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趟清远连州行,让对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促使我深入了解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 古语用“北接九嶷,南连衡岳,其清粹秀爽之气,钟为胜概贤杰继出。”非常精准勾勒出连州的地理形胜与人文底蕴。连州这座横亘粤湘桂三地的古城,自西汉立县至今已逾两千二百年,其城池变迁不仅镌刻着朝代更迭的印记,更见证了岭南与中原文化的交融共生。
![]()
连州的城邑历史早在西汉便已开启,当时称桂阳县,治所设在“鸬鹚嘴”(今连州镇城北村),有星子河与东陂河环绕护城,虽利于防御却地势低洼,常年受洪水侵扰,百姓苦不堪言 。直到南朝刘宋时期,这片土地才迎来城池建设的真正开端。宋初先将始兴郡更名广兴郡,后析出小桂郡,郡治仍设于桂阳县。元徽年间,本土籍刺史邓鲁挺身而出,承载着百姓的迁城夙愿,将城址选在湟水东岸的临河高地,主持修筑了第一座土城,这便是连州内城的雏形 。
![]()
这座初始的土城呈龟形,寓意着稳固长久,开设了熙仁、化俗、熙平、熙安、临湟五座城门,奠定了连州城的基本格局。邓鲁不仅筑城,还规划里巷、开凿濠沟,使新城初具规模,此后隋代的熙平郡治、唐代的连州州城均延续此址,直至当代仍为地方政务核心区域 。这位筑城始祖深受百姓拥戴,死后被追赠司徒,民众为其立庙祭祀,其后人更是繁衍四方,名人辈出。
![]()
隋代是连州行政建制的重要转折点。开皇九年(589年)隋灭南陈后,于次年废郡设州,正式定名“连州”,管辖桂阳、广泽两县,“连州”之名自此登上历史舞台。不过这种建制仅维持了十五年,大业元年(605年)又改称熙平郡。唐代的连州历经数次名称更迭,武德四年(621年)复设连州,天宝元年(742年)改为连山郡,乾元元年(758年)再次恢复连州之名,辖境稳定为桂阳、阳山、连山三县,成为粤北重要的行政中心 。
![]()
北宋时期,连州城遭遇战乱考验。皇祐四年,侬智高叛乱波及此地,城郭受损严重,知州随即依南朝内城旧址重建城池。此后治平、开禧年间又多次修缮,确保了城池的防御功能。元代政权更迭中,连州的行政地位起伏较大,至元十七年(1280年)升格为连州路总管府,两年后却将州治迁往连山县,自身降为仅辖一县的散州,而原属的桂阳县则升格为桂阳州,管辖桂阳、阳山两县,这种格局持续近百年。
![]()
明代是连州城池大规模改造的黄金时期。洪武初年行政建制频繁调整,桂阳州先并入连州,后连州又一度并入连山县,最终在洪武十四年(1381年)稳定为辖连山、阳山两县的州治。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千户刘俊主持了关键性的城建工程,将沿用数百年的旧土城改建为砖城,同时修筑外城土垣,使城池防御能力大幅提升。到天顺年间,副都御史陈濂沿着旧土垣旧址加固扩建外城,其范围从翠峰寺东南延伸至内城东北隅,形成了内外城格局。此时的内城周长五百四十八丈,保留三门并更名:南门迎薰(原熙平门)、东门阳春(原熙仁门)、西门澄清(原熙安门),城门名称寄托了对民生与教化的期许。
![]()
康熙十四年(1675年),驻防官刘炳将外城土垣全部包砌砖石,与内城迎薰门相接,绵延至东北城河,总长五百七十三丈。这座砖石外城规制完备,设有朝阳门、镇江门、永胜门、永安门四座正门,还根据民生需求开设了德政门、文教门等六座临河汲水小门,更在城外布设三座炮台,形成了“内城守治、外城护民、炮台御敌”的完整防御体系。雍正七年(1729年),连州升格为直隶州,行政地位进一步提升。咸丰四年(1854年),本地义军配合太平军攻占连州城,改称熙平州,不过半年后便被清军收复,恢复旧称。
![]()
近代以来,连州城经历了从州到县再到市的身份转变。民国元年(1912年),全国废府州改县,连州改称连县。抗战时期,广东省政府曾五次迁入连县,使这座粤北小城一度成为战时临时省会,迎来短暂的繁华巅峰。1959年,连县与连南、连山、阳山合并为连阳各族自治县,县政府驻连州镇。1960年阳山县析出,自治县改称连州各族自治县,因辖连县、连南、连山三地,被俗称“三连”。1962年行政区划再次调整,连山、连南析出,自治县复名连县。
![]()
![]()
1994年是连州城建史上的里程碑,经国务院批准,撤销连县,设立连州市(县级),以原连县的行政区域为连州市的行政区域 。省政府决定将连州市委托清远市政府代管,改称连州市,标志着这座古城迈入现代化发展新阶段。建市以来,连州城区不断扩张,面积从1994年的7.85平方公里扩展至如今的18.27平方公里,番禺路、连州大道等主干道相继建成,连州大桥取代了昔日的浮桥,花园新城、顺盈广场等现代化建筑拔地而起 。与此同时,古城的历史脉络被悉心呵护,慧光塔、惠爱医院旧址等遗迹得到保护,中山南路等历史街区风貌得以延续,形成了“山水连城、古风玉韵”的独特格局 。
![]()
从南朝邓鲁筑就的龟形土城,到明清砖石围合的双城格局,再到如今山水相依的现代化城市,连州城的每一寸土地都沉淀着历史记忆。作为荆楚、中原、客家、广府文化的交汇地,这座古城既见证了邓鲁筑城的远见、明清拓城的恢宏,也经历了战时省会的荣光与当代发展的蝶变 。如今,当人们漫步在刘禹锡文化广场,或是眺望湟川河畔的古城遗迹,仍能清晰触摸到这座千年城池在时光中生长的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