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嘘声中,那个曾经扬言要把学新闻的孩子“打晕”的男人回来了,但这一次,他双手合十,言辞谨慎,仿佛换了灵魂。
“谢谢大家,真的感谢。”复播首晚的张雪峰在直播间里不断重复着这句话,双手合十,举止谨慎。观众们惊讶地发现,曾经那个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毒舌导师”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位语气温和、甚至带点小心翼翼的“养生博主”。
当被问及文科前景时,他一改往日“文科都是服务业”的论调,反而称赞文科“广阔天地,大有可为”。这一幕令许多熟悉他的观众感到错愕——毕竟,就是这个人,曾经用“舔”字来总结文科,用“打晕”来威胁想学新闻的考生。
二十八天的封禁,仿佛一场神奇的魔法,重新塑造了这位网红导师。
![]()
归来已非少年
某年十月下旬晚,张雪峰在抖音小号“张雪峰讲升学规划”恢复直播。一开播,在线人数瞬间飙升至四万以上,关注量急剧上升。
然而,面对汹涌的流量,张雪峰却显得格外谨慎。
“别录屏!别让‘张雪峰首播带货’上热搜。”他紧张地提醒观众,甚至当家长问及桌上的学习产品时,他都不敢多言,只让对方自己截屏研究。与从前那个在镜头前侃侃而谈、肆意评价各个专业的形象相比,现在的他每句话都似乎在脑子里琢磨半天才说出口。
最令人惊讶的,莫过于他对文科态度的戏剧性转变。
曾几何时,他将文科专业贬低得一文不值,直言“文科不考公就是销售”。而今,他却热情洋溢地列举文科的种种出路:网剧编剧、自媒体文案、优秀销售……一副盛赞文科前景的模样。
当被问及封禁原因时,他轻描淡写地一句“啥事没有”,随即自己先笑出声来。但那双曾经充满野性的眼睛里,多了些不一样的东西。
![]()
争议与封禁
时间回溯到不足一个月前,一场风暴席卷了张雪峰的网红事业。
九月下旬,张雪峰在微博、抖音、快手、B站及小红书等平台的社交账号同时出现异常,被禁止关注。这些平台账号的粉丝合计超过数千万,一时间,舆论哗然。
对于封禁原因,各方解读不一。张雪峰团队的工作人员回应称,是因为他在直播过程中出现不当言论违反平台规则,受到举报。而坊间传闻则更加具体——有分析认为,真正让他被封的,是他在公司内训中关于国际话题的不当言论。
官媒们也纷纷发声批评,虽未直接点名,但指向明确。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强调“学科无贵贱,偏见当休矣”;南方网则直接将张雪峰列入批评名单,指责其教育指导过于功利。
更有媒体直指,他一边以“普通人家代言人”自居,一边却推出价格高昂的“圆梦卡”,靠制造焦虑收割流量。
在封禁期间的另一起事件,似乎更加说明了问题所在。一位名叫谢孟伟的网红因穿警服直播带货被行政拘留,账号也被封禁。与此同时,另一位千万网红蓝战非的所有账号同样被禁止关注。
一系列事件勾勒出一个清晰的信号:网红言论的边界正在被重新划定。
![]()
生意与初心
表面上,张雪峰的言论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但其商业逻辑却始终如一。
公开信息显示,张雪峰名下关联多家企业。他控股的苏州峰学蔚来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成为其开展高考志愿填报服务的主要实体。
其核心商业模式,正是以流量与争议构筑影响力,再将社会普遍存在的升学迷茫与就业焦虑,转化为高价服务。
张雪峰的高考志愿填报服务分为不同价位,什么“梦想卡”、“圆梦卡”等等,价格不菲。尽管收费高昂,但数以万计的名额往往在数小时内便被抢购一空,市场规模庞大。
从这个角度看,张雪峰的前后言行不一,或许并非其核心逻辑的改变。有评论一针见血地指出,张雪峰的态度反转,本质上是为规避风波影响、维系个人IP热度的无奈之举。甚至可以说,他的“变脸”只是一种精准计算后的商业自救。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复播后的张雪峰嘴上说着“今天不卖货,只连麦答疑”,但桌上那些若隐若现的教辅资料,又暗示着商业逻辑从未改变。
变的只是台词,不变的,仍是那盘以焦虑为土壤、以流量为灌溉的商业棋局。
![]()
受害与受益
张雪峰可以一夜之间改口,但那些曾听信他建议的学生和家庭,却不得不在现实中选择承受。
网络上,不乏这样的声音:“张雪峰几年前也不对,只是几年前听他话的家长孩子毕业了,才发现他的不对”。这种评论折射出一个残酷的现实——网红的饭碗是流量,孩子的饭碗是一生。
有文科生博主因为张雪峰“文科都是服务业”的说法直接把他告了。更多的普通家庭则陷入困惑:昨天还被贬得一文不值的文科,今天怎么就“大有可为”了?如果文科真的如此不堪,为何大学还要设立?如果文科前景光明,为何张雪峰此前要全盘否定?
在这场关于文科理科孰优孰劣的争论中,一个更为根本的问题被忽视了:教育的价值从未局限于“谋生工具”。
人文社科的“无用之用”,恰恰是社会运转的精神基石。当人工智能叩击伦理边界,当算法主导信息分发,正是伦理学为技术划定道德红线,哲学帮人们锚定存在意义。这些无法直接兑换薪资的思考,正是抵御人性异化的盾牌。
正如古训所言:“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精神是文明存续的底色,它塑造的价值判断力、共情能力与系统思维,是算法永远无法替代的人类智慧。
![]()
反思与启示
张雪峰的转变,如同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功利与焦虑。
在高等教育普及化和就业市场结构性调整的背景下,大众对高等教育的期待正从理想主义转向实用主义。有网友说得通透:“他的话有道理,但却是一种危险的道理。”
这种危险,恰恰在于将教育窄化为职业培训,将人生的价值简化为薪资数字。正如评论所指出的,若将功利标准奉为专业选择的唯一圭臬,无疑是对教育本质的窄化与扭曲。
更值得警惕的是,当一个主播的言论能左右高校专业的冷热轮回,我们该警惕的不是选择偏差,而是教育自主权正被私人话语平台悄然接管。
太多家长将互联网言论奉为“报考圣经”,却忽视了孩子的兴趣天赋和学科的长远价值。
事实上,破解困局,关键不在于否定“有用”,而在于构建一个超越功利、多元评价的生态。这需要体系性的合力:高校应打破信息壁垒,在展示各专业就业“硬数据”的同时,更深入阐释其内在的“软价值”。
社会层面,则应逐步摒弃“唯薪资论”的成见,真正认识到人文素养为个人生涯带来的持久赋能。
对家长与考生而言,更需清醒认识到,专业选择不应是一场由网红言论左右的功利计算,而应是基于个人兴趣、天赋潜能与时代需求的审慎权衡。
直播结束,张雪峰关闭摄像头,消失在虚拟世界的另一端。但成千上万个家庭的焦虑并未随之关闭——那些被撩拨起来的教育恐慌,那些被撕裂的文理偏见,那些被网红言论左右的人生选择,仍在现实中继续发酵。
几位听从张雪峰建议而选择了“热门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反而陷入了更深的迷茫。他们发现自己对所学专业毫无兴趣,仅仅因为它是网红口中的“好就业”就盲目选择。
而另一些当年顶着压力坚持自己兴趣的学生,如今却在平凡的岗位上活得充实而有成就感。
教育的终极使命,是“育人”而非“制器”。当我们习惯于用就业率、薪资去衡量一个专业的价值时,是否已经忘记了,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完整的人,而非高效的赚钱机器?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该如何辨别真正有价值的教育 guidance?当网红导师的话语如潮水般涌来,我们又该如何守护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见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