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特朗普在社交平台抛出“已指示战争部在对等基础上测试核武器”时,国际舆论瞬间炸锅。各大媒体纷纷警告:这可能是美国几十年核试验禁令的终结,将引发全球核扩散危机。但若我们拨开迷雾,仔细审视这场风波的来龙去脉,会发现事实远比表面复杂。
(图1)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首先,这场争议的核心在于用词的模糊性。特朗普(图1)所说的“试验核武器”究竟指什么?核爆炸试验还是运载系统测试?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自1992年起便停止了核爆炸试验,而实际管辖核装置的机构是能源部下属的国家核安全局,并非特朗普笔下的“战争部”。
更关键的是,副总统万斯随后的解释强调“测试是为了确保核武库可靠性”,这显然指向常规的武器系统检测,而非重启核爆。参议员安格斯·金在国会听证会上也指出,特朗普可能仅指升级导弹飞行试验——这种测试完全符合现行《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框架。
事实上,特朗普的言论并非孤立事件。回溯拜登政府2023年10月发布的《战略态势报告》,便能发现两党在核政策上的深层共识。
该报告明确警告:美国需要同时威慑俄罗斯和中国的“双核威胁”,核力量规模必须考量两国“联合侵略的可能性”。
(图2)
 ![]()
这份由国会战略姿态委员会撰写的长文,堪称美国核战略转向的纲领性文件——它呼吁全面加速核现代化,更新运载系统、弹头及指挥体系,以应对2027-2035年的威胁环境。
数据揭示出更严峻的现实:目前美国拥有5277枚核弹头(图2),俄罗斯5449枚,中国约600枚。但五角大楼预测,到2035年中国核武库可能扩张至1500枚,这将使美国首次面对两个势均力敌的核对手。
与此同时,美国核现代化进程却严重滞后。奥巴马时期启动的升级计划耗资逾万亿美元,但如今民兵III导弹系统老化、研发拖延等问题,已构成实际安全风险。特朗普的强硬表态,本质上是对这种焦虑的宣泄。
地缘政治棋局同样暗流涌动。2026年《削减战略武器条约》续约在即,美俄关系持续紧张;中国核力量快速现代化,迫使美国重新评估亚太威慑战略;盟友体系对“延伸威慑”可靠性的疑虑日益加深——这些因素共同推动着美国核政策的调整。
(图3)
 ![]()
特朗普看似突兀的宣言,实则延续了美国战略界对“双战区威慑”的共识:既要遏制俄罗斯在欧洲的常规侵略,又要应对中国在亚洲的军事崛起。
当然,风险不容小觑。若美国真的重启核爆炸试验(图3),势必打破维持数十年的禁忌,触发中俄跟进测试的恶性循环。《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虽未获美国批准,但其道义约束力将荡然无存。更危险的是,朝鲜、伊朗等国可能借机加快核计划,导致全球防扩散体系崩塌。
不过,现实走向可能更趋理性。美国更可能选择在现有条约框架内强化非核试验:升级导弹精度、完善指挥系统、拓展反导网络。
这种“灰色地带”的军备升级既避免触碰国际红线,又能维持技术优势。但此举依然会加剧大国猜疑——当三国竞相推进核现代化时,任何误判都可能将危机推向临界点。
纵观全局,特朗普的言论并非政策急转弯,而是用煽动性语言包装了既定战略。其背后折射出美国核困境的本质:在霸权衰退与多极崛起的时代,如何既保持威慑可信度,又避免陷入军备竞赛漩涡。
总之,美国试图通过技术优势与战略模糊维持平衡,但这种走钢丝般的操作正变得越来越艰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