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贵州思南一个偏僻的小村庄迎来了一个传奇人物归乡。
他曾是被俘的志愿军,战后,他辗转来到阿根廷,经过多年打拼成为巨富。
他不仅拥有60万亩土地,还娶了总统的妹妹。
他究竟是怎样一步步走出战俘营的阴影,又如何在异国打拼成为巨富的?
![]()
战俘生涯
1926年春,贵州思南县许家坝,程家长房喜迎长子,命名“立人”,取“立身为人”之意。
程家在当地做药材生意,财势可观,家风严谨,父母对子女教育极为重视。
程立人自幼聪明过人,识字早,记性强,尤其在外语方面展露出惊人天赋。
到了青年时期,他考入四川一所大学的外语系,主修西班牙语,辅修英语与法语。
![]()
1949年夏天,他顺利毕业,本以为凭一口流利的外语能进使馆、做翻译。
但当时战火未熄,为了活命,他硬着头皮投了国民党的部队,在第九十五军中做了基层通信官。
同年冬天,西南战事逆转,九十五军在成都宣布起义,整编为解放军第六十军。
程立人自进部队以来,就从未上过前线,所以他没有任何思想挣扎就接受了自己的新身份。
1951年,朝鲜战局愈演愈烈,程立人随第六十军调入志愿军序列,踏入朝鲜战场。
![]()
战争的残酷远超他的预期,程立人没有逃避,也没有贪生怕死,他做的最多的,是替部队翻译缴获的敌军情报,以及处理伤员名册。
在一次突围战中,程立人随部队被美军包围,他身处通信车中,来不及撤退,最终被美军俘虏,送往巨济岛战俘营,编号为第86号。
美军原以为用糖衣炮弹和强制宣传能轻松瓦解志愿军战士的斗志,谁知迎来的却是拒绝合作、集体绝食、甚至暴力抗争。
程立人因语言能力出众,被美军指派为“文化教员”,负责在营中讲授英语课程,他不愿意,但无法拒绝。
![]()
艰难求生
1953年,中美在板门店达成停战协议,朝鲜战场上的硝烟终于散去,而巨济岛上的战俘们,等待的日子也终于迎来了终点。
程立人此刻面临另一个极其残酷的选择:回大陆,去台湾,或是被送往第三国。
他并非不渴望归来,而是不敢,自己“文化教员”的身份早已成为无法洗清的烙印。
去台湾?那是他更不能接受的事,于是,程立人在“去向”一栏,郑重地写下了:“第三国印度。”
![]()
飞机落地新德里那天,程立人和十多位同样选择“中立国”的战俘走下舷梯,没人欢迎他们,也没人期待他们。
印度对他而言,既陌生又绝望,语言上他并不吃力,英语甚至成为他在异国维生的唯一资本。
可现实却十分残酷,他试图在德里找一份翻译的工作,但“战俘”的身份始终如影随形。
每当有人问起他来自何方、经历了什么,他只能支吾着笑,不肯多说半句。
![]()
毕竟,“被美军俘虏”、“不敢回国”、“流落印度”,这三重标签足以让他成为众人眼中的异类。
最初的日子里,他靠在贫民区教孩子们简单的英文为生,酬劳是一些硬币与干粮。
他租住在一间潮湿逼仄的屋子里,地板是泥土,房顶用帆布搭成,每逢暴雨便漏得一塌糊涂。邻居们多是达利特出身的劳工,看他是外来者,也不亲近。
他靠微薄的收入维持生计,背着装满破旧皮鞋的麻袋穿梭于德里的街头,坐在街角,用锥子和线修补那些没人再愿意穿的鞋子。
![]()
1955年的一个初夏,港口招募海员,条件是懂英语、能吃苦。
程立人听到消息时,正蹲在街边缝鞋,他连鞋也不管了,立刻跑去报名。
那一次,他没有写“曾为战俘”,也没有提“来自中国”,只递上一张写着英文、法文与西语测试满分的纸条,果然,他被录取了。
海员的工作干了没多久,他就起了离开印度的念头,于是,那年他坐上了那艘前往阿根廷的货船。
![]()
命运重启
1956年,程立人抵达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港口。
他靠着自己的语言优势,很快在唐人街一家华人珠宝店找到一份当店员的工作。
珠宝店的老板姓林,是广东台山人,早年偷渡来阿根廷,从摆地摊做起,如今已经开起三家门店。
老板最初对程立人并不看好,嫌他瘦、话少、也不会讨喜。
![]()
可几天之后,程立人用流利的西语跟一位挑剔的本地老太太聊得热火朝天,还成功卖出一条玛瑙项链。
这一下,林老板眼睛亮了,开始让他去跑外贸订单、跟进采购货源,逐步接触更多的珠宝生意。
程立人没有辜负老板的信任,他发现当地有一种叫红纹石的矿石,具有很高的观赏和收藏价值。
这种红纹石在当地并不起眼,但他想起,印度人最钟爱红色的宝石。
于是,他一边打听行情,一边请人代为寻找红纹石原石,再由自己亲自抛光、切割、设计,最终打造成独一无二的饰品。
![]()
他的第一批红纹石首饰在印度的一场珠宝展上亮相,立即吸引了当地女性的注意。
他为这种红纹石取名为“玫瑰之泪”,这种浪漫的命名方式,加上限量手工打造,很快就打开了市场。
起初他只是赚点小钱,用来养活自己,但很快,他意识到,这种生意有极大的利润空间。
他一边继续维持珠宝店的日常工作,一边在背后默默运作一条跨国“珠宝倒卖链”。
![]()
短短三年,程立人已经积累了人生第一桶金。
他没有像其他华人那样将钱存入银行,而是直接买下了一家濒临倒闭的珠宝小作坊,招了几个会雕刻工艺的犹太裔手艺人,开始建立自己的珠宝品牌。
他将品牌命名为“Liren”,意为“美人之饰”,也寓意“立人自立”,品牌逐渐站稳脚跟之后,程立人开始尝试更大规模的扩张。
他租下郊区一整块旧厂房改建为宝石加工厂,并在南美多个城市设立了代理点,到1965年,他旗下品牌的年销售额突破百万元比索。
![]()
可他并未止步于此,珠宝行业的资本流动非常不稳定,一旦市场行情变化或原石断供,便容易出现断层。
程立人将赚来的部分利润投向了郊区牧场的土地拍卖,他用低价买下了大批荒地,并雇佣当地牧民进行牛羊放养。
凭借他精细的财务管理与对市场的准确判断,牧场经营渐入佳境。
![]()
再后来,他索性成立了自己的畜牧公司,主打“天然无污染饲养”的本地品牌,供货给首都高端餐厅和出口企业。
到了七十年代,他已经在布宜诺斯艾利斯拥有两栋写字楼、四家珠宝门店、三个珠宝加工厂和两片总面积超过60万亩的牧场。
而此时的他,虽然仍然独身,却在一场慈善拍卖会上,与一位身份显赫的女士不期而遇。
![]()
总统妹夫
1972年春,正值布宜诺斯艾利斯一年中最浪漫的季节,一场以“促进拉中文化交流”为主题的慈善拍卖会在总统府旁的国家艺术中心举行。
程立人受邀出席,他不是作为一名商人,而是作为推动中阿文化经贸合作的代表发言人。
正是在那次拍卖会上,他与她第一次相遇,她叫克里斯蒂娜,时任总统劳尔·里卡多·阿方辛的妹妹,是政坛公认的“文化大使”。
那天,她正是作为主办人之一主持拍卖活动。
![]()
程立人一登台致辞,便用一口地道的西班牙语加法语开场,引得满场掌声。
克里斯蒂娜在幕后听得入神,不禁回头望向发言人席,向秘书低声问:“他是谁?”
秘书答道:“程立人,‘Liren珠宝’创始人。”
那天的晚宴上,两人坐在相邻的餐桌,谈论起印度德里的红堡与拉贾斯坦邦的宝石集市。
他们从文学谈到艺术,从亚洲风物聊到政治变革,晚宴结束后,克里斯蒂娜主动留下了名片。
![]()
此后,两人频频往来,虽在公众场合保持得体距离,但彼此心意早已暗生。
1974年,克里斯蒂娜开始淡出公开政治场合,而与程立人的交往则越发密切。
一年后,两人低调举行婚礼,地点不是总统府,而是布市郊外一座被蓝花楹环绕的小教堂。
婚后,程立人并未退出商界,反而开始涉足慈善与文化事业。
他资助开设中文学校,为中国移民子女提供双语教育;他推动建立“中阿文化基金”,资助来自中国的青年艺术家来南美交流创作。
![]()
他的名字,开始频频出现在阿根廷的政治文化领域,政府授予他“金棕榈勋章”,以表彰他对多元文化融合的卓越贡献。
可无论身处怎样的高位,他从未忘记过贵州思南的老家,1986年,他带着夫人克里斯蒂娜,踏上了返回故土的旅途。
车队驶入思南县许家坝,沿途老百姓自发迎接,鞭炮声连绵不绝,红旗迎风招展。
程立人走进早已坍塌的祖屋,轻轻摸着墙角的一块青砖,自言自语:“三十年了,我终于回来了。”
此后,他捐资修建学校、医院和敬老院,为家乡修通第一条柏油路,成立“立人教育基金”,资助上百位贫困学子圆梦大学。
![]()
在贵州,他不再是“总统妹夫”,也不再是“红纹石大王”,他只是一位从异乡归来的游子,而他的传奇并也没有因归来而终结,反而在那之后,愈发熠熠生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