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中国新能源汽车狂飙突进的黄金年代,拜腾汽车曾被寄予厚望,被誉为“东方特斯拉”的潜在竞争者。
它汇聚了宝马、沃尔沃等国际车企的核心人才,累计融资高达84亿元人民币,一度被视为新势力中的领航者。
然而仅仅五年之后,这家曾经光芒万丈的企业便轰然解体,未实现任何量产交付,只留下一座荒芜的工厂和无数唏嘘。
究竟是什么力量,将这场耗资84亿的造车宏图彻底击碎?
![]()
从天之骄子到“造车四小龙”
若将时间倒回2017年,拜腾无疑是国内造车新势力中最耀眼的存在。
其创始阵容堪称顶级:董事长毕福康,正是主导宝马i8研发的关键人物;总裁戴雷,曾任华晨宝马与东风英菲尼迪要职;而付强——原沃尔沃中国区核心高管,也加入了这支被称为“全明星班底”的团队。
这样的组合在当时引发了资本市场的强烈关注。
![]()
许多投资人在看过一次路演后便迅速敲定注资,因为在那个“万物皆可造车”的风口期,谁都不愿错失下一个行业颠覆者。
拜腾的愿景远不止于制造电动车,而是提出打造“移动智能生活舱”的概念。
公司宣称要推出“全球最聪明的电动汽车”,并以一块长达1.25米的超宽中控屏重新定义人机交互体验。
为支撑这一宏大蓝图,拜腾在南京投入巨资,征用1200亩土地,建设符合工业4.0标准的智能制造基地。
![]()
参观过该厂区的人形容,厂房宽阔如机场停机坪,生产设备全部来自欧美进口。资金也持续不断涌入。
在短短四年间,拜腾完成六轮股权融资,总额达到惊人的84亿元。
彼时蔚来尚在为现金流挣扎,小鹏汽车创始人甚至变卖房产维持运营,而拜腾却能从容筛选投资人。
业内传闻有基金试图入股,却被婉拒,理由竟是“背景不够全球化”。
![]()
在资本热捧与明星光环交织下,拜腾每场发布会都座无虚席,概念车型一经亮相便占据科技媒体头条。
它几乎完美契合了那个时代对“未来出行”的所有幻想。
可惜的是,编织梦想容易,落地制造艰难。
拜腾自创立之初就存在结构性隐患:管理层战略分裂严重,董事长坚持走国际化路线,总裁则强调本土化深耕;一方主张重金投入技术研发,另一方更看重品牌曝光与市场声量。
![]()
两位掌舵人意见相左,互不妥协,导致企业长期缺乏统一的发展路径。
表面光鲜的背后,组织内部早已暗流涌动。
当蔚来已开始试生产,小鹏着手布局线下服务网络时,拜腾仍在反复打磨PPT、搭建展台、邀请媒体站台。
它的每一步动作更像是公关秀,而非向量产迈进的实质性进展。
![]()
拜腾的荒唐挥霍
真正让拜腾走向覆灭的,是其失控的资金使用方式。烧钱本是造车必经之路,但拜腾的支出模式近乎疯狂。
央视曾公开点名称其“耗费84亿元,却未能推出一款量产车型”。
其中最令人震惊的是一笔“零食开支”。
2019年,拜腾位于加州的研发中心约有300余名员工,全年仅零食采购费用竟高达70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近5000万元。
![]()
相当于每位员工每天消耗近450元用于高端食品。
这些并非普通零食,而是精选自全球的有机坚果、法国松露巧克力、进口冷榨果汁,甚至连饮用水都有专属品牌要求。
办公区域宛如一家高端健康超市,全然不见初创企业的紧张氛围。
![]()
除了饮食奢侈,拜腾在形象包装上更是极尽奢华。
高管出差一律头等舱起行,随身携带限量红酒;销售团队制服由法国顶级设计师操刀,空运入境,单套成本数千元。
就连名片也被设计成收藏级艺术品,采用金属包边、激光雕刻与烫金工艺,一盒售价超过千元。
整个管理团队仿佛沉浸在奢侈品牌的CEO角色中,忘却了创业的本质。
![]()
而这还只是冰山一角。
为了在国际舞台露脸,拜腾曾斥资30万美元将一辆概念车空运至美国参加CES展会。
展后又花费巨额运费将其运回中国,来回运输成本足以支撑一个中型技术攻关项目。
更令人费解的是内部治理结构。
公司总人数不足千人,副总裁职位却多达29个,各派系围绕技术路线争执不休。
![]()
今天确立的技术方向,明天就被推翻重来。
资源配置极度失衡,真正投入到三电系统、智能驾驶等核心技术的研发资金占比不足15%。
其余资金或流向豪华装修、频繁差旅,或消耗在无休止的内耗博弈之中。
这场持续不断的权力拉锯战,使企业逐渐丧失执行力与凝聚力。
基层员工迷茫无助,研发进度停滞不前。
一个本有机会引领国产智能电动车变革的品牌,最终在奢靡与混乱中走向自我瓦解。
![]()
从停摆、被救到彻底破产
进入2020年,拜腾的命运迎来决定性转折。
当年6月,公司宣布暂停中国大陆业务,北美及德国分支机构相继启动破产程序。
此时员工薪资已拖欠数月,供应商债务堆积如山。
那款承诺于2019年底上市的首款车型,始终未能驶出试验车间。
![]()
出人意料的是,拜腾一度迎来转机。
2021年,富士康联合南京经开区宣布介入,计划通过合作推动拜腾实现量产。
消息发布后,业界普遍认为这家企业有望重获新生。
但希望很快破灭——股东之间依旧为控制权激烈争夺,会议现场争吵频发。
![]()
富士康期望的是一个高效协同、执行有力的合作伙伴,而非深陷内斗泥潭的残局。
不久之后,富士康宣布退出合作,彻底终止支持。
这成为压垮拜腾的最后一击。
2023年10月,拜腾母公司正式进入司法破产清算流程。
耗资110亿元打造的南京生产基地,如今野草高达两米,水电供应早已中断。
![]()
厂房空置多年,仅有少数安保人员日常巡查。昔日的智能制造蓝图,沦为一片废弃之地。
后续拍卖过程更显凄凉:这块曾万人争抢的1200亩工业用地,经历六次流拍无人问津,直至第七次才由京威股份以8.18亿元底价接手。
成交价不及初始投资的十分之一。
雪上加霜的是,2024年爆出拜腾欠缴税款达4048万元,连破产清算都背负沉重债务。
![]()
拜腾的溃败是一场全面性的系统失效。它不缺资金、不缺人才、也不缺技术储备,唯独缺失科学治理与清晰战略。
相较于蔚来专注于产品打磨、小鹏坚守研发底线,拜腾的最大问题在于——它把所有资源都用于“讲好故事”,而非“造出好车”。
当其他企业在攻坚电池安全、优化续航能力时,拜腾的高管们还在忙着制作精美的演示文稿、举办盛大的发布会、开启香槟庆祝“阶段性胜利”。
最终泡沫破裂,只剩满地碎片。
![]()
结语
拜腾的兴衰,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化过程中最具警示意义的案例。
它提醒每一位创业者:资本可以助你登上聚光灯,却无法填补实干的空白;团队再耀眼,方向偏差终将坠落深渊;风口再强劲,若无扎实根基,终会被风卷走。
那笔被挥霍掉的84亿元,不只是金钱的流失,更是公众对中国智造信心的一次沉重打击。
如今,蔚来、小鹏、理想已在智能电动赛道稳步前行,而拜腾旧址只剩下风吹草动的寂静。
真正的造车之路,从来不是靠口号与幻象铺就,而是由日复一日的技术积累与坚韧付出铸成。
拜腾虽已落幕,但它留下的教训,将成为中国制造转型升级路上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