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创客公社 施润
C轮1亿元!“40后”+“50后”创业老将联手,推进“全球首款”核电池产业化。
近日,创客公社获悉,无锡贝塔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简称“贝塔医药”)在江阴高新区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完成亿元级C轮战略融资。著名企业家、A股上市公司三全食品创始人陈泽民先生作为战略投资者入股无锡贝塔,并加盟担任荣誉董事长、总裁、董事。
本轮融资主要用于建设全球领先的碳-14(C-14)产业链及“烛龙”系列C-14核电池的研发与产业化。
早在今年3月份,贝塔医药和西北师范大学联袂打造的中国首款碳-14核电池“烛龙一号”正式发布,成为全球首款基于碳化硅半导体材料的碳-14核电池。
凭借理论寿命长达数千年,超高能量密度,超强温度适应性,烛龙一号已获得极大关注。而此次陈泽民的“带资加盟、亲身入局”,更加深了外界对于贝塔医药最新C-14核电池产业化进展的期待。
据悉,“烛龙二号”冷试验已成功,正在优化热试验工艺,计划年底前推出体积更小、功率更高的产品;“烛龙三号”设计工作启动,未来将推进大批量生产。
![]()
值得注意的是,贝塔医药创始人李刚出生于1956年,陈泽民出生于1943年,一位已年近七旬,一位则是82岁高龄老人。二人在本可以颐养天年之际,却选择并肩冲锋,以科学家的执着与企业家的胆识,在江阴这片制造业沃土上点燃一场新能源领域的“银发革命”。
这场合作的背后,是江阴这座“中国资本第一县”向“硬科技制造”跃迁的宏大叙事。
在“双碳”战略与全球能源变革的浪潮下,江阴正以惊人的转型魄力,构建起以远景能源为龙头、覆盖风电、储能、氢能、先进核能的新能源产业集群,也为自己拿下一个全新的产业招牌。

“151岁”创业老将联手
无锡“隐形冠军”发力核电池
![]()
著名企业家陈泽民(左一)与贝塔医药创始人李刚(右一)
新闻发布会上,陈泽民与李刚的握手,象征着产业资本与前沿技术的一次强强联合,更是两位高龄创业者对新能源革命的一次“共同下注”。
生于1956年的李刚,是我国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首届大学生和研究生,也是一位在专业领域深耕多年的科学家。作为中国首批“863计划”项目负责人、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他于2008年11月在江阴高新区创立无锡贝塔。
这家公司成为中国首家专业从事战略核素C-14领域同位素技术开发及应用的高新技术企业。
而出生于1943年的陈泽民,其创业人生堪称一部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史。上世纪90年代初,他辞去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职务,创办三全食品厂,生产出中国第一颗速冻汤圆和速冻粽子。
![]()
2008年,三全食品在A股上市。次年,陈泽民将企业交给年轻团队管理,74岁的他开始第二次创业,创立万江新能公司,专注清洁能源领域。
而贝塔医药的C轮融资落地,表明陈泽民和李刚两位年龄相加超过150岁的创业者,在新能源领域找到了共同语言。
公开资料显示,贝塔医药的核心技术,围绕碳-14同位素全产业链展开。
经过十余年技术攻关,公司已打造出全球独具特色的“辐照靶料—分离提纯—C-14源材料—C-14关键前体化合物—C-14标记服务—C-14产品(核药、核电池)—C-14分离回收”的C-14全产业链技术体系。
2020年12月26日,贝塔医药与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合作首次实现了C-14源材料的国产化,彻底打破了我国C-14源材料依赖进口的局面。
更具突破性的一刻出现在2025年3月9日。贝塔医药与西北师范大学联合发布中国第一款、也是全球首款碳化硅基C-14核电池工程样机“烛龙一号”。
![]()
由百度AI创作,配图与文章无关
“烛龙一号”具备多项突破性优势,包括-100℃至200℃极端温度适应性、2200mWh/g超高能量密度(这是三元锂电池10倍以上),以及50年设计寿命小于5%的性能衰减率等。
这一消息迅速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科技日报等数十家媒体重磅报道,甚至向全世界发布了英文报道。
核电池因其能耗低、寿命长等特性,在特殊应用场景中展现出独特优势。该技术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在医疗领域,可为脑机接口、心脏起搏器等植入式设备提供永久能源;在物联网领域,可支撑万亿级传感器网络;在海洋深处、南极北极、月球、火星等极端环境,可作为无需维护保养的持续供电电池……
目前,贝塔医药已成功打造出全球唯一、独具特色的碳-14全产业链体系,一举结束了半个世纪以来我国新药C14标记需送国外做的受制于人的局面。
此番陈泽民的加盟与亿元级融资注入,为贝塔医药的技术转化插上了翅膀。据悉,此次融资将重点投入碳-14全产业链建设与“烛龙”系列核电池研发。目前,“烛龙二号”冷试验已成功,正在优化热试验工艺,计划年底前推出体积更小、功率更高的产品;“烛龙三号”设计工作启动,未来将推进大批量生产。
陈泽民这次为贝塔医药带来的,不仅是资金与资源,更有从0到1打造产业的经验,助力无锡贝塔推进甲级辐射安全场所建设、沟通辐射环评与监管法规,加速核电池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江阴:一座崛起的
未来新能源之都
![]()
当长三角城市群在新能源赛道上加速竞逐时,江阴这座以钢铁、纺织、造船奠定“中国制造业第一县”地位的城市,正以一场静水流深的产业革命,重新定义县域经济的天花板。
从远景能源风电齿轮箱打破欧美垄断,到无锡贝塔C-14 核电池填补国内空白,再到储能、氢能领域的多点突破,江阴正以 “风光核储氢”五位一体的产业集群,将传统制造的硬核基因,转化为新能源之都的崛起动能。
江阴,这座曾因资本与制造双重基因而出名的县级市,正在向全球输出一张全新的城市名片——未来新能源之都。
江阴的新能源野心,并非凭空而起。这座GDP连续20余年领跑全国县域的城市,早在上世纪便以“苏南模式”的代表身份,构建起覆盖钢铁、石化、装备制造的完整工业体系。
在“双碳”目标与产业升级浪潮下,江阴一边推动传统产业不断焕新,一边不断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在新能源产业领域,江阴市以临港开发区新能源产业园为核心,提前谋划布局了风电、光伏、氢能、储能等重点细分赛道。根据《江阴市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江阴计划到2025年实现新能源产业产值1300亿元,约占规上工业的18.5%
事实上,如今的江阴在风能、氢能领域,已经位列世界第一梯队。比如全球领先的智能风电、智慧储能系统技术和绿氢解决方案公司——远景能源,正是江阴企业。这家全球风机龙头的智能风机连续三年订单中标量位居全球第一,海外装机累计超过6GW,海外项目广泛分布于拉丁美洲、欧洲、中东、中亚和东南亚等地区。
近年来,远景还因引领全球绿色能源转型的重大贡献,入选《时代》2024年“全球100家最具影响力企业”,被冠以“绿巨人”的称谓。
如果说远景能源是江阴新能源产业的“开路先锋”,那么贝塔医药的核电池突破,则让这座城市的能源布局具备了“未来感”。江阴市政府以国有资本为杠杆,先后通过锡创投、滨江澄源投资集团等平台注资贝塔医药,既体现了对硬科技企业的长期看好,也彰显了从“招商引资”到“招才引智”的战略升级。
更具深远意义的是,江阴的实践为中国县域经济转型提供了样本。当传统制造业面临成本上升与环保压力的双重挑战时,江阴选择了一条“以科技创新重塑产业竞争力”的道路。
![]()
通过国有资本与民营科技企业的深度融合,通过科学家精神与企业家智慧的碰撞激荡,这座城市正在证明:县域经济完全可以在全球价值链中占据高端环节。
从乡镇企业崛起的“江阴模式”,到新能源之都的全球崛起,江阴的转型之路揭示着中国县域经济进化的终极逻辑:以制度创新打破路径依赖,用硬核科技重构产业优势,借开放生态链接全球资源。
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江阴这座曾经的资本第一县,将凭借其在制造业领域的深厚底蕴和不断创新的精神,以“新能源+”重新定义县域经济的天花板。
本 文 参考素材来源:
无锡人才:《无锡人才企业贝塔医药融资破亿》
新浪网:《陈泽民:从速冻食品之父到中国地热积极推动者,如今布局核电池领域》
及创客公社过往报道等资料。
欢|迎|联|系
文稿相关问题反馈,请联系:zhangtianyi0510
加入城市读者群,请联系:chuang-ke-jun
文章转载,请后台留言或联系:chuang-ke-jun
重丨磅丨报丨告
江丨苏丨创丨投丨圈丨年丨度丨活丨动
丨 丨 丨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