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深媒体人王勤伯在社交媒体上发表犀利观点,矛头直指中国足球界长期存在的退役球员直接转型教练的现象。他直言不讳地批评道:“中国足球这种退役球员做教练的模式,是一种恶俗的圈子文化,绝不可能诞生优秀本土教练!”
这一观点引发了对中国足球教练选拔机制的新一轮讨论。王勤伯认为,球员、教练和裁判员都需要在赛事系统中涌现,而中国足球需要敞开大门,让敢于钻研和创新的草根教练有机会和退役球员竞争。
圈子文化,中国足球教练选拔的痼疾
王勤伯对中国足球教练选拔机制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他指出,当前中国足球教练选拔存在着封闭化的倾向,退役球员几乎垄断了成为教练的路径,这种模式被他称为“恶俗的圈子文化”。
在这种文化下,教练岗位似乎成了退役球员的一种特权或默认出路。
面对网友“草根教练在自己当球员时是否脑子更平庸”的质疑,王勤伯回应称:“欧洲一大堆草根出身的名帅,你可以去问问他们没成为职业球员是不是因为脑子平庸。”
他特别提到瑞典超级联赛新科冠军“村队”米亚尔比的例子,指出当今世界足球发展趋势是越来越多的非职业足球人士进入足球领域。这种趋势与中国足球现状形成鲜明对比。
从赛场到职场,退役球员转型的挑战
前大连实德球员赵明剑曾在直播中坦言:“当教练?这个一点想法都没有,我没有啥文化,语言表达能力有限,真当不了教练。”这番直言不讳的表白,道出了大多数国内球员面临的现实困境。
足球教练工作不仅需要足球智商,还需要情商、不断学习的能力以及对不同足球理念的理解能力。赵明剑的坦诚表明,他对自己有着清醒的认识,也反映了国内球员在文化素质方面的普遍短板。
国内球员在年轻时光顾着训练,没有学习多少文化知识,这成为他们退役后担任教练时的一个普遍短板。以国内球员的综合素质来看,估计90%以上的国内退役球员似乎都不适合当教练。
这一现象与国家体育总局推出的“雏鹰计划”形成鲜明对比。该计划旨在帮助优秀运动员转型为教练员,解决从“自己懂”到“让你懂”的能力断层问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