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5年10月,四中全会与十五五规划建议相继出台,养老金议题再次成为焦点。
官方数据显示,全国企业退休职工人均养老金约3600元,而城乡居民仅为246元,二者相差超过十倍。
为何差距如此悬殊?未来的改革走向何方?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编辑:口蘑
同是一个国,养老差十倍
张阿姨今年65岁,住在河北农村,每月领着245元的养老金,这点钱说多不多,但买菜的钱总算有了着落!
而在千里之外的北京,同龄的李叔叔,同样是退休在家,每月却能拿到3600多元,足够他和老伴过个舒心的晚年。
一道无形的墙,就这样隔开了同城不同命的老人们,这不是个例,而是全国1.7亿多城乡居民养老金领取者面临的共同现实。
人不多,钱不少,这就是当前养老金制度最真实的写照,一边是职工养老金的稳步增长,另一边是居民养老金的缓慢爬行。
![]()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这种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有扩大的趋势,这已经成为社会保障体系的一块心病。
问题的根源在于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城市有单位保障,农村靠家庭养老,这种历史形成的差异,至今仍在深刻影响着今天的养老金分配格局。
更重要的是,这种差距不仅仅是数字上的差异,更是尊严感的落差,是晚年生活质量的天壤之别,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公平正义。
不少农村老人坦言,他们不奢求和城里人一样多,只希望每月能涨到300元以上,这样生病时就敢走进医院了。
![]()
这种朴素的愿望,拷问着我们的制度设计,也推动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毕竟让每位老人都能安享晚年,是一个文明社会最基本的底线!
中央显然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从十五五规划建议到四中全会公报,都把“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放在了突出位置。
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的调整,更是一种价值导向的转变,标志着我国养老金制度正在从“有没有”向“好不好”的历史性跨越。
万亿基金蓄水池,改革底气足
要让水流到最干涸的地方,首先得保证水库里有足够的水,我国的养老金蓄水池,不仅水量充沛,而且还在持续增长。
根据人社部最新数据,截至2025年9月底,全国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0.74亿人,累计结余高达9.85万亿元,这是什么概念?
![]()
相当于全国每人平均可以支持近1万元的养老金支出,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累计结余也达到5.8万亿元,同比还增长了8.2%!
更让人放心的是,这笔钱不是躺在那里睡大觉,而是通过专业机构进行投资运营,连续八年实现了正收益,2024年的投资收益率更是超过了5%。
除了基金自身的增值,国家还在持续给这个蓄水池注水,划转的国有资本总规模已经超过2.6万亿元,这些钱将持续用于补充养老金。
可以说,养老金的“钱袋子”不仅现在鼓,而且未来也有保障,这就为提高城乡居民养老金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当然光有钱还不够,还得有科学的调配机制,过去各地的养老基金就像一个个独立的小池子,有的地方水多,有的地方水少。
全国统筹制度就像打通了所有池子之间的水道,让资金能够更加灵活地调度,确保每个退休人员都能按时足额领到养老金。
![]()
值得一提的是,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率也在不断提升,这部分过去常被忽视的群体,现在已经被纳入政策重点,他们的加入不仅扩大了覆盖面,也为基金健康运行注入了新的活力。
所有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养老金改革的底气,这不是空喊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制度优势和物质保障!
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中央才敢于提出“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的承诺,这份承诺,有数据支撑,有机制保障,更有长远规划。
2025年前三季度,全国GDP同比增长5.1%,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上涨4.9%,这些核心数据,直接支持了养老金“物价+工资”联动的调整机制。
经济稳中有进,政策持续推进,养老金上涨已经成为一种“新常态”,问题不再是“涨不涨”,而是“怎么涨更合理”!
![]()
提低控高不是劫富济贫
当“涨”成为共识后,“怎么涨”就成了新的焦点,一种被称为“提低控高”的改革思路正在形成,但这三个字也引发了不少争议。
有人担心这是不是搞平均主义,是不是要“劫富济贫”?其实,这种理解有偏差,提低控高不是要压低高收入者的养老金,而是要合理控制增幅。
专家打了个很形象的比方,这就像调节水温,不是要把热水变凉,而是让冷水也能热起来,最终达到一个相对舒适的温度。
每月多几十块,对城里人可能就是一顿饭钱,但对农村老人却能换一个月的安心,这种获得感是完全不同的。
一位退休职工说得很实在:“我理解要照顾农村老人,但能不能别一刀切?我们辛苦一辈子,退休金也不算高啊!”
![]()
这种声音很真实,也代表了部分城镇退休人员的心声,他们担心自己的利益受损,这种担忧完全可以理解。
所以改革需要智慧,更需要平衡,既要照顾弱势群体,又不能挫伤参保积极性,这是一个需要精心设计的系统工程。
从目前透露的信息看,改革可能会采取“小步慢走、分类施策”的方式,不会搞“一刀切”,更不会简单粗暴地“劫富济贫”。
江苏、浙江这些经济发达地区,已经在中央基础上进行了额外的提高,这种差异化探索为全国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
![]()
可以预见,未来的养老金调整将更加精准化、个性化,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涨幅可能会有所区别,但这正是制度成熟的体现。
改革的目的不是制造新的不公平,而是通过更加科学的制度设计,逐步实现更加公平的养老金分配格局,让每个老人都能体面养老。
这个过程中,争议和讨论是正常的,关键是要让所有人都能看到改革的诚意,感受到改革带来的实惠,这样才能凝聚共识,推动改革向前。
养老金改革不是零和游戏,而是一个如何把蛋糕分得更合理的智慧题,考验的是治理能力,体现的是执政理念!
让每个老人都有尊严地养老
让我们再回到张阿姨,她期待的其实很简单,每个月能多涨几十元,这样就能买点肉吃,给孙子买点零食,生病时也敢走进医院大门。
她的愿望很小,但意义很大,这不仅是物质层面的改善,更是尊严感的提升,是一个老人最基本的体面和底气。
![]()
养老金改革,说到底是为了让每个老人都能有尊严地养老,这个“尊严”,不是抽象的大词,是具体的生活质量,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感。
当一位农村老人不再为每月几百块钱发愁,当一位城镇退休人员感到自己的付出得到了合理回报,当所有人都对未来有稳定的预期,这就是改革的成功。
中国的养老金改革,正在为全球应对老龄化挑战提供一个新的方案,西方福利国家面临财政危机难以为继,很多发展中国家覆盖面严重不足。
而中国走出了一条不同的路,在坚持做大蛋糕的同时,更加注重分好蛋糕,通过制度创新来实现更加公平可持续的保障。
这种探索的意义,已经超越了一个国家的范畴,它是在为人类社会如何应对老龄化挑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当然,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从人均246元涨到500元的目标,还需要时间和努力。
![]()
但方向已经明确,路径已经清晰,重要的是,我们已经在这条正确的道路上稳步前行,每一步都走得踏实而坚定。
随着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完善、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的深化,以及延迟退休等配套改革的推进,一个多层次、可持续的养老保障体系正在形成。
这场深刻的变革背后,是中央对14亿人民“老有所养”的庄严承诺,更是共同富裕道路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养老金调整从来不是简单的数字游戏,而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在“十五五”新征程上,让每一位老年人都能享有尊严、安康的晚年生活。
这不仅是经济发展的成果共享,更是制度文明的生动体现,是一个负责任大国对人民的郑重承诺!
![]()
结语
养老金改革,关键在“公平”二字,不在“数字”本身。
“提低控高”不是终点,而是迈向精准化、可持续养老保障的新起点。
在这场关乎每个人的改革中,你最期待怎样的变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