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三年挣了102万,不是靠运气,是靠把外卖骑手这行,干成了“城市物流CEO”。
![]()
他不是在送餐,是在优化路径、调度资源、管理订单流。别人接3单,他接12单;别人等红灯发呆,他在算哪条小路能省下90秒;别人只盯着平台派单,他同时开着三个App,像操盘手一样在算法缝隙里找机会。
![]()
这不是体力活,是高密度的动态博弈。上海骑手月均收入八千五,他月入四万,听起来像神话。但真相是,他早就不只是“骑手”了。他熟悉每个小区的电梯使用时间,知道哪家店出餐快、哪家店喜欢多加一份饭,甚至能预判暴雨天哪个商圈会爆单。他和商家的关系,不是“顾客与服务者”,而是“协同作战的合伙人”。他懂平台算法的逻辑,不是对抗,是利用。就像下棋,别人只看一步,他看了五步。但2024年3月,规则变了。平台强制骑手每天工作不超过10小时,每周必须休息一天。这不是温情,是成本控制。当“用命换钱”的模式被制度封堵,陈思的收入天花板,自然会下压。他不能再靠18小时连轴转堆出四万块了。
![]()
真正的竞争力,开始从“时间长度”转向“效率密度”。他早就看懂了这一点。2024年4月,他一边继续送单,一边在筹备自己的餐饮小店。不是突然转型,而是早有布局。他送了三年餐,看遍了2000多个订单背后的消费偏好:年轻人爱喝冰美式配炸鸡,宝妈凌晨下单的是婴儿辅食,加班族深夜点的永远是热汤面。这些不是数据,是生意的种子。
![]()
他要开的,不是一家普通餐厅,而是一个“基于真实需求的微型餐饮实验室”。他的故事,不是“底层逆袭”的鸡汤,而是一场零工经济下的自我觉醒。外卖平台给了他入口,但他没把自己变成系统里的一个齿轮,而是用这个入口,观察了整座城市的运转脉络。
![]()
他看清了:真正的财富,不在平台给的单价,而在你能不能把“送餐”这件事,拆解成可复制的商业模型。现在,越来越多骑手开始做同样的事:有人拍短视频教人如何高效接单,有人组建区域配送联盟,有人靠积累的客户资源做社区团购。他们不是在打工,是在用平台当跳板,练出一套属于自己的“城市生存操作系统”。但代价,也真实得吓人。上海医师协会2024年数据显示,年收入超15万的骑手,腰椎和膝关节病变概率是普通人的三到四倍。
![]()
陈思的膝盖,已经打了两次封闭针。他不说,但每天早上贴膏药的动作,比点开App还熟练。他不是英雄,也不是受害者。他是一个在系统裂缝里,用极致效率和清醒认知,为自己撕开一条生路的人。
![]()
当平台开始限制时间,当“拼体力”不再划算,未来的高收入骑手,一定是那些能把“送餐”变成“信息收集+关系运营+本地服务”的人。他们不再靠多接单,而是靠多懂人。
![]()
陈思的下一步,不是开一家店,而是验证一个假设:在城市最底层的流动岗位上,能不能长出真正可持续的个体经济?他还没成功,但已经证明了一件事:你不必等老板给你机会,你也可以在别人眼里“没前途”的岗位里,亲手造出属于自己的机会。他还在送餐,但送的,已经不只是饭。是未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