惠性地泛阶或恩荫,这时所授之官,犹如年节时家长给子弟们的压岁钱。

“位”不止是公职,在官僚眼里它是“个人获得物”。“地位寻求”,是中国官僚承担公职的最大驱动。“做官发财”当然也是一种职业驱动。孟子把求仕称为“干禄”,承认“仕”是改变贫困的途径。中国官僚信奉“做官发财”, “做官被看成发财的手段,做大官发大财,做小官发小财”。在世俗观念中,“行财运生官,行官运发财”,“富”与“贵”是双子星座,其影响无处不在,甚至化入了日常吉祥语和吉祥图案。然而同时,孔孟又把“行道”看成“干禄”之上的更高目标。中国官僚的法定薪俸,有时并不太高;居官而“不事产业”者,同样史不绝书。士大夫接受的是儒家“清贫即美德”教育,并不是每位热衷入仕者都热衷财富。但在动机分析上,我们又不能认为士大夫是“无私”的,只能说他们寻求的是“位”或“地位”。人类学家认为,就一般人性而言,“承认其社会地位常常比给自己带来幸福的金钱和物质财富还要重要”。甚至动物都如此。黑猩猩在群体中获得较高等级时,其血清素会明显升高。唐人刘晏云:“士有爵禄,则名重于利;吏无荣进,则利重于名”;宋人苏轼说:“夫人出身而仕者,将以求贵也;贵不可得而至矣,则将惟富之求。”马斯洛认为人之需要的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而对中国官僚来说,其“自我实现”必须获得外在的标识,那个标识就是“位”。

“官本位”还意味着官位成为整个社会的身份尺度,通过与政权的距离来决定每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可以大略区分出三种社会等级结构:金字塔式的,“林立式”的,“网络式”的。“网络社会”是对即将到来的社会结构的一种预测,被说成是一个自愿平等的组合世界。“林立式”社会可以说是一个多元社会,其中各领域各有其地位序列、流动阶梯和成功尺度,“万类霜天竞自由”,彼此没有一元性。例如,一位文官的晋升,与一位作家或僧侣的成功不可比。而金字塔结构相反,各领域的成功尺度、地位序列与流动阶梯存在着可比性、对应性与可转换性。例如,文人以功名与官爵为成功标尺,否则自己也认为是蹉跎失意;僧官与道官须国家任命,僧侣的地位取决于国家名号。二者的成功,与文官的晋升在重大程度上是可比拟的。在社会分配上,林立式社会采用“弥散型分配”,金字塔社会则实行单一尺度的“一体化分配”。用一句俗话说,就是“赢家通吃”。

有能力塑造金字塔社会结构的组织,只有国家。有的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有国家而无社会”,或“国家强于社会”。强调国家对社会的支配与控制。黄宗智先生反对“国家—社会二元论”,提出了“第三领域说”。不过这似乎只是“国家—社会”二元视角的细化。梁漱溟先生则强调“国家消融在社会里面,社会与国家相圆融。国家是有对抗性的,而社会则没有,天下观念就于此产生”。还有学者试图从这种天下观中,引申出未来的世界秩序。钱穆先生的表达是“政府与社会融成一体”,“中国本无社会一名称,家国天下即一社会”。若从中国政治理想说,“礼”的概念包容了君、官、民之间的全部关系,在其中国家与社会确是一体化的,不过是金字塔的不同层级而已。在很多社会活动中,如乡约教规及民间习俗里面,都能看到“国家的在场”。

品秩位阶是国家塑造社会的主要手段之一。“在有学问和有钱财的人们当中,追逐官职和功名的理想是如此强烈,以至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是一个单一的职业社会。……中国阶级开放的模式继续把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最理想的仕途上。”在社会生活中,王朝官号发挥着“商标”或“贴牌”的功能。在社会关注一个人的时候,目光首先会落在其官号之上;评价一个人的成就,要看他是否获得了官方的名号;在人际交往中,也得首先弄清对方的官号,否则拿不准适当的礼节,交往就没法儿正常进行了。“微服出访”的故事之所以为国人津津乐道,就是这个缘故。那往往伴随着戏剧性的情节:主人公最终公开了自己的官号,令势利眼儿们尴尬不已,由“前踞”变为“后恭”,赶紧认错赔罪。这类故事看起来是在谴责势利眼儿,实际却是推波助澜,因为它强化而不是淡化了对官号的崇拜。中国人是通过“名号”建立人际认知的。有官方名号的学者、医师或画师被认为成就更大,官方名号等于是“商标”或“贴牌”。这可以简化和便利社会认知,然而其间也可能发生错位,官方名号的高低,不一定真与成就大小成正比。

假如今天我们给花木或动物以“处长”或“局长”之衔,大家一定觉得是笑话,但皇帝就是这么做的。不但“人近天子而贵”了,草木禽兽也因“近天子而贵”了。泰山顶上著名的“五大夫松”,据说曾为秦始皇遮雨,因而获封“五大夫”爵号。北齐的末代皇帝幼主:“马及鹰犬,乃有仪同、郡君之号。故有赤彪仪同、逍遥郡君、陵霄郡君。……斗鸡亦号开府,犬马鸡鹰多食县干。”(干是配给官僚的一种吏役)五代刘旻,“为黄骝治厩,饰以金银,食以三品料,号‘自在将军’”。品秩位阶进而还向虚幻世界渗透,与天地同构。汉代的史官把天空中的群星,以人间官制的样式编排为“星官”,南宫微垣为天子之庭,将相诸官分列其侧。南朝道士陶弘景把神灵分为七阶,每阶有一个中位。被祭祀的各色神灵,有称“帝”的、有称“王”的、有称“将军”的。例如城隍,有帝,有王,有公、侯、伯。顾颉刚先生曾提到,在他童年见过的“神轴”上,诸神列为八层,玉皇大帝在第一层,观音在第二层,孔圣人只列在第三层。玉皇大帝为首的众多神仙,俨然是世俗朝廷的幻境翻版。“汉族的神明即诸神,都在天界的万神殿里,与其权能相应,他们各自拥有各自的等级和职务,构成了官僚制度式的中央政府和神军。”

“社会的行政化”,及“品级、等级与阶级的高度一致性”的现象,当然不是无限度的。魏特夫揭举“行政效果递减法则”,指出国家的过度控制将造成行政效益的递减。他还说:很耐人寻味的是,直到现在为止,效果递减法则的研究还主要限于私人经济方面。然而现在不一样了,新制度学派已在使用类似思路观察国家了。巴塞尔指出,对独裁集权的内在约束来自交易成本,施政与监督是有代价的。曾峻先生指出,国家向社会的过度扩张,将遭遇资源限度、决策限度与合法性限度。此外还可以从“生活组织”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按照儒家“天下一家”的理想,君主应当“为民父母”,把所有臣民视为儿女,为他们谋福利。但这就要支付高昂的福利成本。这就要把国家与社会划分开来,把社会看成提取资源的对象。统治者也会考虑,允许社会保留一定程度的自由,以释放社会活力。所以中国社会也是一个“复式结构”,一定的私人空间是存在的,独立于王朝品爵,由亲缘、业缘、学缘、地缘等等而来的等级也是存在的。财富或文化上的成功,有时候可以用来对抗从政的成功。对民间所保留的自由,魏特夫称为“与政治无关的自由”,还使用了一个贬义的语词:“乞丐式民主”。

刚才提到的势利眼儿的故事,还有另一种情节:某人先贱后贵,其贵不为人知,但终归真相大白了。东汉的朱买臣原先是个卖柴的,一度困顿到了在会稽郡邸蹭饭吃的地步。然而时来运转,他被任命为会稽太守了。于是“买臣衣故衣,怀其印绶,步归郡邸”,导演了一场郡吏“有眼不识泰山”的喜剧。这故事为后人长久咏叹,成了许多戏曲小说的源头,它们都含有一种“命运的不可捉摸”的感叹。这类“有眼不识泰山”的故事背后,就是中国社会的高度流动性。朝为匹夫而暮为高官、或朝为高官而暮为匹夫,都是可能的。因为“富贵无常”,所以“居贵思贱,家富思贫”,就成了中国人的金玉良言。

自战国起,中国社会就是“官无常贵而民无常贱”的了。秦汉的军功爵向平民开放,凭借在战场上的表现而获得。孝廉察举中,无任何官位的平民与贫民占了近25%,以其经术或文法的才能加入政府。西汉丞相平均任期为4.55年,东汉三公的平均任期只有2.43年,“高级官吏如此的变动速度,实在令人叹为观止!”这与现代文官的流动率,无大不同。帝制中国的品秩位阶,也都是以便于流动、便于晋升的样式设计的。森严的“官本位”等级秩序下,又存在着以择优制、功绩制为基础的活跃社会流动。

林语堂云:“中国完全没有固定的阶级,科举选士使任何人都有上进的机会。”英国人麦高温在这里看到:“在中国,财富与荣誉的获得并不限于某一个特定的阶级,任何身份、地位的人都可以成为一名书生。”耶稣会人文学者马菲在1588年就赞扬中国,科举制下没有世袭贵族,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奠基者,任何称号、官职都不会合法地从上一代传到下一代。汤森认为:“帝国政治制度的政治权威构架基本上是精英主义的。……其理论依据是,某些人由于自己的德行并借助所受的教育而有权行使政治权威;那些不具美德的人则理所当然地被安置在受统治的地位上。”一方面等级森严,另一方面等级又不是遥不可及的,只要肯登攀,从流动机会说又相当“平等”。

科举制构成了一种以文化知识为标准的流动通道。韦伯曾用“神赐魅力”或“巫术性理念”来解释功名,不过在中国人看来没那么神,科举只是一种考试。《宋史》中的北宋官员,有46.1%来自寒族。南宋非官员家族的进士,在1148年占56.3%,在1256年占57.9%。对明清12226名进士的一份统计显示,祖孙三代无任何功名者,占进士的30.2%。这就是说,明清进士中的官贵子弟只是平民的2倍多,而且那些官贵子弟也是过五关斩六将考上来的。这样一种社会流动的规模与速率,相当惊人。为此钱穆先生提出:“我们若为唐以下的中国社会,安立一个它自己应有的名称,则不妨称为‘科举的社会’。”何怀宏先生也为此而揭举“选举社会”的概念。

当然,接受教育、参加考试需要昂贵投资,令穷人处于劣势。不过在这一点上,也许不能苛责中国古代。就是现代社会,高等教育的学费同样让穷人望而生畏,教育与阶层高下仍然有重大相关性,教育依然在复制与强化着社会等级结构,再生产着不平等。学费涨跌10%,就可能影响6.2%的美国学生上大学的选择。在现代法国,农民与工业家、自由职业者上大学的比例,有几十倍的差异。在中国1949—1976年生存取向的高等教育中,管理阶层子代的机会,是体力劳动者子代的4倍;干部子弟成为干部的机会,在1957—1965年是他人的2.94倍,在1966—1977年是他人的4.23倍。反过来说,科举制所促成的社会流动规模,已能与现代社会约略相比了。在教育决定社会地位上,中国的科举时代也与现代社会的特征相近。

也许读者愿意同我们分享与分担这样一个理念:每个人生而平等,他们被造物主赋予了若干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如生命、自由和对幸福的追求。那么,每个人都应得到享受生活的同等权利,每个人都应得到发挥能力的同等机会。而中国人早在公元七八世纪,距今一千二三百年前,就创造了一种无与伦比的考试制度,它给了大多数中国男性这样一个机会:自由投考,通过规范化的程序公平竞争,以知识改变命运。明清的应天府贡院,其号舍多达20646个,可以容纳两万多人同时考试。这是一个世界史上空前绝后的宏伟考场,堪称一个奇迹,中国制度文明留下的奇迹。在人类寻求平等的历程上,中国人也做出了自己的探索与贡献,科举制即在其列。

巨大的流动规模,在相当程度上释放了森严等级所禁锢的社会活力。当然,单一尺度的垂直流动,反过来依然束缚着社会活力。而且单一尺度的竞争,加剧了社会的紧张、竞争与不稳定性,因为有竞争就有成功者,就有失败者,后者就可能成为动乱的渊薮。过于高峻的等级造成了底层的巨大压抑感,强化了他们的叛逆情绪。若用现代尺度衡量,“官本位”下的平等,仍是一种“可变的、流动的不平等”。其解决之道,就是扁平化、多元化,向林立式社会、甚至网络式社会转型。然而这时,将面临现代尺度、西方尺度与中国固有尺度不一致的问题。

若用中国固有尺度衡量,“官本位”不仅天经地义,甚至发展为一种礼制化的社会理想。两千年来,围绕“官本位”,形成了异常复杂精致的规则、秩序、关系、机制。它有自己的运作逻辑,也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如与其他政权做共时性比较的话,那么人民是生活在官僚的管理之下更“好”,还是生活在贵族政权、部落政权、神权政治、军阀政治或财阀政治之下更“好”,还难以骤下定论。毕竟在漫长历史上,这个体制曾支撑了一个伟大的文明,提供了较多的秩序、安定与繁荣。甚至中国文化遗产,也有一大部分是官僚创造的,浩如烟海的四部典籍,大部分是官僚的作品。在做古今的历时性比较时,必须慎重,不能把中西官僚制的差异都看成古今差异。我们在“功能组织”、“身份组织”的二元概念下观察中国官阶,但是否从“身份组织”到“功能组织”就是发展方向,就是“现代化”呢?本书尚不敢骤做判断。什么更“好”,有很不相同价值标准。有人会认为,一个强大的国家是最“好”的。有人会认为,每个人的幸福、自由与平等是最“好”的;也有人会认为,我们民族自己的就是最“好”的。一个社会很难同时满足多个目标,正如一个人不可能样样都强。

在解释现代中国变迁时,大致有“现代化模式”和“社会主义模式”两种模式。二者多少都忽略了中国传统政治体制的历史连续性,中国历史的固有逻辑。1900年的美国人口是7600万,中国人口达4亿,是前者的5倍多。其时中国官吏的数量比美国只多不少,其复杂程度也未必比美国低,但等级管理体制却大异其趣。中国官阶最复杂之时可能是宋朝。宋徽宗时在籍户口约2088万户,人口约11275万,约为20世纪初美国人口的1.5倍。1957年中国人口约6亿,是当时美国的数倍,其30级职务工资制是典型的品位分类,也与美国的职位分类构成两极。中西官僚制度的差异,不是政府规模所决定,甚至不仅仅是“传统—现代”的差异,它也是一种历史与文化的差异。

在探讨中国舆服等级制时,我曾表达了这样的看法:“总之,君尊臣卑、官贵民贱的等级体制,穿越了治乱,穿越了‘变态’,也穿越了‘宗经’、‘复古’的浪漫时代,日益完善、精致,并寄托于新的舆服形式之中了。我们不由得惊叹它非凡的坚韧和顽强,惊叹它利用与损益传统资源、吸收与消化异变因素的强大能力。无论是冕旒,是梁冠、品色,还是顶戴、补服,或其他什么,其背后永远是君—臣—民的三层一元等级结构。即令它的众多构件已经更新,其结构依然故我。那种无与伦比的自我延续和自我更新能力,使两千年呈现为一个‘螺旋形上升’的进程,其间只有治乱,只有‘变态’;却无转型,更无‘变革’。它不断地自我调整与更换构件,不断地自我复制而再获新生。于是我就想起了罗素的名言:‘中国总是一切规律的例外。’并因此而有了一个看法:超越各种‘分期论’、‘变革论’,转而去解析中国历史的‘周期性’和‘连续性’,应成为21世纪中国史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现代化的转型,在1911年终结了帝制时代。1949年中国就重建了中央集权秩序,度过“乱世”只用了不到40年。此后的中国社会分层,呈现为一个三层结构:1000万国家干部处在顶层,3500万国营企业工人在干部之下,两亿农民处在下层。“每个人位于一个等级中,就像站在一层楼梯上,并且很少有机会向上走一级,这种阶梯就是由职务和级别组成的一套职级工资制。几千万干部分为24种不同的工资级别。”至今为止,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仍处于阶层结构的最高层。与西方社会不同,“干部分层是中国社会分层的本位体系,其他的社会分层是依据干部的垂直分层而划分的”;“以干部的级别划分作为社会分层的基础”,“以行政序列为基准划分社会机构”。中国人的阶层意识依然不是以职业来衡量的,而是以权势(及财富)为尺度的。调查显示,干部一直是人们向往的职业,因为“毋庸质疑,干部是最有权的人”。相关的研究结果还有很多,甚至给了外部观察者以深刻印象。显然,学者看到了共同的东西。这仍是一个行政化的社会,管理者的社会,“干部决定一切”的社会。在近年一项社会调查中,61.5%的人认为,“因权力造成的不公平”是当前三种最不公平的现象之一;72.6%的人认为,“当官的人”最容易获得高收入,这是文化、学历或资产选项的两倍。干部、党员在私营企业主中所占比例,也相当可观。

“官本位”的种种表现,是人们所不陌生的。此外又如等级、名号在社会激励上的广泛运用,也属“中国特色”。优秀学生,有校级三好生、区级三好生、市级三好生、全国级三好生之分;优秀教师,有校级优秀教师、市级优秀教师、省级优秀教师、国家级教学名师之分;教师的课程,有校级精品课、省级精品课、国家级精品课之分;各种奖项,有校级奖、省部级奖、国家级奖之分;科研项目,有学校项目、省部级项目、国家级项目之分。这种通过一元化的等级名号来施加社会激励的制度,走出国门就相当罕见,在我们这儿却成了生活的常态。其利弊暂且不论,总之它是古已有之,古代的品爵名位本来就是如此运用的。它深深扎根于传统的制度文化之中。

无论如何,组织资源与文化资源,或说政治资本与教育资本,在当代中国仍是社会竞争的最重要条件;行政化的等级安排,在确认社会身份、塑造社会分层、强化社会控制、施加社会激励、引导社会流动、建立社会认知、沟通社会交流上,依然发挥着重大作用。在“一元化多序列的复式品位结构”上,在“品级、等级与阶级的更大一致性”上,在“政治体制塑造社会形态的巨大能动性”上,中国的古今显示了可观的连续性。而这一点,就是我们提出“制度史观”,并由此去探寻中国史之周期性与连续性的灵感来源。

20世纪80年代,西方出现了对“新公共行政”的探索。就目前看,这个探索似未产生其所预期的效果,也远不足以打破韦伯所预言的“官僚制的铁律”:官僚制是大规模生产下有效分工的一个必然产物,其对社会的控制是不可逆转的,“现时而言,我们可见的乃官僚专政而非工人阶级专政的推进”。而“官僚专政”,在中国是自古已然。又古德纳认为,一个由人文与技术知识分子组成的新阶级正在当代崛起,他们以教育为基础,掌握了文化资本。然而一个文化阶级的存在,在传统中国早就是社会常态了。中国古代的等级制度和等级组织,在其精致性、复杂性上,在其功绩制与流动性上,是富有现代性的。

中国国家经历了它的1.0版,即夏商周的“王国”;经历了它的2.0版,即两千年的官僚帝国。近代以来,中国国家开始向3.0版全面升级换代。度过了短短40年“乱世”,中国就恢复了秩序,并赢得了60年的高速增长。目前正在“中国特色”的独特体制之下,沿自己的道路成功崛起,走向繁荣强大,并将在若干年后加入世界强国的行列。对这个体制的独特性与经济增长的重大相关性,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已提出了各种解释。也有若干国外学者,开始关注中国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并预言中国将拥有一个不同于西方的未来。这些看法至少提示了两点:第一,进一步强化了“中国政治体制在塑造社会面貌上的巨大能动性”的论点;第二,它使上世纪对传统专制官僚政治的一味谴责,显得简单化了,应代之以一种“价值中立”的观察。“封建专制的流毒”被承认,“官本位”的弊端被承认,已被领导者允诺列入解决日程;同时宣布,“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将继续下去。那么,政治改革将继续深化,但基本体制不会动摇。如果改革能令这个体制更扁平一些、更多元化一些,就会有更多社会活力被释放出来。在一点上,执著追求自由、平等、民主的那部分公众,将是最大推动力。同时在尚可展望的未来几十年中,它仍将是同一版本的升级换代,“一元化多序列的复式结构”将持续下去。一个不同于西方的未来中国,已展现了现实的可能性,“路径依赖”似已形成。

诺思提醒人们:“路径依赖性意味着历史是重要的。如果不回顾制度的渐进演化,我们就不可能理解当今的选择。”在升级换代、各项性能全面提升之后,未来中国国家的3.0版会是什么样子呢?尚不能确知。我们只是推断,四千年的文明、两千年的集权官僚等级制似是遥远的过去,实际却将在宏观层次与长时段上,展示其深远影响与巨大历史惯性。在这时候,有两种可以同时持有、但必须区分开来的态度:观察者的态度与参与者的态度。作为观察者,就应尽可能地排除主观偏好,纯客观地体察历史与未来,不让任何个人的期望、选择干扰了分析与判断。而作为参与者就不同了,由于社会变迁是众多分力之“合力”,而且“合力”是未知的,所以作为分力之一,每个人都有选择方向的权利。因为这时你不是在旁观天平的指针,而是在把砝码置于你所选择的一侧,以改变平衡。那么请你坚守一己的选择与期望。正如罗新先生所说:“未来也许并不完全是我们所期望的那个样子,但是,如果没有我们投入其中的那些期望和努力,这未来就会是另一个样子,是我们更加无法接受的样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人民讨厌“阿里味儿”,山姆不要变成另一个阿里

人民讨厌“阿里味儿”,山姆不要变成另一个阿里

超先声
2025-11-04 17:40:42
缅甸突袭KK园区后爆“招聘潮”,有人被7万美元转卖

缅甸突袭KK园区后爆“招聘潮”,有人被7万美元转卖

红星新闻
2025-11-05 13:06:13
上海申花1-3负柔佛新山,媒体质疑黑哨,关系恶化引讨论

上海申花1-3负柔佛新山,媒体质疑黑哨,关系恶化引讨论

老贃是个手艺人
2025-11-06 00:03:08
港星爆料惊人:曾志伟重返TVB并非救亡而是复仇

港星爆料惊人:曾志伟重返TVB并非救亡而是复仇

橙星文娱
2025-11-05 23:31:11
世人都说蒋碧薇当30年情妇不堪,女儿却说:我母亲更不堪

世人都说蒋碧薇当30年情妇不堪,女儿却说:我母亲更不堪

宅家伍菇凉
2025-11-04 16:04:27
云南教育反腐三连炸!3名校长接连落马,全国课改名校长翻车

云南教育反腐三连炸!3名校长接连落马,全国课改名校长翻车

户外阿毽
2025-11-06 00:20:05
西伯利亚有多可怕?零下73度,千斤存粮百罐腌菜,砍柴一个月才行

西伯利亚有多可怕?零下73度,千斤存粮百罐腌菜,砍柴一个月才行

霁寒飘雪
2025-11-04 09:19:58
人生有三大忌讳:有财而无权(胡雪岩、沈万三等)、妻美而家贫

人生有三大忌讳:有财而无权(胡雪岩、沈万三等)、妻美而家贫

忠于法纪
2025-11-04 21:43:09
华为Mate 80系列到货情况曝光 标准版占4成 价格实惠

华为Mate 80系列到货情况曝光 标准版占4成 价格实惠

手机中国
2025-11-05 09:24:11
杨幂,166CM的小体格,却有这么丰满的身材!

杨幂,166CM的小体格,却有这么丰满的身材!

小椰的奶奶
2025-10-12 00:58:02
此女只应天上有,人间只有此一人,真的漂亮,而且很媚,媚而不俗

此女只应天上有,人间只有此一人,真的漂亮,而且很媚,媚而不俗

乡野小珥
2025-10-19 14:41:29
新华视点|“村字号”频闪光,“土味”浪潮魅力何在?

新华视点|“村字号”频闪光,“土味”浪潮魅力何在?

新华社
2025-11-05 15:35:29
手里有多少存款能超过我国98%的家庭?超了这个数,你就是佼佼者

手里有多少存款能超过我国98%的家庭?超了这个数,你就是佼佼者

趣味萌宠的日常
2025-11-04 13:43:48
张柏芝的儿子谢振轩长得好帅,五官棱角分明,颜值超过爸爸谢霆锋

张柏芝的儿子谢振轩长得好帅,五官棱角分明,颜值超过爸爸谢霆锋

郑丁嘉话
2025-10-29 09:22:22
刚到江西,有5个问题问下江西人,费尽脑汁没想清楚,尤其是喝酒

刚到江西,有5个问题问下江西人,费尽脑汁没想清楚,尤其是喝酒

涛哥美食汇
2025-11-04 09:41:54
她是我国第一位女副总理,1998年退休后,为何只享受厅级待遇

她是我国第一位女副总理,1998年退休后,为何只享受厅级待遇

记录百姓故事
2025-11-04 11:19:56
必须买!30岁后卫成齐沃麾下全能保证,1300万英镑价格堪称白菜价

必须买!30岁后卫成齐沃麾下全能保证,1300万英镑价格堪称白菜价

里芃芃体育
2025-11-06 00:15:03
个贷不良批转火爆,今年成交或超2000亿元,转让机构受益良多

个贷不良批转火爆,今年成交或超2000亿元,转让机构受益良多

财联社
2025-11-05 16:26:05
贝克汉姆正式封爵!维多利亚携全家盛装庆贺,好大儿和儿媳依然不给面子没来!

贝克汉姆正式封爵!维多利亚携全家盛装庆贺,好大儿和儿媳依然不给面子没来!

英国报姐
2025-11-05 21:37:20
“只要我还在当总统,就没人敢武力收台”,特朗普:中方清楚后果

“只要我还在当总统,就没人敢武力收台”,特朗普:中方清楚后果

影孖看世界
2025-11-04 18:37:17
2025-11-06 03:27:00
尚曦读史 incentive-icons
尚曦读史
读书、思考、文化、史学,本号主要推送近现代史领域文、史、哲、政、法等方面优秀文章。
27870文章数 12130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头条要闻

俄士兵连遭乌军7架无人机袭击奇迹生还 视频披露

头条要闻

俄士兵连遭乌军7架无人机袭击奇迹生还 视频披露

体育要闻

赢下皇马,会是利物浦的转折点吗?

娱乐要闻

港星林尚武突发心脏病去世

财经要闻

事关加快建设金融强国 中央金融办发声

科技要闻

大转弯!特朗普再提名马斯克盟友任NASA局长

汽车要闻

智己LS9入局"9系"混战 全尺寸SUV市场迎来新变量

态度原创

亲子
艺术
家居
数码
公开课

亲子要闻

孩子夹腿触摸自己不一定都是坏事,但这种情况除外!

艺术要闻

一眼摄魂的魔术手:泰国画师 Razaras 的作品唯美圣洁!自带发光特效!

家居要闻

别样府院 畅享诗意生活

数码要闻

小米POCO X1平板现身Geekbench 搭载骁龙7+ Gen 3

公开课

李玫瑾:为什么性格比能力更重要?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