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月10日上午,河南永城陈官庄。
枪声稀了,炮声停了。
一个穿着士兵棉袄的中年男人,蹲在地窖里,浑身发抖。
外面,他的师长周藩正举着白旗走向解放军阵地,准备替他去投降。
这个躲在地窖里的男人,是国民党第十三兵团司令——李弥。
好家伙,淮海战役打了66天,杜聿明被俘,邱清泉被击毙,黄维被俘,黄百韬自尽……
唯独这个李弥,活着跑了出去。
01
李弥这个人,打仗不咋地,但有一个本事——算账。
每次打仗前,他不光想怎么赢,还提前想好怎么输,输了怎么跑,跑到哪儿去,跟上司怎么交代。
1948年11月,淮海战役开始。
当时徐州「剿总」有三个主力兵团:邱清泉的第二兵团、李弥的第十三兵团、孙元良的第十六兵团。
黄百韬的第七兵团在碾庄被围了。
杜聿明急了,下令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去救。
邱清泉磨磨蹭蹭不想去。
李弥更绝——他接到命令后,表面答应,转头跟手下说:「这次撤退就看谁跑得快,我们要绕过其他兵团,走到他们前面去!」
说白了,李弥压根没打算救黄百韬,他只想保住自己的部队。
11月7日,黄百韬在碾庄苦等援军。
李弥的部队本来离碾庄只有一天路程,结果李弥用一天时间就跑回了徐州。
好家伙,黄百韬在前面被围,李弥在后面光速撤退。
黄百韬气得在电报里骂:「阳奉阴违!」
骂有啥用?
11月22日,黄百韬兵团全军覆没,黄百韬自尽。
李弥躲在徐州,啥事没有。
02
但李弥的好日子没过多久。
12月初,杜聿明决定放弃徐州,带着三个兵团往南撤。
结果走到一半,蒋介石空投了一封亲笔信,让他们改道去救黄维兵团。
杜聿明一看,这不是找死吗?
但校长的命令不敢不听。
于是三个兵团调头,结果12月4日,全被华东野战军包围在陈官庄一带。
这下完了。
陈官庄方圆不到十公里,三个兵团加起来三十多万人,挤在这么小的地方。
粮食不够,弹药不够,天上飞机空投,大半都飘到解放军阵地上去了。
更要命的是,空投的粮食根本不够分。
邱清泉的第二兵团离机场近,抢到的多。
李弥的第十三兵团离得远,基本抢不到啥。
杜聿明在回忆录里写:「空投场收集起来的粮食为数甚少,各部官兵如同饿狼一样到处奔跑,冲击抢粮。特别是李弥十三兵团方面,无粮可抢,怨声鼎沸。」
李弥气炸了。
他跟手下说:「杜聿明这是要我们当炮灰!」
从那时候起,李弥就开始琢磨怎么跑了。
03
1949年1月6日下午,解放军对陈官庄发起总攻。
枪炮声震天响,国民党军队一触即溃。
1月7日,李弥的兵团司令部驻地青龙集被攻占,主力被歼。
李弥带着残部逃到邱清泉兵团防区——永城县陈官庄地区。
这时候邱清泉也快撑不住了。
1月9日晚上,杜聿明把邱清泉、李弥叫来开会。
杜聿明说:「各部队已混乱,无法维持到明天,只有当晚分头突围。」
说白了,就是各找各妈,各回各家了。
散会后,三个人各自逃命去了。
李弥逃到第九军第三师师长周藩的指挥所——周楼。
这个周楼,是个土围子,还算坚固。
李弥想在这儿躲一躲,看看能不能等到天黑再跑。
04
但解放军的动作太快了。
1月10日拂晓,解放军的炮声又响了。
周楼被团团围住。
上午,解放军派人送来劝降信,大意是:「你们已经被包围,投降是唯一出路,主官必须出来。」
周藩看了看李弥。
李弥脸都白了。
让他这个兵团司令去投降?
那不是要命吗?
周藩说:「司令,现在只有两个办法,要么投降,要么拖到天黑突围。」
李弥说:「拖!先拖着!」
于是周藩让人给解放军回了封信,说需要时间考虑。
解放军没同意,又派人来催:「立刻放下武器投降,主官一定要出来,否则就攻击。」
周楼里的人都慌了。
这时候有个副官说:「司令,要不您换身衣服?」
李弥眼睛一亮:「对!对!」
他赶紧让人找来士兵的棉衣和皮鞋,换上,把自己打扮成伤兵。
然后对周藩说:「周师长,我要去找杜副总司令商量对策,你先稳住他们!」
周藩一愣,明白了。
这是要让他顶缸啊。
![]()
05
下午三点,解放军又来催了。
周藩知道拖不下去了。
他看着李弥,李弥躲在地窖里,眼巴巴地望着他。
「司令,我出去吧。」周藩说。
李弥一听,眼泪都下来了:「周师长!你是我的大恩人啊!你放心,我要是能活着出去,一定照顾好你的妻儿老小!」
说着说着,李弥放声大哭起来:「我不能死啊!我死不得啊!」
周藩叹了口气:「司令,您别哭了,我出去。但您得晚点走,等我出去以后,天黑了您再跑。」
李弥使劲点头:「好好好!谢谢谢谢!」
下午四点,周藩挂起白旗,走出周楼,向解放军投降。
李弥躲在地窖里,等到天快黑了,带着三个随从,趁乱溜了出去。
临走前,他还不断哀求周藩的副官:「千万别说我在这儿!千万别说!」
就这样,李弥扔下几万士兵,一个人跑了。
06
1月10日夜里,李弥带着三个随从,摸黑往东跑。
陈官庄到处都是溃兵,到处都是尸体,到处都是枪声。
李弥分不清哪里是国民党军,哪里是解放军。
他装成伤兵,一瘸一拐地走。
遇到国民党军,不理他。
遇到解放军,也不理他——满地都是伤兵,谁管你一个?
就这样走了一夜。
1月11日凌晨,李弥跑到了萧县高庄村南边。
累得不行了,四个人坐在路边喘气。
这时候,远处走来一个年轻人,也穿着国民党军服,瘦得皮包骨头,走路一步一磨蹭。
李弥眼睛一转,上前搭话。
年轻人叫汪新安,原来是国民党的士兵,淮海战役中被解放军俘虏了,刚被释放,准备回安徽砀山县汪阚庄村老家。
李弥一听,心里有数了。
汪阚庄离李庄火车站很近,如果能到那儿,就能坐火车逃走了。
于是李弥也编了个瞎话,说自己也是刚被释放的上海兵,准备去李庄坐火车回家。
「那咱们一起走吧!」汪新安说。
李弥求之不得。
一路上,李弥对汪新安特别好,把身上仅剩的美国牛肉干和饼干都给他吃。
汪新安感动得不行。
李弥边走边打听,知道了汪新安家里还有个堂兄叫汪涛,是国民党的军官。
好家伙,这可是关键人物!
李弥心里暗喜,决定先去汪新安家里躲一躲。
两人走走歇歇,1月12日夜里,终于到了汪阚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