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工作与使命——在劳动中实现价值
在人类对生命意义的持续探索中,“工作”始终占据着核心地位。
它不仅是维持生计的手段,更是我们塑造自我、联结社会、并在此广袤宇宙中留下独特印记的重要途径。
人的一生中,超过三分之一的清醒时间投入于工作,其意义远超出薪资数字所能涵盖的范畴。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个体通过工作将日常劳动升华为承载生命价值的崇高使命。
![]()
一,工作的意义:从生存工具到自我实现
对工作的理解通常呈现为三种不同的心智模式(Mindset):视工作为一份职业(Job)、一项事业(Career),或一种使命(Calling)。
职业(Job):以获取经济报酬为核心目标,工作动力主要来自外部;
事业(Career):强调个人成长、社会声望与职业成就,动力兼具外在认可与内在追求;
使命(Calling):注重工作本身的内在意义及对他人与社会的贡献,动力源于自我驱动与价值认同。
耶鲁大学心理学家艾米·瑞斯尼斯基的研究表明,持“使命”取向的工作者——无论岗位高低,从清洁工到企业高管——均表现出更高的工作满意度、生活幸福感及职业投入度。
这一发现揭示出:使命感并非特定职业的专属特质,而是一种可通过主观认知积极建构的心智能力。
进一步的研究识别出构成“工作意义”的五个核心维度:
任务意义:感知到工作内容本身具有价值(如研发新药拯救生命);
技能意义:能够充分发挥个人能力并实现持续成长(如工匠不断精进技艺);
关系意义:与同事、客户等建立积极、深厚的人际联结;
服务意义:明确自身劳动对他人及社会的积极影响;
个人意义:工作内容与个体的核心价值观及身份认同高度一致。
代际差异同样影响着对工作意义的追求。
2019年一项全球性调查显示,千禧一代和Z世代员工相较于前代更重视工作的意义。
其中相当比例愿意为更具满足感的工作接受相对较低的薪酬。这一趋势正推动全球范围内的组织与管理层重新审视工作设计、文化建设与人才战略,以回应新一代劳动者的价值诉求。
![]()
二,未来工作:人机协作时代的人类价值
随着自动化与人工智能(AI)技术迅猛发展,“工作消亡论”一度甚嚣尘上。据麦肯锡全球研究所预测,至2030年,全球或有8亿工作岗位受自动化冲击。
然而历史经验表明,技术革命在淘汰旧有岗位的同时,亦会催生新的、目前难以预见的职业类型。
真正的议题不在于“人是否会被机器取代”,而在于“如何定义人类在智能时代的核心价值”。
2021年多项研究共同指出以下几类“人类优势”领域:
创造性问题解决(应对模糊性与新颖挑战);
复杂社交互动(管理、谈判、共情与激励);
道德判断(在伦理灰色地带作出决策);
跨领域整合(连接多学科知识以推动创新);
情感劳动(提供关怀、教育及支持)。
这些能力的根基在于人类的意识、同理心、价值判断与整体性思维——这些仍是当前人工智能技术难以复制的领域。
因此,“增强智能”逐渐成为更积极的技术愿景:其目标非以AI取代人类,而是以技术工具拓展人类能力。
例如,2020年《自然-医学》的一项研究表明,使用AI辅助诊断的医生,其诊断准确率显著高于单独使用AI或仅依靠人工判断的对照组。未来工作模式将呈现人机协同的特征,而关键挑战在于如何设计支持协作而非对立的技术系统。
与此同时,零工经济的兴起重塑了劳动形态。
2021年数据显示,美国超过三分之一的劳动力曾参与零工工作。这一模式赋予劳动者前所未有的灵活性与自主权,但也带来收入不稳、保障缺失等挑战。研究显示,成功的零工工作者通常具备四项特质:卓越的自我管理能力、多元化的技能组合、有效的个人品牌塑造能力,以及应对不确定性的心理韧性。
![]()
三,组织文化:构建意义生成的生态系统
个体对工作意义的追寻离不开组织环境的支撑。
组织不仅是经济实体,更是意义生成的生态系统。
管理学家丹尼尔·平克在《驱动力》中指出,知识经济时代真正的激励源于三大内在因素:
自主(Autonomy):对工作内容与方式的掌控权;
精通(Mastery):在持续进步中实现能力提升的内在渴望;
目的(Purpose):参与超越个体利益的宏大事业。
谷歌公司著名的“20%时间”政策——允许员工将五分之一工时用于自主项目——即是这一理念的典型实践。
该政策催生了Gmail、Google News等创新产品。虽并非所有企业皆可效仿此模式,但其核心原则具有普适性:赋权予员工是激发创造力与深层投入的关键。
目的导向的文化亦能带来显著商业回报。
2019年对《财富》500强企业的分析显示,拥有强目的文化的企业其股票回报率较同行高出近6倍,员工流失率降低40%,客户满意度亦显著提升。
B型企业认证运动代表了这一新型组织范式。
经严格认证的B型企业必须在法律上平衡利润与目的,对所有利益相关方——包括员工、社区与环境——而非仅对股东负责。
截至2021年,全球已有超4000家企业获得B Corp认证,如户外品牌Patagonia、冰淇淋商Ben & Jerry's等。
它们以实践证实:实现社会价值与商业成功并非矛盾,而是相辅相成。
四,社会创新:在解决问题中创造意义
对许多人而言,工作的最高意义在于直接应对社会面临的迫切挑战。社会创业结合商业效率与公益使命,为个体实现价值提供了重要路径。
诺贝尔奖得主穆罕默德·创立的格莱珉银行,通过小额信贷模式赋能数百万贫困人口(尤其是女性),证明了社会企业的强大生命力。2020年《全球社会创业监测》报告显示:
全球4%的成年人正参与社会创业活动;
社会企业创造超2亿个就业岗位;
55%的社会企业由女性领导,青年参与率持续上升。
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进一步提出“创造共享价值”理念,主张企业应将社会问题解决纳入核心战略框架,而非视作边缘化的慈善行为(CSR)。
例如,食品企业雀巢推行“创造共享价值”战略,通过协助供应链中的小农户提升产能、改善生活,既确保了优质原材料稳定供应,也实现了商业效益与社会发展的双赢。
在方法论层面,设计思维为社会创新提供了实用工具。知名设计咨询公司IDEO旗下的非营利组织IDEO.org,将设计思维应用于包括改善肯尼亚卫生设施、重新设计美国投票体验在内的多项社会挑战。
其核心原则——以人为本、快速原型、系统思考与协同设计——确保解决方案兼具人文关怀与现实可行性。
结语
工作的意义,终究由每一个劳动者亲自定义。它可源于日复一日的坚守,也可来自人机协同中的创新;既可在优秀的组织文化中滋养生长,亦能在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达到顶峰。
工作不再仅是“做什么”的问题,更关乎“为何而做”与“如何去做”。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重新审视工作与使命的关系,或许正是探寻生命价值最坚实、最深刻的路径。
我们如何工作,决定了我们如何生活;而我们赋予工作的意义,最终定义了我们是怎样的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