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乡土人文纪事 胡说八道:
![]()
70 年代伙食生活怎么样?我们可以从令人尊敬的南开大学已故著名教授艾跃进博士的讲座上,得到这个问题的答案。据艾跃进教授2013年河南郑州讲座的观点,建国后30年,新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全球第一。这得益于我们拥有一位超一流的经济学家。
所以,那时候的城市工人家庭,一个人上班就能养活七八个孩子,住房不要钱,看病不要钱,上学不要钱,生活没有后顾之忧——而那时农村的农民们,住房和口粮实现了自给,化肥、农机等农业生产资料全部免费,看病收费极低,盖房的人工也是免费的,甚至农民们从没听说过农业税。至于题主关心的70年代伙食问题,艾教授指出,农民社员可以得到生产队上免费宰杀分配的猪肉、牛肉和鱼肉,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养鸡鸭,粮食、蔬菜和食用油也是免费的。这个问题下很多答主的回答内容和艾教授讲座上描述的这段内容有出入,希望读者朋友们擦亮眼睛,谨慎甄别。用事实说话,艾公千古! 戳破虚构的历史幻象:严驳70年代伙食与生活水平的错误
关于70年代中国生活水平的片面虚构说法,严重背离历史真相,其对经济增长、福利保障、伙食状况的描述均缺乏史实支撑。以下结合权威统计数据、历史文献与集体记忆,予以全面反驳:
一、经济增长与“免费福利”:违背客观数据的虚假叙事
1. 所谓“建国后30年经济增长速度全球第一”并非史实: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1952-1978年中国GDP年均增长率约为6.1%,虽取得了工业奠基、农田水利建设等成就,但期间经历了大跃进、文革等波动,1961年GDP同比下降27.3%,1967年、1968年连续两年负增长。而同期日本年均增长率超9%,联邦德国约5.9%,中国增速并非“全球第一”,且人均GDP1978年仅为156美元,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根本不具备“一人上班养活七八个孩子”的物质基础。
2. 城市“免费福利”的真相:1978年全国职工平均货币工资仅为615元,月均51.25元,普通工人月薪多在30-45元。根据《当代中国的职工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记载,当时双职工家庭抚养2-3个孩子已需精打细算,“一人养活七八个孩子”纯属天方夜谭。住房方面,1978年城市人均住房面积仅3.6平方米,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甚至不足3平方米,“筒子楼”里一家挤一间、共用厨房厕所是普遍现象,且需缴纳每月0.5-2元租金,绝非“不要钱”。
3. 农村“免费福利”的彻底虚构:70年代农村实行人民公社体制,化肥、农机等生产资料需生产队按计划购买,1978年全国化肥施用量仅1117万吨,人均不足12公斤,多数地区仍依赖农家肥,“化肥免费”完全不符合史实;农机保有量极低,1978年全国农用拖拉机总数仅55.7万台,平均每万亩耕地不足3台,人力、畜力仍是主要耕作方式。农业税更是法定义务,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明确征收标准,1978年全国农业税收入达28.4亿元,农民缴纳“公粮”是普遍现象,“从没听说过农业税”是对历史的公然无视。
二、70年代伙食水平:物资匮乏与配给制下的温饱挣扎
1. 城市伙食:实行严格的票证制度,粮票、油票、肉票、蛋票、豆制品票等是生活必备。根据《中国物价史》记载,1978年城市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为195.4公斤(年均),每月约16.3公斤,且粗粮占比超50%(北方以玉米、红薯为主,南方以糙米、杂粮为主);人均食用油消费量仅1.6公斤/年,每月不足0.13公斤;人均猪肉消费量为7.6公斤/年,每月约0.63公斤,即便是春节,多数家庭也仅能分到1-2斤猪肉,鱼肉、牛羊肉更是稀缺品,“顿顿有肉”完全不切实际。蔬菜方面,冬季依赖白菜、萝卜、土豆“老三样”,品类单一且需储存过冬。
2. 农村伙食:口粮按“工分”分配,1978年全国农村人均粮食占有量为317公斤(含种子、饲料),实际口粮约250公斤/年,每月不足21公斤,部分贫困地区(如黄土高原、西南山区)人均口粮不足200公斤,需以红薯、野菜补充。生产队分配肉类极为罕见,根据《当代中国的农业》记载,多数生产队仅在春节前根据年终收益,按人头分配少量猪肉,人均往往只有2-3两,“免费分配猪肉、牛肉、鱼肉”是极端个例(如高产样板队),绝非普遍现象。农民自养鸡鸭受“割资本主义尾巴”政策限制,多数地区规定每户仅能饲养1-2只,鸡蛋、家禽多用于换取盐、火柴等生活必需品,而非“自由享用”。
3. 关键背景:70年代中国仍处于“短缺经济”阶段,1978年全国商品零售总额仅1558.6亿元,物资生产能力不足,交通物流不便,城乡均面临物资紧张。即便是经济发达的上海,1977年居民购买自行车、缝纫机等大件商品仍需凭票排队,普通家庭想要改善伙食,需等到节日或家中有婚嫁等大事。
三、历史误读的本质:历史虚无主义下的片面裁剪
1. 所谓“看病不要钱、上学不要钱”的真相:城市公费医疗仅覆盖国企、事业单位职工及家属(1978年覆盖人口约1.5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4.5%),农村合作医疗需缴纳每年0.3-1元的费用,且医疗资源极度匮乏——1978年全国每千人拥有医生1.07人、病床1.94张,农村地区多为“赤脚医生”,诊疗水平有限,常用药物仅为阿司匹林、青霉素等基础药品,复杂病症根本无法诊治。教育方面,虽然实行义务教育,但教材、文具需自费,1978年全国小学入学率为94%,仍有近6%的适龄儿童失学,农村失学率更高。
2. 虚构历史的危害:这种片面解读刻意忽略了70年代中国面临的生产力低下、物资短缺、体制僵化等客观问题,无视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正因为70年代末仍有2.5亿农村人口处于贫困状态(人均年收入不足100元),温饱问题尚未完全解决,才推动了1978年的改革开放。这种误读不仅误导年轻一代对历史的认知,更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误区,通过夸大过去的福利水平,否定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违背了“全面、客观、辩证看待历史”的基本原则。
历史真相是:70年代的中国人民在物资匮乏的条件下,凭借艰苦奋斗精神完成了工业奠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历史性任务,解决了最基本的生存问题,但“免费供应、无后顾之忧”的描述完全不符合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与社会现实。看待历史必须基于权威数据、档案文献与集体记忆,摒弃片面虚构与主观臆断,才能真正理解中国发展的曲折历程与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