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下手术台的医生还没来得及擦汗,就因患者一句 “态度不好” 被通知去扫走廊;值完夜班的护士刚交完班,就因为输液速度的争议拿起了扫帚。
![]()
最近某医院新设的 “扫地岗”,要求被投诉医护人员上岗清扫,这一看似新颖的管理举措,把医护人员的职业尊严扫得一干二净。
这哪是处理投诉?分明是用羞辱代替管理。
先算笔“尊严账”。
医生护士本该在手术台、病床前救死扶伤,却被迫拿起扫帚拖把,这种职业身份的撕裂感,比任何处罚都更伤人。试想,一个刚完成十小时手术的主刀医生,因为患者一句“态度不好”就被调去扫厕所,这哪是解决问题?分明是在用最原始的“羞辱式管理”掩盖管理者的无能。医护的尊严不是橡皮泥,可以随意捏扁搓圆——今天能让他们扫地,明天是不是要让他们去倒垃圾?后天是不是要让他们去端茶送水?
再说“管理逻辑”。
医院管理者可能觉得,用扫地这种“低门槛”工作惩罚投诉对象,既省事又“有效”。但他们忘了,医疗纠纷的复杂程度远超“非黑即白”。有些投诉是患者情绪宣泄,有些是沟通不畅,有些甚至是无理取闹。简单把“被投诉=有错”,再用扫地来“惩戒”,本质上是懒政思维在作祟。更讽刺的是,这种做法反而可能激化矛盾——被罚的医护带着情绪工作,患者又怎敢放心托付生命?
当然,有人会说:“患者是上帝,投诉就该重视。”但重视不等于“无脑迁就”。真正该做的是建立科学的投诉处理机制:查清事实、分清责任、改进服务。比如,若医护确实存在态度问题,该培训培训;若是患者误解,该解释解释。
用扫地来“惩罚”,既解决不了问题,还寒了医护的心,最后买单的还是患者——毕竟,当医护群体集体失去职业荣誉感,谁还愿意为患者拼尽全力?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人间世》里那句:“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
医疗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托付,不是冷冰冰的“投诉-惩罚”链条。那些被罚扫地的医护,他们可能昨晚还在病房守夜,可能刚帮患者垫付过医药费,可能刚安抚过崩溃的家属……
这样的他们,不该被这样对待。
最后想说:医院不是法庭,医护不是犯人。用扫地来“惩罚”投诉,看似简单直接,实则暴露了管理者治理能力的缺失。
真正的医者仁心,该是尊重每一位医护的尊严,也尊重每一位患者的感受。
毕竟,当我们为医护的尊严发声时,也是在为未来的自己发声——谁敢保证,自己不会成为下一个需要被温柔对待的患者?
![]()
你花了· 来阅读
点个再走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