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 2 日,“女子为儿子订婚花 7 千买酒全是假货” 这一话题迅速登上热搜,引发了广大网友的热议,也为我们敲响了消费维权的警钟。
据报道,赵女士满心欢喜地为儿子订婚做准备,在葛天商贸港徐华百货花费 7150 元购买了 11 箱海之蓝。然而,订婚宴当天,6 箱酒下肚,不少人喝完身体不适,赵女士自己第二天甚至还去打了吊瓶。起初大家以为只是喝多了,但亲家对酒的质疑,让赵女士警觉起来。面对赵女士的质问,商家却多次否认卖假酒。无奈之下,赵女士只好将 7 瓶酒送往市场监督管理局鉴定。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经厂家确认,这些酒的外包装、防伪标全是假的,只有瓶子是真的,妥妥的假冒注册商标产品。市场监管所工作人员表示,厂家虽未认定质量有问题,但定性为 “商标侵权”,并已对商家作出罚款处罚。本以为真相大白,赵女士的权益就能得到保障,可事情并未就此平息。赵女士依据相关法律要求商家 “退一赔三”,商家却拒绝退款赔偿,给出的理由让人瞠目结舌:“市场监管局已经罚过款了。酒是别人放我这卖的,钱也给了对方,我也是受害者,从头到尾啥都不知道。”
在这场消费者与商家的博弈中,赵女士并未放弃。经过艰难协商,商家最终同意下周一退还 7150 元酒钱,并赔偿 8000 元。这一结果虽让人稍感欣慰,但整个事件仍值得我们深思。商家不能以不知情或已受罚为由,逃避对消费者应尽的赔偿责任。而对于消费者来说,在购买商品时一定要提高警惕,选择正规渠道,留存好购物凭证,以便在权益受损时能有力维权。
![]()
这起假酒事件虽已告一段落,但它暴露出的问题却远未结束。赵女士的经历并非个例,许多消费者在遭遇类似侵权时,往往因维权成本高、举证难而选择忍气吞声。而商家推诿责任、监管部门处罚力度不足,更让一些不法分子有机可乘。
事实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早已明确规定,商家销售假冒伪劣商品需承担“退一赔三”的责任,市场监管部门的罚款并不能替代民事赔偿。然而,现实中许多商家仍试图以“不知情”“已受罚”为由搪塞消费者,甚至利用消费者怕麻烦的心理逃避责任。对此,法律专家建议,消费者在遇到类似情况时,除了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外,还可通过消费者协会、司法途径等维护自身权益,必要时可申请法律援助。
另一方面,这起事件也反映出部分商家法律意识的淡薄。无论是“代卖”还是“不知情”,都不能成为推卸责任的借口。商家作为市场经营主体,有义务确保商品来源合法、质量合规。若因疏忽或利益驱动售卖假货,不仅损害消费者权益,更会破坏自身信誉,最终得不偿失。
![]()
从长远来看,杜绝假货泛滥还需多方合力。监管部门应加强源头治理,对批发市场、商贸城等易滋生假货的场所开展常态化检查;电商平台和线下商户也需完善进货查验制度,切断假货流通链。而对于消费者而言,除了提高警惕,还应积极行使监督权,遇到侵权行为勇于发声,让不法商家无处遁形。
消费环境的改善,既需要制度的完善,也依赖每一个人的行动。只有消费者、商家、监管部门共同努力,才能让“放心消费”不再是一句空话。那么,你在购物时是否曾因假货困扰?对于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你又有哪些建议?欢迎留言讨论!
用真实的记录,笔者要为那些平凡和不凡发声!我们相信,真实故事,更具说服力,更感动人心。更多资讯请关注:艺飞说!
#民生聚光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