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藏在机器人灵活身段里的PCB密码
10月的广东秋意渐浓,但深圳国际会展中心现场却热气腾腾。
万众期待的2025电子半导体产业创新发展大会暨国际电子电路(大湾区)展览会(CPCA Show Plus)盛大启幕。
![]()
超过300家PCB产业链企业齐聚于此,从基材到设备、从设计到封装的全流程展品铺满展厅,而最受工程师围堵的展台,当属嘉立创!
![]()
这家从华强北走出来的企业,当天发布了两大高端产品服务,再次刷新硬件创新的实现上限。
一个是公司自研的34至64层超高层PCB正式量产上线。这款产品可广泛应用于高端工业控制、航空航天、数据中心、医疗电子等高性能场景。
![]()
另一个是覆盖1至3阶的高密度互联(HDI)板服务即将上线。通过激光成孔工艺突破传统机械钻孔局限,将最小孔径精准控制在0.075毫米——仅相当于一根普通头发丝。它能满足现在智能产品“更轻薄、高集成”的设计需求。
![]()
在普通人眼里,这些带着专业术语的技术突破或许晦涩难懂,但在AI和机器人从业者看来,这意味着高端硬件创新的门槛悄悄被人搬走了,创新自由的时代正在到来。
就拿人形机器人来说,它的主控单元、运动驱动模块和传感器处理系统,都需要高密度、高可靠性的PCB板作为“神经中枢”,尤其是64层PCB实现5.0mm板厚突破,配合0.1mm机械微钻孔技术,能直接支撑机器人实现小型化、轻量化设计。
更关键的是,嘉立创延续了又快又好又省的风格,将超高层PCB的样板交付周期压缩至最快8天,速度领先行业约一倍。
同时凭借技术优化使产品价格较同类降低约50%,为高端电子研发与制造提供了兼具性能、速度与成本优势的PCB解决方案。
市场总是说2025年是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很多人都忽略了背后还有嘉立创这样一个隐形玩家。
优必选Walker S在工业场景批量应用,宇树科技将新品价格压至10万元以内,智元机器人更是实现千台级量产下线。但很少有人追问,这些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到生产线,到底靠什么提速?
宇树机器人春晚亮相的灵活身段,藏着最真实的答案。嘉立创提供了PCB打样、元器件贴装等一站式服务,仅仅用了3个月时间就完成了5次版本的升级以及若干样品验证。
同样,从诞生、蹒跚到稳步前行,优艾智合打造的人形机器人“凌枢”,仅用25天便完成仿生设计、学习训练、真机行走。
![]()
嘉立创提供的PCB设计、打样、贴装全链条支撑,让研发团队把精力全放在算法迭代上,无需担心工业实现问题。
目前,嘉立创平均每日接收全球超2万份订单,常规的PCB打样出货周期从数周缩短至最快12小时,打样成本也从数千元降至几十元。
要知道,在传统模式下,仅PCB打样环节就可能消耗一个月。当越来越多机器人企业跑出这样的“加速度”,一个问题浮出水面——
嘉立创凭什么能成为这场技术革命的“隐形引擎”?它的崛起又藏着中国硬件创新的哪些密码?
02
华强北柜台到80亿巨头,PCB行业的逆行者
如今注册用户超710万、年订单超1780万笔、营收近80亿元的嘉立创,很难让人联想到20年前华强北那个不足1平方米的小柜台,靠着死磕工程师日常工作的一个又一个的痛点来发展壮大的。
彼时的PCB行业正被“规模至上”的逻辑主导,鹏鼎、深南等大厂聚焦大批量订单,这些订单占全球PCB市场80%-85%的产值。
单一大客户的收入就可能超过整个打样市场规模。而打样和小批量市场仅占15%左右,因订单零散、客单价低(多为几十到几百元),被视为“窄门”无人问津。
工程师们却在为此发愁。2000年初电子产业兴起时,一位工程师要验证新想法,得向大厂支付数千元打样费,还得忍受数周甚至数月的等待。
更头疼的是不确定性——设计图纸交出去后,不知道生产中会遇到什么问题,修改一次又是一轮漫长等待。这种“周期长、成本高、风险大”的痛点,成了硬件创新的第一道拦路虎。
当大厂都在追逐“一万个产品”的批量订单时,嘉立创偏偏盯上了“一万个不同产品”的零散需求。
这看似反常识的选择,却精准命中行业痛点!创新往往始于小批量试错,若能解决打样难题,就能撬动整个创新链条!
破局的关键是技术重构。嘉立创花了数年自研ERP系统,硬生生打通了前端下单与后端生产的协同壁垒。
![]()
现在工程师用手机就能下单,系统会自动进行可制造性分析,提前规避设计风险;更核心的是智能拼板算法,能把几十甚至几百个不同订单,根据工艺、尺寸、交期等因素拼在一块板材上生产,再自动分配到最合适的工厂,工程师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快交付、品质好、省心购的服务。
![]()
这一下解决了传统产线频繁换线的痛点——以前一条月产10万㎡的产线接小订单,每天要换料600多次,产能利用率不足30%,现在通过智能拼板,利用率直线提升。
效率的提升直接转化为成本的下降。截至2024年底,嘉立创把PCB打样成本从数千元压至几十元,出货周期从数周缩至最快12小时,每天能处理全球2万多份订单。
这种变革不仅让工程师受益,更悄然改变了行业规则!
![]()
以前初创公司不敢轻易尝试高端设计,因为一次打样可能耗尽前期资金,现在几十元就能验证想法,试错成本大幅降低,更是让高端创新的门槛被硬生生拉了下来。
如今,嘉立创穿过这个“窄门”,趟出了一条新路。这种模式的威力在财报上看得清清楚楚。2024年嘉立创营收近80亿元,净利润9.9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8.55%和35.19%,近三年净利润复合增长率高达32.04%。
其中高端业务增长尤为迅猛,多层板销售收入7.68亿元,同比激增39.71%,这正是64层PCB等技术突破的提前蓄力。
支撑这一切的,是全球超710万工程师用户——相当于中国全部工程师数量的1/3,他们用超1780万笔订单投票,证明了“服务创新者”的商业模式远比想象中更有生命力!
03
穿越死亡谷,让想法活着走出工厂
嘉立创内部有句流传很广的话:“让想法活着走出工厂”。
这句话戳中了硬件创新最痛的“死亡谷”。
![]()
很多看似美好的创意,要么卡在设计软件门槛,要么死在从样品到量产的鸿沟里,最终胎死腹中。
做硬件的都懂这种无奈。初创团队可能有顶尖算法人才,但没人懂PCB设计;就算设计出来,打样和量产的工艺标准天差地别,样品能跑起来,批量生产却频频出错。
比如业内有一家造机器人的公司就坦言,以前找过三家厂商打样,要么交期赶不上,要么量产时工艺不兼容,直到遇到嘉立创才解决问题。
那么嘉立创的解法到底是什么?一个名词概括就叫——全链条托底。
![]()
不只是PCB打样,他们把服务延伸到了SMT贴装、3D打印、CNC加工,甚至FA机械零部件商城。
PCB板还在生产,隔壁的立创商城就根据设计清单同步拣配元器件;板子刚下线,直接流转到斜对面的车间贴装,最快十几个小时就能出货。
更关键的是“打样即量产”的能力——新产品通过打样完成验证后,可以在嘉立创智造体系内实现批量化生产,打样量产无缝切换,助力跨越“死亡谷”。
这种一条龙服务的底气,来自“重资产+软科技”的双轮驱动。
别人都在搞共享工厂降成本时,嘉立创咬牙在五个城市建了自营工厂,就是为了把控品质和交期;
别人依赖进口软件时,他们花十余年自研EDA、CAM、DFM、ERP等系统,硬生生啃下了工业软件这块硬骨头。
EDA软件曾是中国制造业的“卡脖子”痛点,国内近100%的市场被海外厂商垄断。十多年前嘉立创立项研发EDA时,没人想到这款国产板级EDA软件今天拥有超500万工程师用户。
与传统软件不一样,嘉立创承诺EDA软件永久免费开放,不仅涵盖原理图设计、电路仿真等全功能,还集成了百万级免费封装库,并与嘉立创PCB、SMT等服务生态全面打通,设计即制造。
截至2024年末,这款EDA覆盖了全国1100多所高校,累计支撑3555万个创新项目设计,成了国内用户规模领先的国产板级EDA软件。
![]()
一边重投入,一边普惠,看似矛盾实则高明。
免费EDA吸引了数百万工程师和学生,他们自然会优先选择嘉立创的生产服务,形成“软件引流-生产变现”的闭环。
而生产端的大规模订单,又能反哺软件研发,形成技术迭代的正循环。更重要的是,它把硬件创新的门槛拉到了最低。
在实验室用免费EDA设计的电路板,能以几十元的成本打样,甚至有机会直接量产,把创新的“启动成本”打到接近于零之后,让人人创新成为现实!
这正是中国硬科技崛起最需要的土壤!
04
结语
科技界“疯狂造人”的底气,说到底,是让每一个疯狂的想法,都能以最快速度、最低成本、最小风险,从脑海里的闪电变成手指上的电流。
嘉立创只不过把“闪电”接到了“大地”。它说让想法活着走出工厂,这句口号像极了一块永不熄灭的电源指示灯——
为所有还在熬夜改板子的工程师、为所有想把机器人送上火星的少年、为所有相信技术改变世界的普通人,持续供电。
创新不是巨头专利,而是每个敢想者的权利,这家来自深圳的公司正在让这一切变为现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