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们体检完,会收到一份健康体检报告。图/IC photo
伴随居民健康意识提升,我国健康体检需求持续增长,商业体检机构应运而生并发展壮大。然而,据《人民日报》报道,随着个别负面事件的曝光,与商业体检相关的一些问题浮出水面:诱导消费、过度检查、漏诊误诊、售后缺位……如何规范行业秩序、筑牢健康体检防线,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
目前体检行业存在的一些乱象,已严重影响到行业的集体声誉。从报道来看,乱设体检套餐、搞全面检查现象最为突出,部分体检机构利用民众对疑难病症的恐惧心理,大力推广基因检测、肿瘤标志物检测、PET—CT等检测项目,不仅价格昂贵,而且实际意义微乎其微。
此外,一些体检机构还存在资质不全等现象,以及部分医生操作不规范,导致检查结果不准确。还有机构为了降低成本,使用过期检测试剂或不合格设备,严重影响到体检质量。
缺乏检后服务,也是体检面临的突出问题。除了体检时的健康评估与诊断,以及因指标异常需要复查之外,体检者和体检医生之间通常再无联系。多数商业体检机构仅提供一份检测结果报告,忽视个体化健康风险评估和干预指导,更难以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健康管理方案。
这种“交报告即结束”的服务模式,导致体检指标得不到动态解读,更谈不上跟踪观察。近年来发生多起体检漏诊纠纷,甚至出现“体检正常不久发现患癌”等现象,都与商业体检多停留在“一次性交易”上有很大关系。
体检的核心价值,在于实现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当体检成为“一次性交易”,“三早”所涵盖的整个过程就会被人为割裂。
只有让系统性服务贯穿体检全流程,从检前科学制定套餐、避免诱导过度检查,到检中规范操作、确保结果准确,再到检后提供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跟踪随访干预效果,每个过程均环环相扣,才能发挥出全过程健康干预的作用,让体检能够真正成为保障健康的“第一道防线”。
商业体检告别“一次性交易”,重在完善管理规则。目前,我国在商业体检领域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有些法律条文为多年前制订。比如《健康体检管理暂行规定》于2009年制订,部分内容难以适应当前的形势,尤其对于体检机构的准入标准、质量监管等方面的规定不够明晰。
因此,不妨加快制订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体检机构的责任和义务,规范其经营行为。体检机构内部也应建立健全管理体系,加强对服务过程的管理。
另外,目前医院的技术规范门类十分完善,相比之下,商业体检机构的技术规范仍十分缺乏。
比如,医生在医院检查,会受到检查阳性率、检查费用占比等指标和项目适应症等严格约束,商业体检机构则普遍没有这类指标约束。再加上体检服务对象名义上是健康人,超适应症做PET—CT等高收费项目,就会让一些医生变得心安理得。
而在检查设备维护、操作流程等方面,体检机构也缺乏必要的制约。所以,完善体检技术规范,并实施严格监管,才能尽快将商业体检纳入规范化发展的轨道。
总之,商业体检缺乏检后服务,或许符合过去重诊疗轻预防的疾病观,却与疾病全过程干预的现代观念格格不入。
健康观念的更新、医疗模式的转变、医疗保障的持续提升等,均需要体检行业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将“一次性交易”升级成全链条、系统性服务,更好地发挥体检在疾病预防和健康管理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编辑 / 徐秋颖
校对 / 付春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