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位家长最近有点懵:孩子兴冲冲地从水果店扛回一根甘蔗,结账时却刷了91.35元。平日里三四十块就能买一大车的甘蔗,怎么突然贵得像奢侈品?更让人困惑的是,咬一口,甜度、口感,跟菜市场那根没太大区别。
商家解释说,这是云南西双版纳的绿皮甘蔗,每斤9.9元,整根九斤重,明码标价。听起来合理,可心里还是堵得慌——我们到底是为“稀有品种”买单,还是为一场精心包装的消费幻觉付了钱?
这根甘蔗,让我想起几年前风靡一时的“阳光玫瑰”。刚进中国时,一串卖到150元,被称为“葡萄界的爱马仕”。有人贴上日本“晴王”标签,把国产果炒出十倍溢价。可短短几年,全国遍地开花,亩产翻十倍,超市特价2.98元一斤,连果农都摇头:“现在吃的是糖精泡的吗?”
 ![]()
阳光玫瑰从神坛跌落,不是因为不好吃了,而是大家突然发现:原来贵,不一定等于好。
而五常大米却稳坐高端十年不倒。30元一斤,照样有人抢。为什么?因为它有地理标志、有溯源系统、有统一标准。你买的不只是米,是一套看得见的信任。
这背后,藏着我们每个人都在经历的心理游戏。
经济学家叫它“价格-质量启发式”——当分不清好坏时,我们就默认:贵的就是好的。
超市里两颗车厘子,大小颜色几乎一样,一颗80元,一颗30元,你会觉得贵的更甜。这不是味觉问题,是大脑偷懒。
商家太懂了。
他们用“云南特供”“限量采摘”“软嫩无渣”当关键词,给你植入一个锚点:这不是普通的甘蔗,是热带雨林的馈赠。你付的91元,三分是成本,七分是想象。
可当想象落空,信任也就碎了。
我们不抗拒溢价,我们抗拒的是“你以为我们看不懂”。
下次再遇到天价水果,不妨先问一句:它贵得有底气,还是我被说服得够快?
别急着扫码,可以试试摸一摸、闻一闻、问一句产地和标准。
真正的品质,经得起追问,也配得上价格。
毕竟,我们买的从来都不是水果本身,而是对自己生活的一份交代。
愿你我都能在琳琅满目的货架前,少一点冲动,多一点清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