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0月26日,比利时防长在媒体前展示强硬,称北约能让莫斯科从地图消失。
仅几天后,他却用一首《Calm Down》的社媒帖子为自己降温。
这场从“放狠话”到“配音乐”的闹剧背后,是表演还是试探?真实的战场又在经历着什么?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编辑:晚风
一句话的战争,被遮蔽的绞肉机
这不仅仅是一场外交风波,更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戏剧开演。
比利时防长特奥·弗兰肯,这位北约体系中的小国代表,却抛出了“把莫斯科从地图上抹去”的惊人台词。
这句话的底气,显然不是来自比利时的军事实力,而是背后那个庞大的军事联盟,尤其是作为联盟核心的美国。
他甚至毫不掩饰地表示,即便特朗普重返白宫,他也对美国的协防承诺抱有信心。
![]()
这是一种高风险的言语赌博,赌注就是他对大国伙伴的信任,以及对局势升级风险的特定判断。
俄罗斯的回应则层次分明,既有官方的外交抗议,也有个人化的致命威胁。
俄驻比利时使馆率先发难,怒斥弗兰肯的言论“荒谬且脱离现实”,字里行间都透着不屑和愤怒。
副外长格鲁什科则批评其言论迎合了西欧盛行的“军事狂热”氛围,试图抢占道德高地,将对方塑造成好战分子。
真正让局势骤然紧张的,是俄罗斯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的入场。
![]()
他完全绕过了北约这个集体概念,将矛头精准地对准了比利时这个国家本身。
这是一种典型的“镜像威慑”,将对方宽泛的联盟威胁,转化为一个针对小国的、不成比例的核毁灭场景,其威慑效果被瞬间放大。
无独有偶,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也提到了“海燕”核动力巡航导弹的成功试射,并轻描淡写地补充了一句:“此后,大家都安静了。”
风波闹大后,弗兰肯在10月30日迅速通过社交媒体进行澄清,他的做法却别具一格。
![]()
他没有选择道歉,反而在帖子中配上了一首名为《Calm Down》(冷静点)的歌曲,似乎在暗示外界反应过度。
更具反击意味的是,他直接引用了梅德韦杰夫威胁要让比利时“消失”的言论,通过这一操作,他试图将皮球踢回给对方,反向证明谁才是真正的军事威胁来源。
这场从“抹去莫斯科”开始,到以“比利时消失”为高潮,最终在《冷静点》的旋律中暂时缓和的言论交锋,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威慑与反威慑的危险螺旋。
![]()
渗透小组的“一小时”战争,无人看见的血泪
但当我们把镜头从布鲁塞尔的演播室拉远,转向千里之外的波克罗夫斯克,真正的剧情才刚刚开始。
这里没有豪言壮语,只有一场被称作“钢铁绞肉机”的残酷消耗战。
俄军集结了2.7万兵力、百余辆坦克和数百门火炮,试图形成合围。
但真正让乌军头疼的,是渗透战术——约1.1万俄军轻步兵以小组形式穿插至乌军后方。
![]()
这些渗透小组在城市标志牌下升旗“示威”,像一场短暂的胜利宣告,然而乌军无人机仅用一小时便精准摧毁了旗帜。
这不仅是军事行动,更是一场信息战,一次无声的宣言,凸显了现代战争中“小而快”的对抗特点。
一名匿名的乌军士兵透露:“渗透小组缺乏重武器,更像敢死队,我们靠无人机盯住每个路口,但他们人海战术太难缠。”
![]()
开源情报显示,乌军FPV无人机数量已达俄军1.4倍,在波克罗夫斯克巷战中多次阻断俄军装甲纵队。
但俄军也迅速调整战术,以分散渗透和电子干扰反制,双方陷入了一场“技术消耗战”。
乌军则利用阴雨天气削弱俄军空中优势,紧急构筑街垒防线,这是具体的、可复制的战场应对策略。
然而,战争的代价远不止于装备的损耗,更在于鲜活生命的逝去。
![]()
10月中旬,扎波罗热学生宿舍遭导弹袭击,1名平民死亡、13人受伤,其中6名是儿童。
赫尔松儿童医院遇袭时,近百人被困,一座本应庇护生命的白色建筑,墙壁上出现了新的弹孔。
走廊里,近百名被困人员的呼吸声,成了爆炸间隙唯一的声响。
雨巷中,无人机冰冷的嗡鸣,是对所有“爽文”最沉重的回答。
![]()
我们都是“爽文”的共谋者,还是真相的追寻者?
言语的嚣张与战场的残酷,为何在我们眼中呈现出如此巨大的反差?
因为媒体,这个巨大的放大器,正在将复杂的冲突包装成我们乐于消费的“爽文”。
从“抹平莫斯科”的狠话,到“波塞冬”的反呛,再到“配歌澄清”的闹剧,这完全符合一个“放狠话→打脸→反转”的完美爽文叙事拆解框架。
这种叙事模式,精准地触动了我们内心深处的“心理补偿”机制。
![]()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无力对抗强者,但在阅读中,看到“嚣张者受惩”,就能获得一种替代性的正义满足和力量感。
“后真相时代”的核心传播原理正在于此——情绪的感染力,特别是爽感,已经战胜了事实的说服力。
政治人物的“危机公关”也日益娱乐化,澄清行为被转化为配乐、截图、反向指责等流量操作,而非严肃的政治沟通。
![]()
我们对北约“防御性”的质疑,对西方内部分歧的关注,也往往被这种更具戏剧性的“个人恩怨”叙事所淹没。
当我们的指尖在屏幕上划过,点赞、分享、评论,我们以为自己是置身事外的观众,却不知早已身在戏中。
每一次点击,都在为这场“表演”注入能量,每一次分享,都在巩固这个“爽文”的传播秩序。
我们究竟是这场“剧场化冲突”的清醒的旁观者,还是不自觉的共谋者?
![]()
废墟之上,能否长出超越“表演”的橄榄枝?
这种“剧场化博弈”正变得越来越复杂,北约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
美国副总统万斯近期公开呼吁停火,称“谈判大门需由冲突双方自己推开”,与欧洲强硬派形成微妙对比。
这揭示了西方对乌军援正因内部分歧出现“疲劳迹象”,而俄军则利用冬季前的窗口期加强攻势。
![]()
未来的冲突形态,将更加取决于技术,如人工智能和深伪技术的加入,会让“虚”的战场更加扑朔迷离,“虚实共生”的挑战将更加严峻。
当AI和深伪技术让真假难辨,谁掌握了更真实的叙事,谁就可能掌握主动权,这是一种“叙事权”的争夺。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必须建立一种能够超越“剧场化”逻辑的、基于事实和理性的全球沟通新范式。
说到底,现代冲突早已不是单纯的军事对抗,而是一场精心编排的“剧场化博弈”。
![]()
言语、战场与媒体,共同构成了这个复杂的舞台,我们既是观众,也是参与者。
战火终有尽头,和平不会缺席,当前线的硝烟与后方的外交角力交织,波克罗夫斯克的每一寸土地都在见证坚韧与代价。
希望各方早日回到谈判桌,让废墟中重新生长出橄榄枝。
这或许是对“剧场化博弈”最深刻的回答,也是对人性之光最顽强的信仰。
![]()
结语
现代冲突的胜负,不仅取决于战场上的得失,更取决于谁能更成功地定义“故事”的版本。
当AI与深伪技术加入战局,虚与实的界限将更加模糊,未来谁能掌握更真实的叙事,谁就可能掌握主动权。
面对被精心喂养的“爽文”,我们是选择沉浸其中,还是努力成为那个撕开帷幕、追问真相的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